重庆部分地名的由来


  重庆南岸地名的由来

   地名也是一种文化。单从地名来讲,重庆主城及各区县的名字也都是各有特色的。每一个区县(我已知的)都有着非常隽永的名字,词旨优美、意味深长。

  每一个熟悉的名字后面都有一段隐秘的故事,熟悉之处也有风景。

  南岸那些地名里的故事

  真武山近真武山庙宇(即“涂山古刹”)得名。

  杨家山原名“忙稼山”。清光绪年间,杨姓买山建宅后改名。

  观音山清朝中期,因修有观音庙得名(民国初,法国人纳必安于此设教堂,又名慈母山)。

  马鞍山山形似马鞍而得名。

  莲花山原山顶乱石嶙峋,远望如莲花,故名。

  广东山原为广东会馆住地取名广东山。

  (观音(慈母)山)

  玛瑙溪小溪,面对珊瑚坝。传说珊瑚对玛瑙,故名。

  海棠溪古时,溪之两岸,盛长海棠花,故名。“海棠烟雨”指此。

  野猫溪清代即称此名。因其溪口与长江汇合处有一大石,形似野猫而得名。

  清水溪发源于木腊槽,是一条流入长江的小溪,溪水清澈,曾以此水制“贡粉”著名。

  (清水溪)

  那些有故事的岭上风光黄桷垭清光绪十五年称崇文镇,系通向云、贵的古道,因黄桷树密植山垭,故名。

  铜锣峡位于南岸区东北角。峡长2,000米,宽300米,峡的东面山上为铁山坪,北面为郭家沱,对面系大兴场,峡尽处为江北区的唐家沱。明代曹学俭《名胜记》云:“铜锣峡以水声似之,峡有关……有圆石高悬是铜锣峡得名。一形一声,有二说矣”。

  春天岭岭上有碑刻“春天岭”三字,故名。海拔681.5米,是南岸区最高山峰。

  凉风垭因地处垭口风大,并有一大黄桷树和小凉亭,行人憩歇于此而得名。

  泉山垭山垭有一泉,长流不断,水纯质优,供当地居民及行人饮用,故名。

  罗家坝明末清初,姓罗的住此较多,地处平坝得名。

  落旗寺明万历十五年湖广僧性善上朝峨眉,船行过此,香旗飘落岸上,僧悟曰:“此必卓锡仙境”,后募资建庙,故名。有说郭家沱就叫落旗寺。

  (凉风垭)

  中梁山群山起伏,分东西大粱山,此居中,故名。

  蒋山原名“天子池”,又名“凉水井”。原产权属许白元,一九二九年国民党空军副令蒋逵买得此山,因姓取名。海拔500米。

  岱山解放前胜利钱庄经理戴矩初买此山,以姓取名,后用泰岱巍峨之意更为岱山至今。海拔550米。

  纳溪沟相传几百年前的一个腊月,山洪暴发冲刷成沟,故称“腊溪沟”,后谐名“纳溪沟”。

  南山原名汪山,汪山之前叫丁家山。一九二八年留法医生汪代玺,从丁家购得此山,在那里修建别墅、游泳池、网球场,并创设“生百世会”,常邀请工商和军政界人士,来此宴游、避暑,故此扬名,改为“汪山”。黄山、袁山、蒋山、岱山等地均属因姓改名。

  涂山涂山相传系夏禹娶涂山氏之女而出名。涂山寺(“涂山古刹”)由南岸龙门浩拾级而上七华里。山势岌岌欲坠,峰峦连绵相接,断岩幽壁,奇洞溪流,绿树葱郁,风景秀丽。

  (涂山)

  那些有故事的自在田野黄桷渡古代渡口有一棵大黄桷树而得名。“黄桷晚渡”指此。

  黄桷湾此湾有大黄桷树,清朝时期即称此名。

  古楼湾据《巴县志》载:宋朝时在此塆修建南城,以城之鼓楼取名。

  兴隆塆抗日战争中是重庆茶帮会地,取生意兴隆之义,故名。

  回龙桥清末,由李双合募建桥,因长江水涨,桥下有回水之状,故名。

  龙井湾据传清代初,有梁姓道士路过此井,发现井中有一条龙,故名。

  凉水井清末时此地有水井两口,因其水质清凉而得名。

  (黄桷树(也有写作葛的))

  窍角沱因回水沱岸边悬岩峭壁形如窍角得名窍角沱。抗日战争前是日本租界,后因形成街道。

  苗背沱因地形象猫背又靠江边故名。谐称“苗背沱”。

  操坝子清光绪年间,周姓武官以此为操场得名。

  广阳坝四面环水一小岛,有一广阔平阳大坝,所以名广阳。广阳岛也据此。

  龙尾嘴传说广阳坝形似巨龙,躺卧长江,此河嘴正系尾部,故名。

  (广阳岛)

  补充一点:巴人称小港为浩拿着这些以后你就可以对南岸的每个地方如数家珍不然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南岸人如果你看着觉得不细致,或者没有兴趣看下去没关系,稍后我们会为大家一个一个的探秘做得完完整整的给大家看今天你幸福了吗?

  快来参与“幸福南岸健康相伴”宣传活动(点击图片进入)

  ↓

  “黄桷垭、黄桷垭,生个女儿写文章” 这首民谣你造吗?

  苦溪河正式改名了!再乱喊人家名字就不理你啦!

  好漂亮!南岸广阳迎龙的长江沿岸,以后要变成这样子啦!

