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长在外工作,把孩子托付给长辈或亲戚朋友代管,即使偶尔打个电话,也远不能满足心灵沟通的需求。有的家长平日里被繁忙的工作和应酬绊住了手脚,早出晚归,甚至把家也只当作了旅馆,与孩子缺乏必要的交流。
据一份儿童素质状况调查显示,独生子女业余时间与同学玩的时间最长,占50%,与父母玩的时间最短,只占到5%,而自己一个人玩的时间占40%。这些数字确实应该让家长深思。
如果孩子的情感长期处于贫乏状态,心理严重“营养不足”,就会变得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甚至会变得自卑、孤僻,乃至走向极端。父母应尽量减少一些应酬,多跟孩子在一起,多跟孩子交流与沟通,让孩子体验亲情,享受亲情。这样既有利于两代人感情的培养,也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唤起孩子的亲情意识
亲情是人世间最朴素最珍贵的感情, 亲情是情感世界中的玫瑰。从乞丐到总统,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都对之须臾不可缺少。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钢筋水泥的丛林,使得孩子的交际圈子越来越狭隘。外面世界的空间越来越大,孩子心灵的空间却越来越小。再加上受成人“冷漠文化”的影响,涉世不深的孩子们会不知不觉地养成冷漠甚至是残忍的心态。因此,家长、老师应利用特有的家庭氛围、课堂氛围,多和孩子谈心、接触,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情感需求,及时送去温暖的心灵阳光。教育他们珍爱真情、关爱他人、施爱于社会、奉献于大众。而不是一味地只讲学习,忽略心灵的沟通和美好情感的教育。
在漫长的寒暑假里,不少家长都千方百计给孩子“猛补”。今天上这个培训班,明天上那个补习班,他们的目的本无可厚非,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教育更应遵循其规律性。假期给孩子补课有利还是有弊?效果如何?还是要先听听孩子们的意见,不要盲目地把他们送进教育的“牢笼”。在许多家长看来,学习好就是对父母的孝敬。
只要孩子学习好,父母心甘情愿包办一切,注重了孩子学业的发展,却忽视了对孩子完善人格的培养,以至于很多孩子认为,家长照顾他们是天经地义的!试想,从小就不懂得关心父母、缺乏家庭责任感,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孝敬父母吗?会关心他人吗?亲情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很难想象,一个缺乏亲情关爱的孩子,步入社会后会怎样去关爱他人,怎样融入这个社会。
若一味地给孩子“增负”,让孩子在假期也得不到必要的喘息与调整,无异于拔苗助长,其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现在的家长们是否应该认认真真地反思一下,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什么才是最宝贵的?是学习成绩?还是尊老爱幼的美德、吃苦耐劳的精神、敢于面对人生困境的勇气和自立自强的品质?这是个培养孩子成才还是成人的问题。先成人才能成才。亲情是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亲情应早日回归到生活中。这几年,许多中小学校的学生们都要做一份特殊的寒暑假作业———“亲情作业”。各学校“亲情作业”的内容不尽相同,有的要求学生每天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并写下“孝敬日记”;有的则提出具体要求,比如每天向父母问一声好、为父母递上一双拖鞋、为父母整理一次房间、为父母捶捶腿、替父母洗一件衣物、替父母拖一次地。希望亲情作业能够唤起孩子心中的亲情意识。
与其他课相比较,“亲情课”更重要,应当及时补,并且要补得充分。寒暑假,孩子们天天在家,家长们可以利用这两个月尽量地和孩子们多待在一起,补一补“亲情课”。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最大的缺憾是缺少兄弟姐妹的交往,缺少同龄伙伴的交往。家长应利用寒暑假为孩子提供与伙伴交往的机会,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去农村作短期“留学”,或与亲戚、同事、朋友家的孩子“互换领养”,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培养孩子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的一条途径。
寒暑假的每一天都应该成为孩子的“爱家日”、“孝敬父母日”。利用寒暑假空闲,孩子应为家庭尽一点责任,为父母分担一点家务,学习一点生活自理的能力。所以寒暑假不是“放羊式”,而应该是“驯羊式”。通过淘米烧饭、扫地洗衣等家庭劳动,在家庭休闲中体验亲情的可贵、家庭的温馨、父母的辛劳、生活的美好。通过劳动可使孩子的心态更加健康,思维更加活跃,亲子关系更加密切,沟通交流更加顺畅自然,使孩子的人格更加健全,以利于孩子以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孩子亲情淡漠怎么办?
