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需要重新定位
智石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卫祥云
一、北京副中心是个伪命题。
通州作为北京行政副中心定位的初始动意是首都行政副中心,主要起因是疏解北京市中心城区的非首都功能。
由于通州北京副中心的定位存在诸多矛盾且可行性、前瞻性和战略性不足,所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始终走不出产业不清和定位不准的怪圈。不仅如此,还使通州区原来的产业发展模式受到制约,比如通州物流产业的定位及特色。虽然,通州区的房价比原来炒高了许多,但终究解决不了“睡城”和中心城区的交通往返等现实问题。至于把北京市政府及其事业单位迁往通州一隅,更是存在不能自圆其说的悖论。
今年四月,河北雄安新区横空出世,其首都副中心的定位不言自明。国家大事,千年大计的战略举措集于一身,寄托了党和国家及全国人民的无限厚望,令世界瞩目是指日可待之事。同时也为缓解北京市的城建困局和疏解非首都功能甚至部分首都功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原来通州区的定位不准变成了现在的生不逢时,所谓的北京副中心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二、通州区及北京各城区都应统筹考虑,明确定位,彰显特色。
首先,北京市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所在地,现有的东、西城区合并是迟早的事。至于叫中央区,还是环城区且不去论,但作为中央政府所在地和行政中心的定位是无疑的。我且以为,北京市政府及其行政机关也应保留在中心城区,这符合首都城市建设和布局的国际惯例,也符合中央政府和北京市政府高效行政的要求。
其次,北京市的其他各城区则应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未来的发展规划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和定位。如东、西城区合并后可在现有行政中心的基础上形成金融中心;通州区可定位为物流产业中心;顺义区可定位为展览服务中心;海淀区可定位为科技与教育中心;房山区可定位为休闲产业旅游中心;昌平区可定位为高档住宅和集中住宅社区中心;朝阳区可定位为CBD中心;延庆区可定位为冬季运动中心和消夏避暑中心;石景山区可定位为文化产业中心等等,不一而举。
只有这样,北京市各城区的产业发展才能有所侧重,彰显特色,也能促进通州区的产业定位更加明确,而不是沉浸在原有的北京副中心定位中踟蹰不前。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北京市各城区的产业定位只是一个大概的设想和建议,并不排斥各城区和临近城区之间的产业融合,产业互补和产业共享。而北京市的城市中心却只有一个,建设所谓的北京副中心一类话题都是无稽之谈。当然,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2017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