  「七星岗」 早年此地曾修石缸七口,仿北斗星座布设,故名七星缸。后演变成今名。 「较场口」 明清时期为“武举”考场及阅兵操练处,又是通往南纪门、储奇门等地的要道口,故名。 「两路口」 旧时此地为出重庆分道口:一路通成都,一路通川北,故名。 「观音岩」 此处地处山腰,原有一观音庙建于岩上,故名。 「上清寺」  明嘉靖年间此地曾修建“三清庙”,后改名“上清寺”,因寺得名。 「牛角沱」 此地有一石坡形如牛角斜插入嘉陵江,江流于此形成回水沱,故名。 「李子坝」 此处地处半坡,旧时有一片茂密李子林,故名。 「菜园坝」 此地早年系农田沙坝,住户多种菜为生,故名。 「石板坡」 因旧时常有人在此处山坡开采石板,故名。 「大溪沟」 旧时有一较大溪流汇集四周流水注入嘉陵江,故名。 「枣子岚垭」 因地处岚垭,早年有多株大枣树得名。 「道门口」 清康熙初年在此建川东道署,道署门外的街市因此得名。 「莲花池」 明崇祯时礼部尚书王应熊居此,称“涵园”,园内有二池种莲花,故名。 「天官府」 因明朝太师、吏部尚书(习称天官)蹇义府第建此得名。 「石灰市」 因昔为石灰集散市场,故名。 「二府衙」 昔年为重庆府同知署所在,同知系知府佐贰,习称二府,故名。 「十八梯」 此地北段有石梯200多级,共十八层台阶,故名。 「黄花园」 昔年有农民在此种黄花,故名。 「曾家岩」 清代中叶,有曾姓者在此建房定居,故名。 「大田湾」 此地地处山腰,1937年前为农村,拐弯处有一片大田,故名。 「小什字」 此处有街道相交成十字,并与附近大十字相对,故名。 「望龙门」 因此处可望见长江南岸巨石上宋绍兴时所刻“龙门”二字,故名。 「嘉陵新村」 以1939年抗战时期嘉陵宾馆建此得名。

  「和平路」 原为培德堂街、五福街、金鱼堂街、走马街,1945年改建成公路,取人民向往和平之意合并命今名。 「民族路」 原分段命名为龙王庙、靴子街、木牌坊、小梁子、会仙桥、都邮街,抗战初期拓宽改造,1939年合并称今名。 「民权路」 原分段命名为都邮街、关庙街、鱼市街,1939年拓宽改造后命今名。 「民生路」 原分段命名为劝工局街、武库街、杂粮市,1936年修建公路,1939年合并命今名。

  「邹容路」 是为了纪念清末民初著名的启蒙人士邹容而起的路名。

  「新华路」 原分为过街楼、三层土地、顶子街、字水街、打铁街、半边街、大梁子,1932年修建公路,1939年命名中正路,1950年改名新华路。 「陕西路」 原分段名半边街、三元庙街、陕西街、大十字、莲花街,1950年扩建后合并更今名。自清代至民国初年,此街历为陕西籍商贾集中地。 「大同路」 旧名牛皮凼,1939年因设渝女师更名女师校街,1940年扩宽路面,冉家巷部分地段并入,取“世界大同”之意改今名。 「棉花街」 清末至民国年间为棉花、棉纱帮交易市场,因此得名。

  「火药局街」 因清代绿营火药局设此得名。 「金汤街」 因靠近古城门通远门,取固若金汤之意得名。 「打铜街」 此地早年多手工业铜作铺,故名。 「信义街」 清代名接圣街。抗战时期成为繁荣商业街道,取商业道德“守信讲义”之意更今名字。

  「中山路」 为市区中轴主干线,1931年建成通车,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命名。至东至西北分为四段。 (布谷旅游:http://cq.buugg.com/activitymsg_6_51020.html)

  「新华路」 原分为过街楼、三层土地、顶子街、字水街、打铁街、半边街、大梁子,1932年修建公路,1939年命名中正路,1950年改名新华路。「陕西路」 原分段名半边街、三元庙街、陕西街、大十字、莲花街,1950年扩建后合并更今名。自清代至民国初年,此街历为陕西籍商贾集中地。「大同路」 旧名牛皮凼,1939年因设渝女师更名女师校街,1940年扩宽路面,冉家巷部分地段并入,取“世界大同”之意改今名。「棉花街」 清末至民国年间为棉花、棉纱帮交易市场,因此得名。

  「黄沙溪」 此地原为一片黄沙滩,有溪水经此流注长江,故名重庆北部新区四镇地名的由来 「人和」 清道光年间更名瓦店子场为人和场,取人以和为贵之意。

  「大竹林」 由于当地自然村原名大竹林,因以命名。 「礼嘉」 清乾隆初已建为李家场,因隶属江北厅礼里,地濒嘉陵江边,故更名礼嘉 「鸳鸯」 在原鸳鸯乡政府所在地场边小溪上30米间有两桥并列;又有大树一棵两枝主干直搭对岸,形成天然桥梁,似鸳鸯展翅,匍匐溪面,故名。(出自江北志第三章二节)

