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Britain(Briton, British)/ㄅㄨㄌㄧㄊㄞㄣ/不列颠人种是混合民族,在罗马的Caesar[ˈkae̯.sar]/ ㄎㄞㄙㄚㄦ/凯撒的军队来到之前,以Celtic(Celts[ˈkɛlts])/ㄎㄜㄦㄊ/凯尔特人为主。Britain一词来自拉丁语Britannia,英国的文明历史一般也从罗马ㄅㄨㄌㄧㄊㄞㄣ开始。可惜的是,地处罗马帝国的最西北边缘,除了在Wales/ㄨㄟㄦㄕ/威尔士的基督教[1]、大量的道路和以London/ㄌㄤㄉㄣ/伦敦为代表的城堡,那段期间没有留下他们自己的文字记录。按照公认的杰出英国历史学者的说法,“我们所知的历史事件除了间断的传说非常有限;我们所知的社会组织状态多数是破碎和可疑的”[2]。“从曾经统治ㄅㄨㄌㄧㄊㄞㄣ的罗马那里,我们ㄅㄨㄌㄧㄊㄞㄣ人实际上没有继承任何遗产”[3]。
不过,根据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者Tacitus[ˈtæsɪtəs]/ㄊㄚㄙㄊㄜㄙ/塔西陀,“关于ㄅㄨㄌㄧㄊㄞㄣ的地理和人烟,已经有很多人描述”[4]。他记录到他们的性格:“我们对付这些部落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不联合,很少有两三个部族团结起来共同对敌。所以,他们单独作战,都被我们征服了”[5];“只要没有不公,ㄅㄨㄌㄧㄊㄞㄣ人毫无怨言地承受帝国的征兵、赋税和其他义务。他们吃苦耐劳;他们可以接受外来统治,但没有沦为奴隶”[6];“在一个叫Boudicea的王族妇女(他们在王位继承上不分男女)的领导下拿起武器”[7]。ㄊㄚㄙㄊㄜㄙ也介绍帝国的行政长官(他的岳父)Agricola如何开化ㄅㄨㄌㄧㄊㄞㄣ人:“私下鼓励或公共资助建立寺庙、法庭和住房,奖励勤劳、惩罚懒惰,以体面的竞争取代强制。他也为部族首领们的后代提供liberal/文明教育,…。逐渐地,他们接受了诱惑:会议室、洗澡堂、宴会。他们(为帝国)提供的所有不熟练的劳务,被他们称为文明”[8]。与(除希腊以外的)其他被罗马征服的部族(特别是海峡对岸的同属于ㄎㄜㄦㄊ的Gaul、拉丁语Gallia/ㄍㄚㄌㄧㄚ/高卢人)一样,拉丁化(罗马化)就是ㄅㄨㄌㄧㄊㄞㄣ文明开化的起始。
不过,在罗马帝国解体后,同样是barbarian/未开化地域的ㄅㄨㄌㄧㄊㄞㄣ走上了与别的罗马行省不同的道路,经历Anglo-Saxon/ㄢㄍㄜㄦ[9]-ㄙㄚㄎㄜㄙㄨㄥ/盎格鲁-撒克逊统治,最终发展成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世界帝国。本文首先简明新译、介绍英国政治秩序的制度起源。
“至少直到440-450年代,在ㄅㄨㄌㄧㄊㄞㄣ存留下来的生活与西部罗马地域各地的‘后罗马’或‘后帝国’一样”[10]。此后入侵[11]来到ㄅㄨㄌㄧㄊㄞㄣ的Angle/ㄢㄍㄜㄦ和Saxon/ㄙㄚㄎㄜㄙㄨㄥ部落都属于German/ㄐㄝㄦㄇㄢ/日耳曼人种[12],他们是山民,远不如同属于ㄐㄝㄦㄇㄢ人种的Frank/ㄈㄌㄢㄎㄜ/法兰克人和Visigoth(西Gote/ㄍㄛㄊㄜ/哥特)人懂得罗马式生活方式[13]。“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当然,他们远远不如罗马人文明开化,但他们有自己的相当严厉的制度规范。第一世纪的历史学者ㄊㄚㄙㄊㄜㄙ所写的《ㄐㄝㄦㄇㄢ人》[14]许多都适用于他们在英国的遥远后裔。正如在《ㄐㄝㄦㄇㄢ人》描写的那样,贯穿ㄢㄍㄜㄌㄛ-ㄙㄚㄎㄜㄙㄨㄥ历史,最强的社会纽带是血缘和lordship/主从关系”[15]。例如,“ㄐㄝㄦㄇㄢ人的安全来自亲族为死者的复仇、而不履行复仇意味着羞辱的意识。而在ㄊㄚㄙㄊㄜㄙ的时候,荣誉可以用wergild代替,即杀人者向死者亲族支付赔偿。ㄢㄍㄜㄦ-ㄙㄚㄎㄜㄙㄨㄥ的法律规定按照死者的地位支付赔偿,而首领们越来越多地鼓励这种非暴力的偿还方式”[16]。
