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经济内生性增长所必需采取的相关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不在于扩大货币供给规模,更不在于通过适度通货膨胀的方式,去实现经济增长,而在于通过生产要素的培育以及生产要素组合模式的优化升级,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投资与消费协调发展、出口与进口实现有效均衡的基础之上,最终使经济实现持续增长,使经济发展最终满足于中国居民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为实现此目的,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在经济发展推动力上,应该通过生产要素的培育以及消费热点的培育,使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要素推动的基础之上。如前所述,一定时期的经济增长规模受制于生产要素的供给数量和质量,当前,在中国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短缺、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高、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要实现生产要素的充分供给,就必须通过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的方式,一方面培育高素质的劳动者;另一方面,提高本国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有效地克服中国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的弊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为了使经济发展最终服务于消费,当前,在国民收入分配上,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生产要素定价机制以及财政再分配的手段,扭转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两极分化局面。从居民消费能力上分析,消费热点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的合理程度。就此而言,当前对于消费热点的培育,除了在供给与需求上进行积极的政策引导之外,更多地还必须通过理顺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方式,使居民敢于消费、乐于消费,最终使生产与消费之间协调发展。当然,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为了使经济增长的增量部分得到货币保障,在货币供给上应借鉴货币学派的观点,保持与经济增长相一致的货币供应增速,以确保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货币需求。
第二、为了有效克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可再生资源短缺以及就业压力大的弊端,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对于就业的正面影响。当前,在中国国民经济产业发展政策安排上,应通过积极发展服务业和以文化为代表的精神产业方式,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上而言,服务业具有吸呐就业人口多、产业层级高的典型特征。当前,在中国大力发展服务产业,一方面可以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使中国经济发展有效地克服资源瓶颈约束,实现经济发展的优化升级。就以文化为代表的精神产业而言,作为一种更高层级的先进产业,以文化为代表的精神产业已成为衡量各国之间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欧美精神产业的发展已大大领先于全球发展中国家。当前,在中国大力发展精神产业,一方面有利于克服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不足问题;另一方面也利于中国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充沛的人力资源和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为发展以文化为代表的精神产业提供了诸多优势,就此而言,当前,中国完全有条件利用这些优势,在以文化为代表的世界精神产业发展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第三、突破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旧思维,通过提高出口商品技术含量和实现进出口均衡的方式,使中国经济在总量扩张的基础上实现质的提高,最终使经济发展满足于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在信用货币体系以及全球特殊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出口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黄金本位币体系下所起的作用,如果出口的增长仅仅表现为拥有某种信用货币的巨额外汇储备,那么,这种出口对于经济增长所起的推动作用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其一方面会造成一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也违背了国际贸易的真实内含。理论上而言,贸易是国际间有卖有买的商业行为,如果出现买卖不均衡现象,其在很大程度就脱离了贸易本身应有的属性。当前,要有效地克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方面要克服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旧思维,通过提高出口商品技术含量和实现进出口均衡的方式,使中国经济在总量扩张的基础上实现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目前政府手中掌握的巨额外汇储备,理论上而言,这些外汇储备的一部分,是中国多年培育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货币化表现形态,对于这部分外汇储备的运用,当前,应该将其用于购买中国所稀缺的生产要素以及必要的消费用品,而不能通过公款旅游、消费的方式,去盲目使用。
总体来看,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一种现象,而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内生性经济增长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不懈动力。当前,要有效地克服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通胀压力,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一方面要适当控制货币发行规模,科学认识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通过生产要素的培育,使经济发展建立在内生性增长的基础之上,最终使经济发展服务于消费,使经济发展不断地满足国内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