   沙坪坝区地(街)名由来「沙坪坝」嘉陵江在此处折转,冲刷出一片较为平坦开阔的沙坝地带,形成历史已数百万年,由此地理特征得名“沙坪坝”。

  「小龙坎」 曾名小门坎,因背靠平顶山,山势似龙,明末改成小龙坎。

  「磁器口」 因附近青草坡清代盛产磁器并在此集散,故名。

  「童家桥」 清同治十三年,有童姓在此地小溪上建桥,故名。

  「杨家山」 原名黄泥堡,后为杨姓所有,故名。

  「石井坡」 清代乡人在坡上以石砌井引储用水,故名。

  「双碑」 清光绪年间,此地有两块指路碑,得名双碑。

  「詹家溪」 此地小溪环绕,清代多詹姓聚居,故名。

  「堆金村」 昔年江北卵石堆下可淘沙金得名。

  「山洞」 昔年苍鹰常盘旋于岩岭,曾名老鹰岩,1927年建渝蓉公路时,在此凿长约64米、宽约6米的隧道,故改成山洞。

  「新桥」 清代此地建桥竣工时,恰遇新娘花轿经过,故名。

  「凤鸣山」 早年名降虎庙、龙灯湾,据传清末曾有凤凰在此长鸣,遂称凤鸣山至今。

  「天星桥」 清代此地建桥竣工时,请来被誉为天上寿星的老翁踩桥,因此得名天星桥。

  「土湾」 因此地受嘉陵江水长期冲刷成湾得名。

  「石碾盘」 早年此地有大石,形如碾盘,因此得名。

  「高滩岩」 清水溪经斜滩流至此处悬岩,形成瀑布,因此得名。

  「杨公桥」 清道光年间,杨姓在此地溪上建两座石桥,名大、小杨公桥,统称杨公桥。

  「白鹤岭」 早年此地树林茂盛,常有白鹤栖息,习称白鹤林。1972年更现名。

  「陈家湾」 清初陈姓在此定居得名。

  「白马凼」 传说该地曾有一大水凼,周围皆稻田,夜静时有白马从水凼中出食稻苗,因此得名。

  「井口」 此地处山溪入江处,明末建有盐井,故名。

  「汉渝路」 此地为汉(中)渝公路终点段,故名。

  「双巷子」 昔为石板小道,因两条小巷并列得名。

  「红槽房」 清水溪流经此处,曾有人开设槽房以溪水酿酒,生意红火,得名红槽房。

  「覃家岗」 清代中期覃姓在此山岗处开荒耕地得名。

   重庆九龙坡区地(街)名由来

  「九龙坡」 《巴县志》记载:境内王坪山岩上,镌有九龙滩古迹五个大字,滩在江心,有九石翘首若龙,得名九龙滩。后设店铺,名九龙铺。一说因地处长江北岸呈斜坡地形,演化为九龙坡;二说重庆谈判时新华日报记者将九龙铺机场误报为九龙坡机场,反使得九龙坡逐渐流传开来。

  「杨家坪」 清康熙年间,多杨姓居民在此坪上居住,故名。民国三十三年虽设万年场,但民众仍习惯称杨家坪至今。

  「黄桷坪」 清乾隆年间,此地坪上有一大黄桷树,行人常在此休息乘凉,故名。

  「滩子口」 清光绪年间,此处是滩脑壳通往巴县城山路必经路口,故名。

  「谢家湾」 清顺治年间此湾居民多位谢姓,故名。

  「鹤皋岩」 清道光25年,文人龚靖皋经此,见白鹤飞翔于岩上林中,即挥书“鹤皋岩”三字,故名。后演变为鹅公岩。

  「石坪桥」 此地昔为农田,1950年建成公路后,因在石桥铺与杨家坪之间,此地又曾有一座小石桥,故名。

  「袁家岗」 此地原系山梁,曾有袁姓在此耕种,得名袁家岗。

  「石桥铺」 早年系重庆至成都东大路驿站,因有石桥和店铺得名。

  「渝州路」 原分段为大石路、东风支一路,1981年以重庆古称渝州合并命今名。1938年始建。

  「陈家坪」 因地处坪上,昔年多陈姓聚居,故名。

  「红育坡」 曾名草房街,1950年后,川外附属外语学校在此修建校舍,取“培育红色接班人”之意更名红育坡。

  重庆各地名字的由来

  重庆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远在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人类。重庆主城及各区县的名字也都是各有特色的,那你们知道重庆各地名字的由来吗?

  重庆:从意思来看:双重喜庆!从结构来看:千里为重,广大为庆,千里广大,是为重庆!三千多年前,巴人都江州(重庆),即江中之岛。以后又称巴郡,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因渝人赵谂叛诛事,朝廷虑“渝”有“变”之意,改渝州为恭州。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

   渝北:重庆古称渝州(因嘉陵江古称渝水),以位于重庆城区北部得名。

   江北:以位于长江、嘉陵江之北得名。

   渝中:重庆古称渝州(因嘉陵江古称渝水),以位于重庆城区中部得名。

   南岸:以其位于重庆市区长江南岸得名。

   巴南:巴南区的前身是千年历史名邑巴县。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巴人就在此繁衍生息,立国建都。秦代置巴郡,南朝齐代置垫江县,北周时改称巴县并沿袭至1995年。199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成立巴南区。“巴”由来,据《巴县志》:“巴之得名,以阆白二水曲折如巴字。”最初巴既是地名,又是族名。另一说,古代巴人崇拜蛇,巴字宛如蛇形,以此造字。

   沙坪坝:1939年建置重庆市沙磁区,1950年建置为重庆市第三区,1955年正式定名为沙坪坝区。

   九龙坡:据说南宋光宗在重庆即位当皇帝时,天上飞来九条龙,盘踞在一高坡上,后来这高坡就被人们称为“九龙坡”

   大渡口:清朝道光、光绪年间,有一士绅在长江以北设义渡,该渡口为沿江数十里渡口之首,大渡口由此而得名。

   璧山:“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面稍平,土人号为重璧山,至德二年置县,因山为名”。还有一说:因境内有山形似玉璧,故名。

   北碚:因有巨石伸入嘉陵江中,曰碚,又因在渝州之北,故名北碚。

   南川:南川之名始于元世祖时期。南川者南江之别名也。南江在綦,而其一源出自南川,遂以南川之名名其发源县。

   万州:长江在蜀中的各支流汇集于此,东出夔门。以“万川毕汇”、“万商毕集”得名。杜甫有诗云“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奉节:唐贞观23年,因旌表蜀丞相诸葛亮奉昭烈皇帝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改名奉节县(奉公守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城夔州,不用多说,“长江三峡的起点”就够有意境)

   云阳:北周更县名为云安。宋开宝六年(973年)升县为军。宋熙宁四年(1041年)升云安监为安义县。八年(1075年)撤安义县,户口归属云安县。宋末,云安军废。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复立云安军,属夔州路。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军为州,名云阳州。明洪武六年(1373年)降州为县,名云阳县至今。因位于长江之北,古有“北阴南阳”、“水北为阳”之说,故名。

   巫溪:远在唐虞, 即以“巫”称。以巫咸为首的“十巫升降”于巫山(巫溪沿岸诸山原本巫山),以采“百药”;巫咸民赖盐业而兴,“百谷所聚”。春秋时,巴联秦楚灭庸,得巫盐;战国时,楚取巴巫盐立巫郡,后秦取楚巫郡立巫县。史载万顷池(今巫溪红池坝)即为春申君故居。

   巫山:以上古唐尧时代巫咸(尧帝的御医)而得名,春秋战国为楚国巫郡,秦汉改郡为县,时名巫县,距今2235年。

   城口:城口名缘山形地势。“据三省之门户名城,扼四方之咽喉称口”。(旧志作者误以为城口毗邻陕鄂,实际不与湖北接界)

   开县:开县历史悠久,古属梁州之域。秦、汉属巴郡朐忍县地。东汉建安二十一(216)蜀先主划朐忍西部地置汉丰县,以汉土丰盛为名。后因境内南河古称开江,州、县由此得名。(开县是中国的锦橙之乡,刘伯承、刘帅的故乡,重庆两个开国元帅~!)