Alfred/ㄚㄦㄈㄌㄟㄉ/阿尔弗雷德大王(846-899)第一个自称“ㄢㄍㄜㄌㄛ-ㄙㄚㄎㄜㄙㄨㄥ之王”,除了成功抵抗Viking/ㄨㄞㄎㄧㄥ/维京海盗的侵犯等政绩,他自己翻译拉丁文献、指导用(古)英语编辑《ㄢㄍㄜㄌㄛ-ㄙㄚㄎㄜㄙㄨㄥ年代记》。他也致力于强化法律系统。不过,来自Dane/ㄉㄢ/丹麦语的law一词取代ㄢㄍㄜㄌㄛ-ㄙㄚㄎㄜㄙㄨㄥ用语doom或拉丁语lex,表明正是那些Scandinavia/ㄙㄎㄢㄉㄧㄋㄚㄨㄟㄚ/斯堪的纳维亚人在从事(非法的)ㄨㄞㄎㄧㄥ海盗之余,发明了有效的法律制度!Danelaw/ㄉㄢㄌㄛ/丹麦法区一词在《ㄢㄍㄜㄌㄛ-ㄙㄚㄎㄜㄙㄨㄥ年代记》中特指ㄉㄢ人占据的ㄧㄣㄍㄜㄌㄢㄉ地区。例如,“ㄉㄢ人介绍了在法庭成立由自由人组成的委员会的法规,大概是英国日后陪审制度增长的基础”[17]。
再次由海峡对岸(Normandy/ㄋㄛㄦㄇㄢㄉㄧ/诺曼底)入侵来统治ㄧㄣㄍㄜㄌㄢㄉ的“Norman/ㄋㄛㄦㄇㄢ/诺曼人来源于Scandinavia/ㄙㄎㄢㄉㄧㄋㄚㄨㄟㄚ,保持着ㄨㄞㄎㄧㄥ的精力能量从事殖民和战斗,但接受了拉丁文化。由此以及别的原因,他们具有那些留在ㄙㄎㄢㄉㄧㄋㄚㄨㄟㄚ和移住到ㄧㄣㄍㄜㄌㄢㄉ的同族人所缺乏的品格素质:政治统一和行政管理的直觉。这是征服者带给ㄧㄣㄍㄜㄌㄢㄉ的最高礼物”[18]。“不过,虽然ㄋㄛㄦㄇㄢ人在某些方面具有高于欧洲未开化部族、对将来ㄧㄣㄍㄜㄌㄢㄉ的发展必不可少的品质,他们还算不上文明人”[19]。
罗马统治终结后第5世纪ㄢㄍㄜㄌㄛ-ㄙㄚㄎㄜㄙㄨㄥ时代以来ㄅㄨㄌㄧㄊㄞㄣ开始被称为“Engla-lond”(Angle’s Land/ㄢㄍㄜㄌㄛ之地),即England/ㄧㄣㄍㄜㄌㄢㄉ/英格兰,他们的语言是古English/英语。ㄋㄛㄦㄇㄢ人征服ㄧㄣㄍㄜㄌㄢㄉ后,从法语引入大量政治、战争、法务、宗教、烹调、艺术等方面的词汇,演变成中期英语,变得得体和文雅起来[20]。14世纪Chaucer[ˈtʃɔːsər]/ㄑㄧㄠㄙㄜㄦ/乔叟的The Canterbury Tales/ㄎㄢㄊㄜㄅㄌㄧ/《坎特伯雷故事集》(诗体和散文体)[21]标志着English作为语言(中期英语)和文化(英国人[22])的成熟,经由刚兴起的大量印刷,得到进一步普及。如果我们提到中世纪任何国王,都依旧摆脱不开barbarian(未开化)的印记,但如果美其名曰“the time of Chaucer/ㄑㄧㄠㄙㄜㄦ的时代”,就已经进入文明的门槛了。
英国人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可能就是此时开始出现的representative parliamentary代议和constitutional宪政的观念。这“不是由爵士/大财主而是通过乡绅的郡县自治,并且有选举代表的原则。在12世纪末,也就是ㄑㄧㄠㄙㄜㄦ的“序幕”描写的Franklin/ㄈㄌㄢㄎㄌㄧㄣ/富兰克林之前两百年,就习惯了公共事务的处理和选举代表的观念。当这种小规模的乡绅处理本地事物和选举代表的观念上升到大范围的全国Parliament/议会,就为ㄧㄣㄍㄜㄌㄢㄉ和世界带来了惊奇的后果”[23]。“具有ㄧㄣㄍㄜㄌㄢㄉ特色的议会制度不是突然被设计出来发动一场革命把一个权力推上台而打倒别人。