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何在?如何让银行放心借钱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立足之本,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是责任也是义务,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要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不能依靠简单说教,而是需要互惠互利,需要共赢,而不是单方面的生拉硬拽,搞拉郎配,这样是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最终极有可能就是说归说做归做。

  中国经济网发表谭浩俊署名文章《千张罚单能否“罚”出银行的实体经济意识?》认为:“在实体经济发展受困于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应当充分认识到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并努力为实体经济做点什么。可是,不少金融机构仍然只满足于眼前利益的需要,而没有将支持实体经济放到重要位置。更多情况下,只是会议上谈一谈,文件上摆一摆。真正需要行动了,资金还是主要流向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主要流向少数大型企业。 "
  总体来说,实体经济发展资金并不短缺,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 7.97 万亿元,同比多增 4362 亿元,6 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 1.54 万亿元,同比多增 1533 亿元; 6 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 166.9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8%。2017 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 11.17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 1.36 万亿元,而GDP增加值只有6.9%,可见不管是从社会融资总量和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来看,都高于 GDP增加值的一倍左右,要说融资难并不客观。
 但是结构性的融资难与贵是客观存在的,那就是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依然没有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与贵问题不是中国所独有而是全世界的一个难题,可能中国与成熟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更为突出一点而已,这并不能单方面指责银行,这是一种不公平不客观的态度,银行作为一个行业,开门赚四方客的钱,何况目前银行竞争已经白热化,再走到街上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星罗棋布的银行网点,为了一个优质客户,银行那是使出浑身解数,你争我夺,只要有利可图,银行那会拒绝,但毕竟银行是一家自负盈亏的企业,其经营行为除了社会责任以外,要追求利润,在保证资产安全下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是对股东负责,也是对企业自身负责,不能置资产风险于不顾胡乱对实体经济放贷,因为作为理性经济人不承担救济的责任,不承担资助谁的责任。
  中小企业融资难与贵的问题不仅仅在银行层面,实体经济的中小企业也要反思,而不是总把责任推卸给银行,中小企业最大问题一般来说都是家族企业,一股独大,经营上讲究一言堂,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财务不透明,诚信或者较差或者征信难以评估,可抵押资产很少,银行一般只能发放信用贷款,可是整个市场没有建立起共享的诚信大数据平台,银行要想获得放贷企业的有关真实财务数据现金流就很难,也就无法有效评价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也就无法有效测算未来现金流的变动,加上征信评估无法准确把握,放贷自然慎之又慎,融资难的问题也就暴露无遗。风险大需要对价高是经济学的逻辑,中小企业一方面风险难以评估,另一方面是信贷规模较小,造成放贷成本较高,风险较大,银行上浮放贷利率自然不可避免,造成了融资贵。
  市场总是指责银行把贷款放给地产行业,对于银行来说是一种理性而无奈的选择,地产行业个人抵押贷款,一直是银行的优质资产,主要在于不良率很低,只有0.2%左右,开发贷一者有地产房产作为抵押,银行风险大大降低,实际上整个开发贷不良率也大大低于其他行业的不良率, 15年是中国银行业资产转折年,不良贷开始快速攀升,但是地产行业不良贷依然远低于其他行业,而且地产开发贷需要资金量比较大,加上地产行业利润率较高,对贷款利率并不很敏感,因此房地产开发贷对银行来说是综合回报较高、风险相对可控的信贷资产,这是有数据可以作证的,15年半年报显示房地产业公司类贷款占比(15.75%)在所有上市银行中最高的光大银行,其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的占比仅为0.3%;中信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占比13.36%,开发贷不良贷款率仅0.2%;上海浦发银行房地产开发贷占比重10.55%,开发贷不良率仅0.43%;而兴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占比12.07%,但开发贷不良贷款率仅0.01%。农业银行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不良贷款率分别高达4.37%、7.82%;工商银行制造业不良贷款率3.04%,批发和零售业不良贷款比率6.09%;建设银行制造业不良率4.67%,批发零售业不良率7.09%。中信银行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两个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占比达到86.53%;平安银行商业、制造业和零售贷款(含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占不良贷款总额的97%。
  就未来地产价格走势而言,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 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把握稳和进的关系,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时机,把握好度。要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对应到地产行业来说,就是保持地产价格的大致稳定,不能不出现大的波动,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地产价格不会出现失控的下跌。即使地产价格出现微调,银行个人抵押贷款依然会安然无恙,一方面首付比例已经高达20%以上,房价看不到下跌20%的概率,购房者不会放弃房子停止供房,除非个人收入出现急跌无力供房,即使这种极端情况出现,银行有了20%以上的首付比例,资产风险依然很小,而开发贷有土地和房子作为抵押,风险也不会骤然放大,实际上如果地产价格短期内暴跌20%以上,其他行业的贷款资产风险会更大。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作者要求银行业放弃地产贷款转向实体经济的中小微企业是不现实,如果让作者坐上银行经理或者银行风控部门经理,扪心自问,是向选择中小微企业贷款还是选择向地产行业贷款,如果选择向中小微企业贷款,风控经理恐怕是不称职的,向中小微企业贷款银行经理是对公司不负责任的,纯粹就不是职业经理人的角色,不是理性经济人的角色。
   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生存基础,这个没有错,正如作者指出那样“新增的资金,应当尽可能转向实体经济领域,也只有转向实体经济领域,才可能不断地增加新的资金来源,产生新的财富。”,观点自然十分冠冕堂皇的正确。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中小企业需要更加透明的财务制度,需要更加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国央行和银监会需要一个更加完善的征信平台方便金融业对企业做出快速的评判。而目前这一切都是严重的缺失,银行放出去的贷款容易成为不良贷,因此虽然正确,但大家都是敬而远之,就像作者说的那样,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放到重要位置。更多情况下,只是会议上谈一谈,文件上摆一摆。真正需要行动了,资金还是主要流向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主要流向少数大型企业。
   笔者想问一句作者,这种现象能怨谁?是埋怨银行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吗?难道眼前利益不重要吗?作为企业看重盈利有错吗不重要吗?
   实体经济融资难与贵是双方面的问题,银行固然有嫌贫爱富的缺点,但是实体经济也需要反思自己的严重不足,为什么银行看不上自己,如果只是一味的要求银行如何如何做,而中小微企业只想坐享其成,那是不可能的,天上不会掉下免费的馅饼,实体经济要想得到金融最大化支持,首先要改变自己,让银行觉得企业透明可以放心借钱。
   因此笔者的观点是银行支持实体经济不能单纯依靠说教,而是要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有了共同的利益才有合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