   忠县:为纪念战国时期为保城池而自刎的巴国巴蔓子将军(忠州人),唐贞观八年(634年)置忠州,以意怀忠信为名。(忠县出了三个大忠臣:战国巴蔓子、三国严颜、明末秦良玉。不辱其名!)

   梁平:西魏元钦二年(553),置梁山县,以境内高粱山为名。解放初,因县名与山东省梁山县同名,遂以境内有平坝而更名为梁平县。(梁平是平原,有小成都之称~)

   石柱: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开始建县,因县城南宾镇东部万寿山上有一对巨石酷似少男少女、分别称"男女石柱"而得名。(石柱是个好地方~《太阳出来喜洋洋》的发源地,明末秦良玉在石柱任土司,抗清剿匪、保境安民。忠、丰、石三地老百姓至今仍然怀念她)

   垫江:“垫江”地名的由来,历史悠久。早在巴国时已有垫江之名。秦国在江洲设置巴郡,下辖有垫江县(今合川市合阳镇),是“垫江”作为县名之始。(垫江县已被正式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酆都(丰都):因境内有平都山,东汉始设县称“平都县”。隋朝时,隋文帝巡游到此见江中有一沙洲,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非常喜爱。于是将沙洲赐名为“丰稳坝”,将“平都县”改称为“丰都县”。(历史上著名的鬼城,神曲之乡~)

   彭水:隋置彭水县。因彭水得名.彭为鼓声,黔江峡水澎湃之声似彭,因名。1983年改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之驴》的“黔”是指古代“黔州”即今四川“黔江”流域(据彭水县作协主席,黔中文化研究先行者蔡盛炽的观点,“黔之驴”的“黔”当指今之彭水。唐代之“黔驴”不是贵州驴。)#p#副标题#e# 黔江:邑有黔江,自思州发源,凡五百余里,与岷江会于涪州之东,水常湛然流底,以其出于黔州,呼为黔江。县以江命名。

   酉阳:因县在酉水之阳,故名。1983年改为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湘行散记》里经常提到酉水啊~《黄杨扁担》里面唱的“柳州”其实是“酉阳”,方言的缘故,都说酉州的姑娘好哇~~个个姑娘会梳头啊~~”)

   秀山:因境内秀美山峰"高秀山"而得名,乾隆元年(1736年)以邑梅、平茶、石耶、地坝四洞疆域并割酉阳东南境石堤、打妖、宋农、晚森等土司据地,始置秀山县(县治今中和镇)。

   长寿:唐代武德二年置乐温县(即今长寿区域),隶属涪州。“因其地常温,禾稼早熟,民乐之”,故定名为乐温县。元末明玉珍及其子明升踞蜀十年(公元1361--1371年),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夏,都重庆。明代洪武六年九月,明玉珍将乐温县改名长寿县。以县北有长寿山,居其下者,多长寿老人,因此得名。一说长寿山独平衍曲折,形如寿字而言,取以名县。

   涪陵:因乌江古名涪水,巴国君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涪陵是重庆之前的巴国故都)

   武隆:据《寰宇记》载:“以邑界武龙山为名”。《明一统志》载:今核桃乡内,一山“逶迤如龙,下有空洞,即武隆山也”。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因与广西省一县同名,故改“龙”为“隆”,寓兴旺发达之意,更名武隆县,相沿至今。

   万盛:1955年1月21日,由贵州省桐梓县第十区及四川省南川县第十区的1个镇6个乡及綦江县青年乡、建设乡、金灵乡(包括南桐煤矿、东林煤矿区域),建立重庆市市辖区重庆市南桐矿区。1993年4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南桐矿区更名为重庆市万盛区。

   綦江:綦江(河流)在县南,即夜郎溪也。自南川县流入,亦曰南江。至县,色如苍帛,因名綦江。县因綦江为名。

   江津:以斯地在江之津为名。“津”就是渡口。(开国元帅聂荣臻的故乡~!)

   铜梁:因县城东铜梁山而得名。其右梁横亘,形如五屏,每当阳光照射,石梁呈古铜色,故名铜梁。(小陈楠的故乡。这座铜梁山在合川,因为铜梁以前归合川管辖。)

   合川:合州“以涪江自梓、遂州来,至州南与嘉陵江合流,因名合州”。今合川区亦取涪江与嘉陵江合流之意。合川古名垫江(原为亵江,取嘉、涪二江在城北鸭咀的汇合之水如衣重叠之意,《汉书?地理志》误记为垫江并沿袭至今)。(其实合川是三江合流的宝地:嘉陵江、涪江、渠江。钓鱼城就位于三江合流之处,神奇的英雄之城!)

   潼南:该县设置于梓潼镇,归潼川府(原治四川三台,后移至泸州)辖,地居府南,因名潼南。(潼南为杨尚昆同志的故乡)

   双桥:双桥区由两个镇组成,双路镇和通桥镇,一个街道办事处(龙滩子街道),“双路”、“通桥”各取一字,故名双桥。1975年从大足分离出来的独立区。因为复杂的经济原因,与重汽有关。

   永川:一说,山川阔远,因名永川县。另有一说,因县治有三河汇流(今三岔河),形如篆文“永”字,永川故名。(意境深远~~~与大足、荣昌同为“棠城”“海棠香国”。唐《百花谱》:海棠为花中神仙,色甚丽,但花无香无实。西蜀昌州产者,有香有实,土人珍为佳果。古昌州辖永川、大足、昌元「今荣昌县」、静南四县,永川于776年置县,是昌州最大的县,后静南792年撤县并入永川、大足、荣昌。)