它在磨合与调节各种互相尊重的权力—国王、教会、财主们、一些普通阶级如自由民和骑士—之间的差异的过程中逐渐地作为一种方便的形式生长起来。…英国人总是擅长于这种委员会的方式,希望坐下来讨价还价,直到达成一种协议或妥协。这种国民特性是英国议会的真正起源”[24]。教会构成了上议院的部分,但他们很快就退出了国会的繁琐议程。而由普通阶级的自由民和骑士组成的国会下议院“The House of Common”本来只是非正式的秘密集会,初期连记录也没有保存下来[25]。但一百五十年后成为宪政的大权所在,因为作为第三方,它可以平衡权力[26]。与下议院有联系的Inns of Court/法律协会的学者们从英国的普通法出发,认为国王本人也要服从法律,而不是罗马法和它的学者们给予的绝对君主地位[27]。与此相反,在罗马法盛行的其他国家,“君主享有(制定)法律的力量”[28]。
“在整个13世纪期间,我们现在所称的宪政观念慢慢但坚定地增长。我们的宪法是Feudalism/ㄈㄨㄉㄜㄦ/封建制[29]与Common Law/通用法结合的产物。而ㄈㄨㄉㄜㄦ制是despotism/独裁专制的对立面。它有时成为tyranny/暴政[30],有时变得anarchy/无秩序状况,但从来不是专制,因为它有意识地平衡国王与各种土地主之间的规定了的权利和义务。财主和骑士们靠ㄈㄨㄉㄜㄦ法律和习惯保有一些国王不可侵犯的权利。当国王要求提供多于习惯所容许的服务、帮忙或援助时,他们就用ㄈㄨㄉㄜㄦ法抵抗他。这就是宪政和议会运动的来源。从国王方面,与其为了单个的案件与一个一个的土地主讨价还价,还不如把土地主们召集起来在议会或国会达成协议。”[31]这种代议制宪政的第一个成果就是Magna Carta,即我们今天所称的“大宪章”。大宪章最初是1215年作为反叛的财主们与国王John/ㄐㄛㄤ/约翰之间的临时休战约法,但双方都没有遵守的意愿,很快失效。不过,其中的一些重要条款的精神成为后来自由民权运动的口号,通过不断斗争,连同几次修订后的大宪章,成为不可缺少的法律。例如第三十九条衍生了人身自由保护的概念:任何自由人,除非经由同伴们的审判、或是根据当地法律,不能被逮捕或监禁、或被剥夺财产、被放逐或被伤害[32]。
除此之外,与议会同样重要的创新是专门积累和传播知识的大学的设立。虽然大学首先在意大利等欧洲的基督教属地成立,但中世纪设立的大学中只有Oxford/ㄛㄎㄙㄈㄛㄉ/牛津(1167年留法的学生被迫回英读书使其规模扩大)和Cambridge/ㄎㄜㄇㄅㄨㄌㄧㄐㄧ/剑桥(1209年)发展延续下来。同时,英国教会的自主权(ㄢㄍㄜㄌㄛ化)通过财政和法令不断增强,而法国人对教皇的控制(只有一个教皇来自英国,没有一个教皇访问过英国)加剧了英国人对天主教的离弃。以ㄛㄎㄙㄈㄛㄉ大学为基地的教师Wycliffe[ˈwɪklɪf]/ㄨㄟㄎㄜㄌㄧㄈ/威克里夫翻译《圣经》成英文、主张用英语礼拜,抨击出售赎罪符等天主教行为,“呼吁个人不经过中介直接与上帝交往的关系,认为一个人应该由他自己的罪定罪、由他自己的德行得救”[33],抨击“教皇的权威来自罗马的ㄎㄞㄙㄚㄦ们,而不是来自基督或Peter/ㄆㄧㄊㄜㄦ/彼得”[34]。
这些中世纪的文明之光,奠定了大ㄅㄨㄌㄧㄊㄞㄣ民族迈入近代、走向世界舞台的政治秩序基础。
【赵京,中日美比较政策研究所,2017年9月20日第一稿】
[1] “最近的研究表明罗马统治结束后在ㄅㄨㄌㄧㄊㄞㄣ的基督教的存活比以前认为的广泛和深入”。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Brit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42.
