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学成游子们
你是否会想起”妈妈的味道“
餐饮业中所谓「妈妈的味道」是否只有美国人买账?
大概是2011年吧,肯德基开始卖饭的时候,打出了广告语——妈妈的味道。
当时很多人在微博上说了什么?
“你妈做饭给那么少啊?”
“你妈做饭那么难吃啊?”
“你妈做饭……”
讲到这,又会有人问,餐饮业中强调情怀,就那么难吗?
其实不然,
所谓“妈妈的味道”,并不真的和“食物”挂钩,它代表的更多的,是一种“家的味道”和情怀。
国内十几年前经济条件比较一般,很多人家里做饭可能只能吃点白菜炖豆腐,和我们现在在大城市吃的山珍海味并不能比。但是“妈妈的味道”这个词对很多在外地工作,上学的年轻人来说,还是有致命的吸引力。
因为“妈妈的味道”代表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怀念”,对“有人帮自己做饭,有家人嘘寒问暖,照顾自己的生活”的怀念。
先讲一个故事吧。
我有个朋友在北漂,有段时间过得特别不容易,被公司同事排挤,工资交不上房租,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有天她打电话给我,说,她找到一家餐馆,墙上贴着,献给在外漂泊的孩子。她觉得挺特别,就瞅进去看,里面只有几张大圆桌,围在一起的,一人一座。
至今为止,我还记得她在电话里激动的样子:我以前觉得一个人找餐馆吃饭是一件挺无可奈何的事,可是这一次,我好像觉得,并不是我想的那样。
一大群离家千里在外漂泊的人,围成一圈吃着老板亲自做的家常菜,一下子,感到生活倒变轻松了些。
抓痛点,跟趋势,用情怀写意创业人生路
“近年和圈内老板交流,听到最多的就是餐饮不好做了,生意在下滑,价格提不上去,费用反而在增加。这其中包含人员工资、房租和管理等一些显性成本,当然也有一些看不到的隐性成本。我发现虽然高端餐饮在下滑,但整体快餐业态是在增长的,下滑的原因除自身产品、管理、服务之外根本性的问题在于消费者的分流。看清楚餐饮行业的布局和现状之后,如何才能解决消费者分流的根本性问题。销售额下滑的核心在产品、管理、服务、模式、竞争,而减少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的核心之一在于对产品标准化的程度。”
借“双创”,求双赢。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环境下,很多有想法、想做事的有志之士纷纷加入餐饮业,在愈演愈烈的餐饮业竞争中,我们需要的是另辟蹊径,专注打造为餐饮客户服务的平台,通过服务推动中式快餐的发展。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成就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促成“双赢”。
我们需要意识到,现在的80、90、00后会做饭的越来越少,在外用餐久了都有回归的需要,希望能够在家吃出妈妈做的味道,但很多情况下我们想回归时却发现回不去了,这应引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只做标准化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吃上有温度的饭,吃出妈妈做的味道才是我们更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