   大足:大足县始建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取“大丰大足”之意而得名。界内有大足川。(与永川、荣昌同为“棠城”“海棠香国”。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我国的洞窟石刻类遗产在1987年莫高窟之后的第二次入选,重庆两个世界遗产之一。)

   荣昌:“唐乾元中于此置昌州及昌元县,今名洪武四年改,以介于荣州也”。当由荣州、昌州二地为名(与永川、大足同为“棠城”“海棠香国”)

  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远在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人类。

  正是这些最早的重庆居民,创造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约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以重庆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已形成强大的奴隶制部族联盟,统称“巴”。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更名荆州、益州、巴州、楚州。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因渝人赵谂叛诛事,朝廷虑“渝”有“变”之意,改渝州为恭州。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重庆得名迄今已八百余年。重庆自秦以来,历代王朝都在此设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机构。辛亥革命后,1921年设重庆商埠督办;1929年设市;1935年5月5日,国民党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直辖市。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西迁重庆,于1937年11月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940年再定重庆为“涪都”。连同远古巴国的建都、元末明玉珍的大夏国建都,重庆在历史上就有三次成为国都。

  大家都知道,重庆历史悠久,那么地名的由来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也许就是你现在的住的地方,你知道它名字的由来吗?我这里收集了一些。

  歌乐山因“大禹治水功成召宾歌乐于此”而名,有马蹄井、龙泉井、聪明泉、巴文化雕塑长廊等众多融入神话传说充满灵气的巴渝人文景点;有“歌乐灵音”、“云顶烟云”、“狮峰幽岩”等几十处秀美清幽的自然景观,历来为巴渝游览胜地。

  也有说歌乐山因“歌乐灵音”而得名。另有传说说李冰之子二郎治水有功,玉皇大帝派天宫仙乐队表彰,乐作如闻钧天之音,仙乐风飘,响彻山林。实则山上松柏茂密,山风吹拂,松涛阵阵,再加明代古刹云顶寺大雄宝殿飞檐翘角上12对铜铃随风震摇,风声、涛声、铃声混响,以至空谷传音,万籁齐鸣。现云顶寺早已塌圮,重庆政府在古刹遗址上建造了三壁合围、长110米、高5.7米、反映巴文化的浮雕长廊,在巴蛇吞象、巴人开垦的历史回溯中,享受松风吹来的梵声天籁、盛世福音。漫步其间,遥远的灵音传过来,若即若离,恍惚中感受到巴人在历史长河中韧度与勇悍。

  缙云山名之由来有多种传说。一说黄帝时有缙云氏后裔居此,故称缙云山。据郡志载宋灵成侯庙碑云;“此山出于禹别九州之前,黄帝时有缙云氏不才子曰混沌,高辛氏亦有不才子八人投于巴(宗)以御魑魅,名基于此”,故得山名,这是一种传说。二说因缙云寺而得名。另据《重庆府志》描述渝州十二景,有王尔鉴的《缙岭云霞》诗,其序云:“缙云山九峰争秀,色赤如霞。缙,赤色也”。缙云山间云雾缭绕,气象万千,云霞时常变得色赤如火,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古人以赤多白少为缙,故名缙云,遂为山名,这又是一种传说。尽管说法不同,但都反映此山已久负盛名了。缙云山与峨嵋山历史上同为巴蜀佛教胜地,隐现于古木丛中的缙云寺已有1500多年历史。 枇杷山海拔345米,因山上曾植有很多枇杷树而得名。

  九龙坡原有一地名“九龙滩”,因江岸边石如九龙翘首得名;1939年3月,现重庆南站处建九龙铺机场;1945年,毛泽东来重庆谈判时候,《新华日报》记者将九龙铺机场误报道为“九龙坡机场”并广为流传,“九龙坡”因此得名。 沙坪坝嘉陵江在此处折转,冲刷出一片较为平坦开阔的沙坝地带,形成历史已数百万年,由此地理特征得名“沙坪坝”。 大渡口明清时期,该区域附近有多个长江渡口,此处渡口最大、人气最旺,由此得名大渡口。在清朝道光、光绪年间,有一士绅在长江以北设义渡,该渡口为沿江数十里渡口之首,大渡口由此而得名。

  凤鸣山真的有凤凰吗,答案是有的,既然有传说中的龙,这凤凰没有行吗,不过人们没有见过凤凰,只听到过凤凰的鸣叫声,这也是凤鸣山的由来。

  上清寺天坛新村和口腔医院的位置曾有座寺庙,上清寺因此而得名。

  朝天门朝天门是重庆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渝中半岛的东南端,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地势中高,两侧逐渐向下倾斜,地势险要,城门上原书 “古渝雄关” 四个大字。“朝天门”,顾名思义——朝天,因为面朝当时天子、京师所在地南京,人们在此迎接天子派来的御差,天子下达的圣旨,故名“朝天门”。 人和清道光年间更名瓦店子场为人和场,取人以和为贵之意。 大竹林由于当地自然村原名大竹林,因以命名。 礼嘉清乾隆初已建为李家场,因隶属江北厅礼里,地濒嘉陵江边,故更名礼嘉。

  鸳鸯在原鸳鸯乡政府所在地场边小溪上30米间有两桥并列;又有大树一棵两枝主干直搭对岸,形成天然桥梁,似鸳鸯展翅,匍匐溪面,故名。(出自江北志第三章二节) 望龙门因为望着对面的龙门浩。 朝天门古时候的交通主要是靠水运,以前朝廷派使者来重庆,重庆的地方官员都是在两江交汇的地方去迎接,因为朝廷使者是代表皇帝,也就是天子的,所以就给那个地方取名为朝天门。 解放碑此碑位于民权路、民族路和邹容路交汇处,它是抗战胜利和重庆解放的历史见证。它还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了动员民众抗日救国,于1941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中区都邮街广场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筑,名为"精神保垒" (意指坚决抗战的精神)。 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市决定在原"精神保垒"的旧址上,建立"抗战胜利纪功碑",以纪念抗战胜利。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对"抗战胜利纪功碑"进行改建,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字,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 石桥铺石桥铺这里在很久前,有一座石桥和一间铺子,所以就叫石桥铺。

