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有一座佛教名山,她的芳名叫通天岩 ,山上有个名寺叫广福禅寺 曾祥裕 (学风水到赣州,8月26日由曾祥裕主办的杨公古法风水学习班正在招生,咨询电话13766307454,网址www.zxyfs.com)
曾祥裕与澳大利亚学者郑茹艺在通天岩寺院前留影 我家乡赣州古城郊外的通天岩是一座充满佛教灵性的文化名山。每每上山,我漫步在山水绿林间,无不有新的感受。 澳大利亚学者郑茹艺考察赣州古城风水时,问我赣州有没有风景殊胜又有历史悠久的寺院,我说通天岩是一座佛教名山,它的风景别开生面,山上风水宝地有一个佛教名寺----广福禅寺。 通天岩位于赣州市西北郊,距城区约十公里。于是第二天上午请居士曾薇洁开车送我们去郊外的通天岩。 通天岩 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 通天岩是一座充满佛教灵性和理学内涵的文化山。通天岩之名源于“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是一座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宋代的石窟寺,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迄今为止,通天岩石窟共保存有唐宋时期的摩崖造像359尊,北宋至民国时期的摩崖题刻128品。 当我们沿着弯曲山间平坦小路拾阶而上时,路边的小溪一股清亮水流蜿蜒流下,汇成瀑布,直挂山头。初夏的凉风迎面吹来,全身的燥热一扫而光。 从风水视角解读通天岩,它是一处由发育比较典型的丹霞地貌所构成的景区,岗峦起伏,山环如屏,郁郁葱葱,漫步环山小径,满眼绿色,赏心悦目的同时,心灵之窗打开,沐浴着温厚的佛教文化和理学文化的阳光。 步入龙虎岩,只见游人仰首争睹金龙和双虎石雕,金龙和双虎是龙树王护卫神。整座雕像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龙虎闲情嬉戏图》。在这组造像的旁边岩石上,刻着“同心岩”三个字,这是明代刘昭文题写的。当时他游通天岩,看到这组雕像后颇有感触,慨然题下了“同心岩”三字于岩石上,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希望朝廷上下官员不要“龙虎相斗”、“龙虎相争”,要友好相处,同心协力,把国家治理好。由此,可见古代官员的胸怀还是蛮开阔。 由此又勾起我游岳阳楼的情景,登楼可见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无数仁人志士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这种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和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高尚品格,在当今振兴中华的时代背景下更要发扬光大! 风水学中的龙虎砂,是指与主龙相伴的小山。 护砂的作用就是保护主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与主穴争功,甘当配角是“砂”的本色。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明确人生角色定位。试看今日之中国,各条战线上芸芸众生,为了争名夺利,无不争强好胜,勾心斗角,结果屡屡出现副职杀害正职的事情。所以,人的事业要做大,首先心量要大,不嫉不怨,做好本职工作,今天你或许是默默无闻的配角,都不为所知。但是大多数主角,又何尝不是从配角开始的呢? 风水轮流转,配角与主角的换位是现实生活中常常演绎的悲喜剧。 通天岩是一座佛教文化山,自唐代以来,通天岩石窟就被开创为石窟寺,在北宋的时候,通天岩石窟的开创达到了高潮,是我国华东和华南地区最大的一处石窟,同时又是我国最南端的一处石窟。因此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这是一座珍贵的石窟艺术宝库。在悬崖峭壁中,有一组佛像,是如来佛做禅定状,左边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右边是骑象的普贤菩萨,由这组造像向两侧延伸的是五百罗汉象,体形自然,气势磅礴。它们是北宋中期的作品,成了佛教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场所之一。 与通天岩广福禅寺方丈释敷净大师合影,在他的主持下千年古刹重焕青春。 天下名山僧占多。 如今广福禅寺也就是早年的石窟寺,从宋代开始这里便是通天岩佛事活动的中心,总是香火不断,是日在我们之前有一批来自湖南的游客仰慕该寺的历史悠久,慷慨解囊请了寺院中最大的香敬奉佛祖。澳大利亚学者郑茹艺也虔诚礼佛,为自己在海外兴旺发达而祈福。 寺庙后面的洞穴就是当年寺庙的藏经洞,据寺院师傅说现已收藏石刻的坛经。经测,主殿位于后龙山腰肌的中间处,而院门则与主殿不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龙虎砂较有情拱卫区穴,院门为壬山丙向,视野开阔,山下坡处有一水塘。若论通天岩风水,当属广福禅寺,藏风聚气,又不闭锁,灵动之气,周流不息。 来自澳大利亚的民俗文化学者郑茹艺,面对着通天岩如此深厚的佛教内涵,感叹不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