[2] James Campbell, Eric John, Patrick Wormald: The Anglo-Saxons. Penguin Books,1991, p.8.
[3] G. M. Trevelyan, History of England Vol. 1. Doubleday & Company, Garden City, N.Y., 1952. P.30.
[4] Complete Works of Tacitus: The Life of Cnaeus Julius Agricola, Mordern Library College Edition, 1942, pp.682.
[5] Complete Works of Tacitus: The Life of Cnaeus Julius Agricola, Mordern Library College Edition, 1942, pp.684.
[6] 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Brit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17. Complete Works of Tacitus: The Life of Cnaeus Julius Agricola, Mordern Library College Edition, 1942, pp.684-685. 两者译文略微不同。
[7] Complete Works of Tacitus: The Life of Cnaeus Julius Agricola, Mordern Library College Edition, 1942, pp.686.今天的英王也是女性。
[8]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Brit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17. Complete Works of Tacitus: The Life of Cnaeus Julius Agricola, Mordern Library College Edition, 1942, pp.690. 两者译文略微不同。
[9] Anglo(音译ㄢㄍㄜㄌㄛ)是名词Angle()转换而来的形容词,中文翻译应该一概以(单数)名词为准,用表意汉字的话,应该译为“安格尔-撒克逊”。现行的表意汉字把原为同样意义的Angle和Los Angeles/译为完全没有联系的“盎格鲁”和“洛杉矶”,但如果用汉音元素的译法ㄢㄍㄜㄦ和ㄌㄚㄙ· ㄢㄐㄜㄌㄜㄙ,就很容易把两者联系起来。其他的例子:“Peloponnesian War被译为《伯罗奔尼撒战争》,不准确,因为没有Peloponnesian伯罗奔尼撒这样一个名词。按照中译的习惯,不应该把形容词的发音直接用表意汉字翻译对应,否则会带来更多的翻译混乱,日语也是按名词翻译的。Peloponnesian是名词Peloponnesusㄆㄟㄌㄛㄆㄛㄋㄜㄙㄨㄙ的形容词,所以应译为《ㄆㄟㄌㄛㄆㄛㄋㄜㄙㄨㄙ战争史》”(赵京:“古希腊史新译初步”,2017年8月8日第二稿)。中文对汉族以外的民族的名字胡乱加上的表意汉字五花八门,缺乏逻辑(理性),是一笔糊涂账。
[10]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Brit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51.