  磁器口磁器口古镇(原名龙隐镇),位于重庆城西14公里的嘉陵江畔。自明、清时期以来磁器口古镇名扬巴蜀大地。昔日这里是一个热闹非凡的水陆码头,为嘉陵江下游物资集散地。那经千年不变的浓郁纯朴的古风,令其成为重庆江州古城的缩影和象征。 磁器口,以出产瓷器而得名。在1918年地方商绅集资在青草坡创建了新工艺制瓷的“蜀瓷厂”,瓷器质地很好,品种繁多,名声渐大,产品远销省内外。渐渐地“磁器口”名代替了“龙隐镇”。现已发现古窑遗址20余处。 储奇门是下半城沿长江开的六个城门中,较为重要的城门之一。位置在城的正南方,瓮城面向长江上游。储奇,寓有富足昌盛之意。昔日,城门外码头起卸的货物,大都是四川出口大宗的药材山货,城门内集中了药材和山货的商号和堆栈。古代就有“储奇门,药材行,医治百病”的民谣. 观音桥文档记录,清朝康熙末年,在江北区境中部,现观音桥一带,修有一座庙宇,名观音庙。庙附近又修两座石板桥,根据观音庙的“观音”两字,及石板桥的“桥”字,故得名观音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市政建设,毁桥拆庙,但其地名仍沿用至今。观音桥泛指建新东路、建新南路、建新西路、建新北路交汇处附近一带,原为乡村小集市,仅一小街与少数居民。1966年,嘉陵江大桥建成后,观音桥发展成繁华地区,为区内商业、贸易中心。 一些在观音桥生长至今的老人告知了观音桥以前的详细地形。现在的阳光城到海洋公园一带,是一条小河沟,而洋河体育场是一个水库。在阳光城附近,修有一座石板桥,桥边,则供着一座土地菩萨。 会仙桥会仙桥在渝中区民族路上,就在如今会仙楼前面那广场的中心。会仙桥消失得早,笔者伯父上个世纪20年代初就来到重庆做工,也没见过那桥。不过,会仙桥的地名却存在到上个世纪80年代。

   古时,重庆城内人烟并不多,大梁子(今新华路)一带还是森林。从大梁子流下一条小溪,大约是顺如今的正阳街,经大阳沟,到洪崖洞,流入嘉陵江。会仙桥就是这条小溪上的一座桥,长可能不到10米。之所以叫会仙桥,是传说有人在此遇到过神仙。不过,传说有多种版本。

   一种说法是:有个老头在那桥头开了个冷酒馆,经常有个南岸老君洞的道长来他馆里喝酒。那道长便邀请老头到老君洞去耍。老头去了,道长招待他吃豆花,端了一碗豆花出来,两个人总是吃不完。下午,老头回到酒馆,老婆子好惊奇,说:“你啷个好多年都不回来哟?”老头说:“你昏了哟,我才耍半天。”但一照镜子,竟然长出了雪白的长胡子。老头才明白,自己遇到的道长是个神仙。一传十十传百,于是人们便把这酒馆门前的桥叫作会仙桥。

    还有一种说法是:洪崖洞下面住了个姑娘,经常到嘉陵江边去洗衣服。有一回,她洗的衣服被江水冲跑了。江边有个单身的打鱼郎见了,划着渔船就去给她捡了回来。于是,二人就熟悉起来。有一天,姑娘的母亲生病去世,姑娘没得钱安葬,急得去跳河。打鱼郎把她救了起来,对她说:“我网到一挑金甲鲤鱼,马上挑去卖,卖了就去买寿衣和棺材。”哪知,他挑着鱼进了城,刚走到那桥上,那活蹦乱跳的金甲鲤鱼全都死得硬邦邦的,还卖啥子钱哟!急得打鱼郎在那桥上跳起脚哭。这时,他听见土地庙里传来一个声音:“快点让路,八洞神仙来了!”他抬头一看,来的却是八个叫花子,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跪下去就求神仙帮忙。领头的是个拄着根铁拐子的瘸子老头,说:“我们都是叫花子,自己都没吃的,哪里帮得了你的忙哟!”那身背宝剑的叫花子捡了一砣石头丢进打鱼郎的鱼箩筐里,说:“你的鱼全都活了,还不快点拿去卖?”打鱼郎一看,硬是的。把那石头丢进另一个箩筐,鱼也活了。再一看,叫花子全都不见了。于是,打鱼郎卖了个好价钱,安葬了姑娘的母亲,然后和姑娘结成夫妻,在这桥头安了家。这桥也就取名会仙桥。

  鱼洞人们常常把“鱼洞”写成“渔洞”,这肯定是写错了。此地长江边有一片石岩,石岩底部可能是被江水侵蚀,形成斜洞,鱼喜欢藏于其中,于是称为鱼洞。鱼洞右侧有一条小河在此注入长江,名箭滩河,又名一品河。那入江处俗称“溪口”,鱼洞也被称为鱼洞溪。 上新街、下浩上新街是上浩新街的简称。上浩、下浩又是上龙门浩、下龙门浩的简称。浩,本指水广大,如浩浩荡荡。长江南岸江边有两列石梁凸出水面,两列石梁之间形成一个口,从那口出去就是浩浩荡荡的长江,因而称为浩口,而石梁靠岸一边的水面则被称为“浩”。那浩口是江鱼进出的门,有人就在那石上刻“龙门”二字,于是这“浩”就被称为龙门浩。

