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托管:好日子养出弱孩子是种社会病


 

 

  中学生运动会记录"沉睡"40年无人破、高中班里引体向上少有人达标、体育课长跑改短跑……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中小学生身高、体重等身体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体质下滑引发"好日子养出弱孩子"的担忧,被广泛关注。

  这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正如陕西某高校体育教研部定向越野项目指导教师说。"这几年从统招学生中挑人进校队越来越难,孩子们个头高了、身体胖了,但耐力、爆发力等身体素质却不如以前。"

  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观点,今时今日,这一理论仍有借鉴意义。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修订发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不仅如此,体测成绩还与毕业证挂钩,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将拿不到毕业证书。

  按理说,如此力度应该可以改观当下中国青年一代的身体素质,亦能促使青年锻炼出一副好体魄,能够担当中国伟大复兴之重担。但没想到,近年来各地屡曝出大学生因体测而猝死的消息,引发社会民众对大学生体测的争议。表面看来,因体测成绩不理想而将大学生卡在毕业的门坎似乎有些过或者不近情理,毕竟青少年之学习以吸取先进文化思想、主流方向为基准,平时忙于学习又有几人能够真正腾出时间去锻炼身体?

  很明显,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相互之间缺乏支撑和内在联系,"三张皮"没有缝成"一件袄",导致学校体育缺少社会体育的课外支持,竞技体育在组织孩子们普及锻炼方面仍有提升余地。

  这背后纵然有学校引导不当之责,但更多的还是当下家庭、社会对于孩子身体素质的重视不够,一味地将孩子健康停留在吃得好、穿得好上面,而忽视了对孩子体魄的锻炼。再加上,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分数决定了孩子前途,哪个家长还愿意让孩子将过多的精力分散在身体锻炼上面?

  由此可见,好日子养出弱孩子这是一种社会病,得引起全社会警惕和反思。这并非学校一家的事儿,更不能全怪罪于当下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占主导,人们脑海中孩子"成才"观念未改变的前提下,好日子养出弱孩子就会是必然结果。

  全国晋级教育创始人窦昆老师说少年强则国强。社会民众应该要有共识,青少年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未来的栋梁,不仅仅需要创新的思维和不变的政治抱负,更需要有一副好身板,这就需要对青少年健康素养和运动技能的培育从眼前抓好,充分整合社会、学校、家庭力量参与,倡导家庭体育,让运动健身真正成为青少年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