[11]传奇首领Arthur/ㄚㄙㄚ/亚瑟王第12世纪后被浪漫化成抵抗入侵的英雄。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Brit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57.
[12]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Brit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54.
[13]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Brit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59.
[14] Complete Works of Tacitus: Germany and its Tribes, Mordern Library College Edition, 1942,
[15]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Brit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55.
[16]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Brit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55.
[17] G. M. Trevelyan, History of England Vol. 1. Doubleday & Company, Garden City, N.Y., 1952. P.116.
[18] G. M. Trevelyan, History of England Vol. 1. Doubleday & Company, Garden City, N.Y., 1952. P.141.
[19] G. M. Trevelyan, History of England Vol. 1. Doubleday & Company, Garden City, N.Y., 1952. P.147.
[20] G. M. Trevelyan, History of England Vol. 1. Doubleday & Company, Garden City, N.Y., 1952. P.179-180.
[21]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22 Chaucer.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52.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1st Printing, 1977. ㄑㄧㄠㄙㄜㄦ的著作和人生丰富多彩,包括从军成为战俘。历史上,ㄎㄢㄊㄜㄅㄌㄧ是ㄧㄣㄍㄜㄌㄢㄉ岛上基督教传教的中心。
[22] 把作为人种的English译为“英国人”其实不妥,译为“ㄧㄥㄍㄌㄧㄒㄧ人”或“ㄧㄣㄍㄜㄌㄢㄉ人”更准确。不过,考虑到推广汉音元素的方便,初期采用已经很普及的译法为好。
[23] G. M. Trevelyan, History of England Vol. 1. Doubleday & Company, Garden City, N.Y., 1952. P.224.
[24] G. M. Trevelyan, History of England Vol. 1. Doubleday & Company, Garden City, N.Y., 1952. P.257.
[25] G. M. Trevelyan, History of England Vol. 1. Doubleday & Company, Garden City, N.Y., 1952. P.260.
[26] G. M. Trevelyan, History of England Vol. 1. Doubleday & Company, Garden City, N.Y., 1952. P.263.
[27] G. M. Trevelyan, History of England Vol. 1. Doubleday & Company, Garden City, N.Y., 1952. P.333.
[28] 英国最高法官Fortescue观察比较英国人的‘politique’-constitutional自由和法国臣民的奴役地位。G. M. Trevelyan, History of England Vol. 1. Doubleday & Company, Garden City, N.Y., 1952. P.335.
[29] “封建制度”由日本学者根据中国的土地分封制度翻译而来,完全没有体会出欧洲的国王与土地主之间的权利关系,应该避免。
[30] 中文把这两个词同样译为“专制”,没有考虑到制度的差异,不妥。Despotism指制度上不收任何制约的独裁、专制;tyranny指君王滥用暴力的执政。G. M. Trevelyan, History of England Vol. 1. Doubleday & Company, Garden City, N.Y., 1952. P.333. Richard/ㄌㄧㄑㄧㄚㄉ/理查德II二世因为声称法律“在他的胸脯上”专制,被判为有罪。
[31] G. M. Trevelyan, History of England Vol. 1. Doubleday & Company, Garden City, N.Y., 1952. P.225.
[32] G. M. Trevelyan, History of England Vol. 1. Doubleday & Company, Garden City, N.Y., 1952. P.230.
[33] G. M. Trevelyan, History of England Vol. 1. Doubleday & Company, Garden City, N.Y., 1952. P.328.
[34] G. M. Trevelyan, History of England Vol. 1. Doubleday & Company, Garden City, N.Y., 1952. P.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