  双碑清道光年间,有人为詹家溪附近修筑一条人行道路进行募捐,并对捐款人立双碑给予表彰纪念,那条路就被称为双碑街。

  长寿县唐代武德二年,正式置乐温县(即今长寿区域),隶属涪州。“因其地常温,禾稼早熟,民乐之”,故定名为乐温县。元末明玉珍及其子明升踞蜀十年(公元1361――1371年),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夏,都重庆。明代洪武六年九月,明玉珍将乐温县改名长寿县。以县北有长寿山,居其下者,多长寿老人,因此得名。《明志》:长寿“府东少北,洪武二年置” 县城仁和场灌滩寺。明天顺中,知县时顺始迁县城于铜鼓坎,下则濒临长江,外环以深濠。万历年间,不幸中火,知区王来举重修。崇祯末年,复毁于农民起义军。清代康熙六年,知县余钰复移置于凤山,以石修砌成垣,辟有四门:东名“迎晖门”;南名“安庆门”;西名“集凤门”北名“拱辰门”。八年功竣。至此,长寿县城规模始具,人称“凤城”,直到今日。 涪陵涪陵距重庆市区120千米,城区位于长江南岸,秦代为巴郡枳县。涪陵地处乌江天险出口。因原乌江称为涪江,加之巴国先主陵墓多在此地,故涪陵取“涪江”、“陵墓”首字集成地名。 丰都位于长江北岸,距重庆市区172千米。两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丰都即隶属巴国,曾作过国都。秦汉时为枳县地。东汉永元二年(90年),因城东有平都山,改名平都县。隋代取长江中“丰稳坝”首字与“平都山”之“都”字改称“丰都” 千厮门民谣有云:“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嘉陵江流域的粮棉都在此门卸货入仓,所以说棉花打包的“花包子”,雪白如云,也是千厮门得名的由来。千厮门名取自《诗经·小雅》:“乃求千厮仓,万斯仓,黍稷稻梁,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盖以当年城门内有贮存粮棉的千仓万仓而得名,是祈祷风调雨顺,丰收满仓之意。 太平门在城的东南,有瓮城面西南,城门上书“拥卫蜀东”四个大字。由于地理位置处于古城下半城中心地带,城内是重庆府署和巴县官府衙门所在,成为全城政治中心。车水马龙,市面繁华。重庆开埠成为通商口岸后,外商、洋行集中在城门内白象街,成为金融中心金紫门紧靠储奇门,方位也在城的正南方,城门对着江面,没有瓮城。古重庆十七个老城门,只有金紫门和储奇门这两个开门之间,无闭门。因这里曾有古庙金紫寺而得名。此门是因重庆官府衙门集中此地,而专门兴建的。金紫门城门对面,就是重庆镇署衙门,衙门四周有轿铺、饭馆、茶馆、酒肆,繁华热闹。古民谣:“金紫门,正对着镇台衙门。”镇台衙门是重庆权势显赫的大衙门。

  南纪门南纪门在城的西南角,有瓮城面向西,城门上号“南屏拥翠”四个大字,从城门所书的四字,可以看出,南纪门正对着南岸“峰峦叠翠”景色宜人的风光,因而,南纪门历来是下半城的重要城门之一。昔日从长江上游来重庆,首先要经此门,而此城门外江岸平坦开阔,成为重庆木材业集中的码头,木材堆栈一直到黄沙溪。此门又是古重庆有名的屠宰业集中的地方。人口密集,商业繁盛。南纪门名字的由来。南纪,出自《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纪者,理律也,总汇也,是谓该门是水陆两通的重要交通总汇。

  水巷子水巷子是千厮门的一条巷子,一直以来,从嘉陵江挑水进城的挑夫穿着这条巷子而过,路上一年四季都是湿漉漉的,因此而得名。 人和清道光年间更名瓦店子场为人和场,取人以和为贵之意。 大竹林由于当地自然村原名大竹林,因以命名。 礼嘉清乾隆初已建为李家场,因隶属江北厅礼里,地濒嘉陵江边,故更名礼嘉鸳鸯在原鸳鸯乡政府所在地场边小溪上30米间有两桥并列;又有大树一棵两枝主干直搭对岸,形成天然桥梁,似鸳鸯展翅,匍匐溪面,故名。(出自江北志第三章二节) 十八梯在明朝的时候,这里本来有口水井,附近的居民都吃这口井里的水。这口水井距离居民的住处正好十八步石梯,因此人们把这里称作“十八梯”。 "状元碑”、“状元桥”、“状元乡” 在北碚璧山江北渝北都有,其由来皆因一人,宋朝主张抗金的爱国状元冯时行。冯是洛碛人,少时读书于缙云寺,号缙云。 天官府七星岗的天官府,天官何人?乃是明朝吏部尚书蹇义。自古以来,重庆人在朝廷做大官的不少,但由皇帝赏赐府第者唯此一人。天官府是明朝宣宗皇帝所赐。蹇义的官做得大,后来重庆城中的蹇家桥、蹇家巷,都因他而发端。 较场口又叫较场坝,是检阅军队的地方。

  你知道吗弹子石的真名叫“诞子石” 哪怕是几十年的老重庆,也未必知道这些上千年地名的由来

  来源:重庆晚报

  重庆  七星岗、上清寺、棉花街、海棠溪、弹子石……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山城的地名你一定是熟悉得不得了,但你知道吗?弹子石其实叫做诞子石,重庆的涂山其实和大禹治水没有半毛钱关系,黄葛渡的地名已沿用了上千年……上周末,重庆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老地名专家李正权在《山城重庆的老故事》讲座中,为我们梳理讲解了重庆千年地名的趣事和轶闻。

   重庆晚报首席记者彭光瑞弹子石相传是涂山氏产子之地弹子石,重庆人都熟悉得很,从字面意思上看,大多数人都以为取弹丸之地的意思,就是小呗。但李正权介绍说,弹子石其实是“诞子石”的谐音,这和前面提到的巴人将大禹治水的传说移植到重庆有关。

   传说大禹娶涂山氏后,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思夫心切,便到江边寻夫。久等大禹不至,竟在江边一碛石上生下儿子夏启,那碛石就被人称为“诞子石”。后来,“诞子石”慢慢变成了弹子石。弹子石上游还有夫归石,传说是涂山氏呼大禹回家不得,化身而成的。

   涂山跟大禹治水没一点关系重庆南岸区的涂山是重庆老地名,大约三千两百多年前,商王武丁伐巴,巴人被迫从现今的湖北西部沿着清江流域向西迁徙,然后越过七曜山脉,进入现在的重庆境内,然后继续西进,建都江州(现重庆城),前后达八九百年。

