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


凯恩斯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对于这句话有着截然不同的解释。
其一:可以无休止地吹起一个又一个泡沫,而根本无须考虑长期结果。
再论通胀:
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认为积极的政府政策不仅是多余的,而且事实上是有害的,不但不能实现缓解经济动荡的目标,而且会加剧经济动荡,因此,采取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周期更为合适。这种主张蕴含的一种观点认为:经济衰退是货币流通量降低所致,而非人们增加储备,这对经济危机的根源把握不同则将造成对政策的解读不同。
单纯从最近几年产油国因为石油价格腰斩而触发经济危机来看,货币主义是正确的,以石油为支柱的国家,货币表达的财富价值瞬时少了一半,而且会进一步减少,人们觉得变穷了,整个社会的钱不够用了。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也会发现收缩银根来治理通胀需要条件,提高利率、回收现金都能达到这个目的,但是造成通胀的根源如果不在于利率和信贷超发,而是社会生产率出现问题则需要通过其他的方式,此时采取压缩银根则将导致衰退。
但是经济的情况无法及时捕获到,有人认为货币政策也不能有效稳定经济,即做不到保持货币供应的平稳、缓慢增长,使其与稳定状态下的物价涨幅以及经济的长期增长率保持一致。这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货币政策之后,要经过多久才能让人们感到实际收入增加了,可以增加消费了,或者企业多久才能发现需要扩大生产获取增加的利润了,事情的变化无法把握。经济扩张之中蕴含着通胀,也可能推动技术的进步、产率提升。
不过,政府增加赤字来增加投资一般会抑制民间投资,既然要获取利润,政府投资首先想到的是与那些大企业合作,这在变相扶持或者补贴,对物价会产生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作为投资的资金是一定的,民间投资相对减少,投资渠道也会变少,而且在社会生产力不能提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其二:经济也许最终会通过自我调整而自动走出衰退,但这个过程将是十分缓慢的,我们不能因此便无视那些可以迅速结束衰退的政策。衰退给人们带来了困惑和伤痛,货币需求提高,在此情形下与其坐等价格下降,为什么不以注入现金的方法缩短这个痛苦的过程呢?
再论通胀:
恶性通货膨胀是纸币取代金属货币之后发生的。同时,经济增长将推动通胀的发生,通胀的存在既使得利润得以提升,又使得发展的成本增加。只是没有任何纯粹的市场,政府的影子无处不在,国际贸易是国家博弈的所在,经济周期归其根本还在于央行制造的通货膨胀。需求不足产生衰退,供应不足促进繁荣,一旦供应超过需求 货币贬值严重自然造成供应过度或者抑制消费。这其中依然存在通胀的影子。
如果大家都减少开支增加储蓄,社会流通的货币减少则会引发危机,当人们在政策引导下积极消费,让社会流通的有效货币增加,这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而且人们的收入也会因此增加。所谓的政策引导即央行扩大货币供给来促进经济发展并稳定就业,但另一种观点认为人为制造通胀,其实这才是危机的根本原因。
但是“流动性陷阱”也说明一种情况,即人们信心低迷的时候,即使采取上述增发货币的措施也无法提振人们的消费信心,而是继续增加储蓄,但是归根结底,我们会想到,增发货币引起通胀,使人们的实际收入增长没有得到恢复。经济一旦发生危机,银行倒闭将自我强化,即使本来健康的银行也将应声倒下,人们因为信心遭受重创发生挤兑,然后囤积现金,在此情形下,这时央行增大货币供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经济,但是人们的信心没有恢复,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会陷入流动性陷阱。
此时,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增加公共支出也未必能解决支出和收入均下降的问题,虽然政府通过增加赤字来增加社会需求,但它也只是一时产生这种效应,但将削弱经济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