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根据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将通货膨胀划分为三种形式,即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以及结构型通货膨胀。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其主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主要内含。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一定时期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而对于市场价格产生的整体上拉作用,通过市场价格的上涨,使供给与需求之间达到平衡。在现代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给主要表现为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形态,在经济实践中,这种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1],既包括与存量商品相对应的使用价值总量,还包括一定期限内社会生产可以提供的以增量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二者相加构成一定时期的市场总供给。就社会总需求而言,其主要表现为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形态。由于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这种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形态总量,主要表现为信用货币存量与信用货币在一定期间内平均流通速度的乘积。如前所述,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由于这部分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代表着社会总需求,当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超额了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总供给时,必然会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通过商品价格的上涨,使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顺利地向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的转换,由此产生了西方经济学理论所描述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2)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来看,其主要表现为信用货币的超额发行[2],对之可以做如下分析:
第一、信用货币的超额发行增加了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受信用货币超额发行影响,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超过了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3],由此导致单位商品使用价值总量所代表的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出现相应增加。在经济实践中,由于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主要是指商品的价格,因此,在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超过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时,其主要表现为商品价格的上涨。由于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形式下,其考察的主要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因此,当社会总供给超过总需求时,其所导致的价格上涨主要表现为市场整体价格的上涨,这种上涨主要是在不同商品价格结构性涨跌相互抵消之后所出现上涨,因此,其也是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超过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的直接反映。因此,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方式下,导致市场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在于基础信用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经济运行的实际需求,以及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导致货币供应总量增加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就此而言,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形式下,市场价格的上涨与信用货币密切相关。
第二、信用货币超额发行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劳动生产力提高对于商品价格所起到的下降作用。理论上而言,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一种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商品的生产成本,而商品生产成本的高低在很大程度又取决于商品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当商品生产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时,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商品的价值是降低的,由此导致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商品价格也会出现相应的降低。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供求关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商品的价格,但是,在“逐利”机制作用下,商品供给的扩张和收缩最终会使商品价格最接近于商品的生产成本。由此可见,决定商品的价值的最主要因素还在于商品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理论上而言,在信用货币供给总量及其流通速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劳动生产率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商品供给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单位商品价格的下降会使一部分信用货币出现剩余。在实践中,解决这种由于劳动生产率发展水平提高而导致信用货币剩余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扩大商品供给规模的方式,使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与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之间保持相对一致;二是通过新产品的供给,实现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与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之间的相对一致。如果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没有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新兴产品的供给等因素的影响,那么,信用货币的本质特征必然会使其通过由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向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转换的方式,来实现持有信用货币的最终目的。受此影响,一些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的商品价格下降幅度会小于理论上的下降幅度,而一些刚性需求较大或供给量相对有限的商品,其价格上涨会快一些。因此,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形式下,商品价格上涨是在综合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商品价格总体上涨。由于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形式下,商品价格上涨考虑了劳动生产率提高对于商品价格的下降作用。因此,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来看,其主要表现为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超过了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
第三、由使用价值缺陷所导致的市场价格上涨,在很大程度上也与信用货币超额发行密切相关。在经济实践中,一定时期部分商品还存在着使用价值缺陷,其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等,从而使与这部分使用价值相对应的信用货币价值不能顺利地实现由价值形式向使用价值形式的转换,由于信用货币不能像黄金那样有效地发挥储蓄功能,因此,为了顺利地实现由价值形式向使用价值形式的转换,这些多余的信用货币必然会通过与其他使用价值形式商品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4],由此导致与剩余信用货币转移相对应的那部分商品价格的上涨。从货币角度分析,由使用价值缺陷所导致的市场价格上涨,其在很大程度上也主要归因于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超过了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
根据上述分析,总体来看,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方式下,导致市场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基础信用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经济运行的实际需求。
[2]信用货币的超额发行,既表现为基础信用货币的超额发行,也表现为受货币流通速度影响而导致的货币供给总量的增加。换而言之,本文所说的信用货币超额发行,包含了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所导致的货币供给总量增加的因素。本文后面所说的信用货币超额发行,与之意思相同。
[3]当然,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与使用价值衡量单位不同,因此,二者在数量上是不可比的,但是,鉴于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在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与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之间比较时,可以用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单位使用价值所体现的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量来进行衡量,本文所说的二者数量之间的比较,主要是指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单位使用价值所体现的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量的变动区间,超过了基期的数据或正常的数据,本文这里称之为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超过了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反之,如果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单位使用价值所体现的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量的变动区间,低于基期的数据或正常的数据,那么,本文则称之为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小于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以下表述与之相同。
[4]理论上而言,作为剩余信用货币转移对象的其它商品,其主要具有需求弹性大以及使用价值时效较长的特征,才能满足这些剩余信用货币的转换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