一位母亲说,她的孩子上小学时,总有说不完的话,班里发生了什么事,老师批评了哪个同学,今天上课谁又迟到了,哪位老师表扬了他,都要和她说一说。可是上了初中后,慢慢变得话少了,原先经常说的话题不说了,有时候问一问,他还显得很烦躁。回家后,除了吃饭、做作业、睡觉外,很少谈及他在学校的事。这位母亲很着急,如何才能打开孩子封闭的心?怎样才能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
这个孩子说话少了,很可能是升入初中后,环境变了,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还处于相互了解与熟悉的阶段。在一个新的环境下,心理活动是复杂的,说话少是一种正常现象。作为父母,要特别予以关心,帮助孩子尽快适应环境,鼓励孩子大胆与同学、老师交往,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孩子是会重现天真、活泼的天性的。
虽然环境变化可能引起孩子心理的短时封闭,但它并非造成孩子封闭心理的主要原因。有时候,孩子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尽情倾诉的原因有四点:
1.害怕。害怕说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行为而遭到训斥、打骂或其他形式的惩罚,因而不愿与父母交流;
2.受了伤害而封闭。孩子可能有了困难,受到挫折,或者受到老师的批评与同学的讽刺,自尊心受到伤害,为了维护自尊心,因而不愿意与父母交流;
3.觉得说了也无用而封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有了独立意识,喜欢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做事。如果父母的想法和他们的认识存在距离,又不为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他们就会觉得从父母那里得不到启发,得不到帮助,时间长了,就会少了与父母交流的热情;
4.没有隐私而封闭。不要以为孩子没有隐私,也不要以为孩子在父母面前不应有隐私。凡是人都有隐私,小孩也有自己的隐私,他们像成年人一样,不愿意向别人,包括自己的父母表露自己的隐私,因而不愿与父母在涉及到隐私时进行交流。
找到了原因,如何打开孩子封闭的心就有了办法:
一是克服急躁、粗暴、简单、生硬的毛病,尽可能亲切、和蔼地与孩子相处。有了宽松、和谐的气氛,少了惧怕的心理,孩子自然愿意与父母交流。
二是既要让孩子经受挫折,又要在孩子经受挫折后给予关心,鼓励孩子战胜困难,不怕挫折,在磨难中锻炼成钢。亲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既可以安慰孩子受伤的心,又可以给孩子以勇气与力量,还可以进一步拉近与孩子在感情上的距离。
三是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让孩子觉得父母在思想、品行、知识、能力上是自己的榜样。一旦成了“偶像”,孩子就会向父母倾吐自己的一切。
四是尊重孩子的隐私。只要不涉及道德品质,不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父母就不要过多干涉,无端指责。
教会孩子懂得亲情
某幼儿园有次调查了解到,中班的一百多名幼儿在家中吃东西时,常常想不到父母的占一半以上;而对父母没有礼貌、任性、发脾气的占到比三分之二还多。是孩子不懂得爱父母,还是我们没有教给他们感悟亲情?教孩子懂得爱的过程,也是亲子之间相互沟通学习的过程。当你喂宝宝食物时,说一句:“好香,给妈妈尝尝好吗?”通常孩子会举起小勺送过来。你吃一口,对他表示赞许,这些言行会告诉孩子,妈妈把好吃的先给我吃是爱我,好吃的要大家分享。
爱心和善良的品质,是孩子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父母是爱心的播种者,父母所做的一切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从父母这里获得爱,也要以爱相回报。具体可以有这样一些做法:
1、用玩具启迪爱心
爱心和亲情的培养要从细小的事做起。比如:引导几个月大的宝宝和身边的绒毛狗狗、布娃娃做亲密的朋友,用友善的态度对待这些玩具伙伴。如果孩子乱扔布娃娃,劝阻他:“看,你把娃娃摔疼了,快给它揉揉。”如果孩子大声叫嚷,制止说:“小声一点儿,别把小狗狗吵醒了。”孩子长大些了,带他去亲近小动物,听小鸟唱歌,给小鱼喂食。告诉他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爱护它们。孩子的爱心在这样的情境中会不断萌发壮大。
2、好东西大家分享
家庭中要建立好东西大家分享的氛围。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要做出榜样,吃饭时主动给长辈夹菜,遇到高兴的事讲出来全家一起分享快乐,有了喜事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贺,左邻右舍遇到困难伸出援助之手。鼓励孩子好吃的、新玩具拿给小朋友一起吃、共同玩等等。有了这样充满爱心和亲情的环境,孩子就能从最初的行为模仿到一点点强化,最终塑造一颗宽容、谦让的爱心。
3、多交流沟通感情
家庭中爱心和亲情要靠父母精心营造。父母要用爱熏陶孩子的心灵,就应该多关心和尊重孩子,说话要温柔体贴,注意倾听孩子的感受,多与孩子进行情感的沟通交流,多给孩子讲互助友爱、善良战胜邪恶的童话故事,让浓浓的爱意渗透到家庭的每个角落。父母及家庭成员之间的语言要充满爱心,经常把“谢谢你为我做的事”、“我真为你高兴”、“你辛苦了”、“歇一会儿吧”、“不要着急”、“我来帮助你”等礼貌语言挂在嘴边。夫妻之间互相关爱、体贴,尊重和孝敬长辈,过生日、遇年节送个小礼物等。带孩子买玩具或衣物时,和他商量:“咱们给爸爸(妈妈)也买一件,给他(她)个惊喜好吗?”所有这些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是孩子爱心得以生根发芽的催化剂。
4、家中的事彼此分担
不要让孩子在家中当特殊人物,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分担家中的事务,不劳动者不得食。要循序渐进地教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擦桌子、摆放碗筷、摘菜叶、洗手绢等。在孩子稍大些时,还可以让他分担相对重要的家务,既让他获得成功感,又使他从小养成勤劳的好习惯,并从中体会到父母为家庭付出的辛劳和养育之情,体会到爱是需要付出的。
我是彭华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萨提亚家庭治疗师,亲子沟通杂家。我信奉的原则是有效才算重要,会爱才是真爱!孩子叛逆、厌学、沉迷网络等问题,百度彭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