   涂山是巴人建都江州之后便开始沿用的名字,取传说中大禹妻子涂山氏的名字命名,也因此,重庆本地流传了一些大禹治水的传说。但实际上,重庆和大禹以及涂山氏并没有关系。

   巴人是古百越人的一支,而大禹属于百越人。在巴人迁徙到江州后,应当是将大禹的传说映射到本地的山河中,故以涂山氏的名称命名“涂山”。实际上,仅是涂山就有多处,如河南嵩县、徽巢县、浙江会稽(绍兴)、四川汶川等。在生产力还极端落后的夏禹时代,其足迹要遍及中国的东西南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大禹没有到过重庆,更不会在重庆娶妻生子,涂山等遗迹仅是后人的附会。

   铜锣峡得名于千年前治水传说铜锣峡里原有很多枝繁叶茂、树大根深的黄葛树,古时又被称为黄葛峡。郦道元《水经·江水注》中记载:“江水迳阳关,又东右迳黄葛峡,又右迳明月峡。”黄葛峡就是指铜锣峡。

   虽然大禹在重庆的活动没有任何可靠的记载,但铜锣峡也得名于大禹的传说。相传古时候,长江在涂山脚下接纳了嘉陵江,浩浩荡荡继续东下。行了不到30里,便被一座大山挡住去路。大禹疏通九河时,用抓山神钯挖断了那大山,形成了一条峡。哪知那峡里的水太凶猛,经常打翻行船。大禹知道后,就带了一个神铜锣来。每当江水猛涨时,那铜锣就响起来。这响声一是镇水,二是告诉过往船只不可通行。这样,就很少有行船在这里被打翻了。经过千百年铜锣声响的镇守,凶猛的江水竟被镇住了,铜锣声也就不再响,于是人们就叫这个峡为铜锣峡。铜锣峡口的悬崖上至今还可以看到像锣一样的巨石。

   黄葛渡 《水经注》作者记错名字重庆老城内,过去就有黄桷街、黄桷居街,主城内还有黄桷坪、黄桷园、黄桷塆、黄桷堡、黄桷街……走出主城区,以黄桷来取名的地方就更多了,每个区县都有,多的甚至有几十个。

   最古老的应当算黄桷渡,早在1500多年前,郦道元就在《水经·江水注》中提到了黄桷渡,不过写成了黄葛渡。重庆人把“桷”读成“葛”,所以记载中有黄葛渡而非黄桷渡。不过,也有说法是郦道元本人并没有来过重庆,是从别人的记载中转载了关于黄葛渡的描述,所以有误也比较正常。“黄桷夕照”是巴渝美景之一,至今犹存被市民广为传颂。

   洪崖洞洪崖洞还是红崖洞?

   南宋彭大雅修筑重庆城,就有洪崖门、千厮门、太平门。也就是说,如今的洪崖洞、千厮门、太平门这些地名至少也已经有了八九百年的历史了。

   洪崖门就得名于洪崖洞。从临江门到千厮门之间,是一堵悬崖,城墙和洪崖门都建在悬崖上。在洪崖门下面靠右的悬崖下有个洞,就是洪崖洞。洪崖洞上原来有一条小溪,那小溪发源于城内的大梁子(现新华路),经大阳沟、会仙桥到洪崖洞,从悬崖上跌下,形成“洪崖滴翠”的景观。后来,城里的树木被砍完,人口也增多,那小溪成了污水沟,洪崖就不滴“翠”了,而是一条污水瀑布。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多次整治,才把那污水纳入到下水道中。

   不过,洪崖洞的得名却有几种说法,最传统的说法是因为洪崖滴翠,在暴雨之后形成瀑布,故取名“洪”。但另一种说法却认为此处水量并不大,所以被称为“洪”的可能性有待考证,而重庆地区岩石往往在落日余晖下都呈现出红色,所以也有认为此处原名“红崖洞”,后世因谐音读作“洪崖”。

   佛图关取自“於菟”,意为老虎古时,重庆城仅西部通陆,为保卫重庆城的安全,在西面进城的大道上筑有三关,分别是佛图关、二郎关、龙洞关。

   佛图关又名浮图关,也是有千年历史的老地名,“佛图”和“浮图”都源于楚语“於菟(音:乌涂)”,是老虎的意思,佛图关就是於菟关,也就是虎关。佛图关地处鹅岭山岭的脊梁上,悬崖绝壁,易守难攻,形似老虎把守,是其得名的地貌原因。当年巴人溯长江西进,到达重庆,便用与楚语相近的巴语“於菟”来命名佛图关,是其得名的音韵原因。

  重庆这座城市,不仅仅有着丰富的美食美景,更是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加上独特的巴渝文化,使得重庆拥有着大量雷人却又奇葩的地名。话不多说,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哪一个能戳中你的笑点。

  重庆的地名大致可以分为6类,地形类、历史类、动物类,植物类、数字类、还有让人摸不清头脑类。

  首先来说说以地形命名的:荒沟、篼子背、铜锣峡、岔路口、烂泥坑、铜罐驿等等其次是含有历史因素的,诸如:天官府、道门口、较场口、领事巷、火药局、学院街、老衙门等等。

  还有颇具特色的以动物名字命名的:鹅岭、鹅项颈、鹅公岩、猫儿石、鲤鱼池、野猫溪、白象街、羊子坝、鸡公嘴、鸭儿凼、白马凼、牛屎滩等等。

  有动物自然就少不了植物:菜园坝、枇杷山、梅子坡、黄桷垭、芭蕉园街、莲花池、桂花园、杨柳街等等。

  说到地名,最让外地人摸不清头脑的,当属数字类了:一碗水、两路口、三教场、四贤巷、五里店、六店子、四公里、五公里、六公里、七公里、八公里、九公里、十公里,反正我刚来重庆的时候是蒙圈了。

  除了这些正经的,还有很多不正经的,听起来就是一头雾水:鱼洞,下回水沟、毛线沟、滩脑壳、炮房、柏林村、五马归槽、上三八街、下三八街、上安乐洞、下安乐洞等等。

  部分图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