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学期(3):坐在教室前排的学生


这一学期(3):坐在教室前排的学生

 

“伤害”钱理群先生最深的那位“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一个坐在教室前排的学生。他出现在的钱先生的课堂上,专注地听讲,认真做笔记,课堂上与老师有眼神的互动,课间和课后能够向老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向老师请教问题时,态度诚恳,而且作了充分准备;他认同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不卑不亢地表达了崇敬。对这样的学生,钱先生当然很喜欢。教学工作是双向交流的过程,学生的积极反应能够给老师提供正向的激励。实际上,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受到欢迎,希望自己教室里坐着的都是认真刻苦的学生,希望自己碰到的都是专注投入的眼神。有时候,老师甚至会对这样的学生,这样的眼神产生依赖。我想,钱先生对这位“坐在教室前排的学生”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后来,这个学生请钱先生给他写份推荐信。钱先生欣然答应。之后,这个学生再没出现在钱先生课堂上。钱先生一定感受到极大的伤害——他被利用了,于是才会有在网络上不断发酵的那篇关于“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文章。之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成为批判北大和清华这些“一流大学”的专有名词——似乎越是“名校”的学生就越是功利主义;进一步,这一棒子又打向整个教育界——我们的大学都是功利主义的试验场,我们培养的都是没有理想和信念的“功利主义者”。

一开始听到钱先生的故事的时候,觉得先生感性得可爱。他的有感而发,肯定是因为受到了伤害;不过,为这样的事情而受到伤害,实在是有些“玻璃心”。作为一个教师,这样的情形——甚至是比这严重得多的情形——难道不是经常会出现的吗?前些年在我的经济学说史课堂上,一位女生就给过我这样的“伤害”。学期开始的五六周,她一直坐在第一排,专注听讲,认真做笔记;课间和课后经常找我问问题,有时候还在课后陪我走一段路,顺便讨论一些问题。后来,她说准备出国,要我写一份推荐书,我也欣然应允。其实,就算她没有那样跟我套近乎,我也会答应的。这之后,这个学生就不再坐第一排了,课间开始干一些无关的事情;再往后,到课减少,甚至连续有几周没来上课。因为她开始时候的优良表现,我对她比较关注,对这些异常就很在意。到了期末考试之前,这位女生才又出现在教室第一排,表现出认真积极的样子,又跟我套起近乎。这时候,我已经有些反感了。最让我反感的时候,她居然提出要我期末考试的时候照顾照顾她,给一个八十五分以上的成绩,说这对她出国或者保研都很重要。我当时就回绝了。如果她一直认真投入地学习,自己完全可以考出一个好成绩。向老师要高分,本来就是我所反对的,更何况,她一学期的表现已经让我产生了反感。想不到,她居然以“不公平”来顶撞我。说她上半学期一直是认真刻苦,专注投入的,而且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就这一点来讲,“理应”给她一个好分数。我差点气炸了。分明是有意破坏公平,居然还敢以“公平”说事!她之前学习上所做的 “努力”,不仅只是“表现”,而且是出于交易的目的!

这样极端的情形实际上很少出现,本来也犯不上太过在意。就算是“功利主义”,就算是图“表现”,追求高分,其实也是“积极进取”。学生对待学习的功利主义态度不是天生的,而是学校的考核制度塑造的。各种评奖,评助学金,评优秀,保研资格,等等,都取决于学分绩,取决于课程考试分数;除了分数之外,也实在缺乏更好的评价方式。在这种制度激励之下,学生关注分数,追求高分,理所当然。再说,我们整个社会的风尚也是这样,各种考评,需要的是简单明了的指标,比如,对于教师来说,科研经费,论文数量和档次,都是简单而易于操作的,甚至是可以换算为分数来考评。这种简单易行的形式考核,自然要比复杂而不明确的实质考核更受欢迎。在这种考核方式之下,人们自然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作形式之中,而工作的实质自然就会受到忽视。对于学生来讲,知识、能力和素质固然要比分数更重要也更有意义,但就实际操作而言,还是分数、获奖等更有说服力,更具可操作性。至于“利己主义”,实在没有什么值得谴责的。在经济学的视野里,利己主义本来就是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关注自身利益从来就没有什么可值得怀疑和批判的。让钱先生和我有些不快的,其实不是个别学生的利己主义,而是我们都有某种被利用被伤害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其实也不值得同情。能对人有用,本来就是我们作为社会个体存在的意义之一;再说,作为老师,如果能够对学生的成长有所帮助的话,应该是义不容辞的。因为给学生写了份推荐信,就要求学生自始至终认认真真听讲下去,这就不是学生的自私自利,而是老师的自私自利了。即使学生有时候会有一些出于自身利益而破坏公平的想法,也应该去理解,而不是怀恨或者厌弃。我们的社会风尚已然这样了,老师还对学生提出比对一般社会规范更高的道德要求,实在是有些过头了。

不论对待“坐在教室前排的学生”的利己主义或功利主义持何种态度,简单化地将“坐在教室前排的学生”与“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者机会主义者联系起来都是极不公平的。“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只是“坐在教室前排学生”的极个别现象。实事求是来讲,坐在前排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学习态度最认真,学习习惯最好,自我要求最高,学习成绩也最好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来说也是老师最欢迎的学生,某种意义上,这部分学生甚至是老师上课时的精神支柱。就我的经验来讲,上课是需要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的,而互动的对象经常就是坐在前排的学生。我也最关注前排学生的表现,经常会根据前排学生的表现调整讲课的语速、进度。可以说,坐在教室前排的学生,其实是教学过程中的先锋队和生力军。

从事教学几十年,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忘了,有的甚至从来就没有记得过,不过,坐在教室前排那些专注的学生,很多都还记得,他们认真学习,专注听讲的神情还历历在目。我还记得2001级的杨CY同学,她就一直坐在教室前排的中间,态度严肃,神情专注。杨同学的特别之处在于,每堂课我所讲的内容,她都可以原封不动复述下来。我还记得2002级的王ZW同学,一直就坐在教室第一排的左边,面对讲台的地方。他有时候也会与同桌讲讲小话,讨论教学内容。不过,他对老师讲到的重要内容是一点也不会放过的。听他的同学说,他能够记得我讲过的所有大大小小的故事,还经常在同学中炫耀,并经常讲给外系同学听。我记忆特别深刻还有王HX同学,她是西方经济学专业刘老师的研究生。那时候她经常去我的课堂,听我给本科生讲课。她也坐在第一排,就在讲台的一侧。有时候,本科生们远远坐在了后面,她一人坐在第一排就显得很孤单。后来,王同学考取了人大的经济思想史博士。我不敢说坐在第一排的王同学从我的教学中得到什么帮助,但她的专注还是给我激励,让我欣慰。我上个学期经济学说史课程的两个课堂,教学秩序一直就很好,第一排总是坐得满满的。为了坐在第一排,有的同学还要提前占座位。我也一直鼓励学生上课时尽量往前坐,因为坐在前面注意力容易集中,而坐在后排就很容易分心。我常常开玩笑说,教室的最后一排就是为不及格学生准备的,而前排则是培养优秀学生的,是成绩优秀者的特选座位。我只是开玩笑,但同学们很愿意当真。

想起钱先生对坐在教室前排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控诉,我对他有所同情。我也有过类似的受伤经历,但这种经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伤害到我。相反,在我的教学经历中,坐在教室第一排的学生给我的,不是伤害,而是欣慰,还有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