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一国消费需求所需要的前提条件


根据上述关于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公式的理论说明,理论上而言,要有效地提高一国消费需求,需要诸多前提条件,具体言之,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其生产的产品能够满足本国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发展需求。从需求层次分析,“衣食住行”是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旅游、娱乐、文化等需求是居民的发展性需求。而要提高居民的上述消费需求,就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向居民提供与上述两方面需求相对应的产品。而只有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才能通过以下渠道实现提高居民消费需求的目的:一是通过本国生产力的发展,依靠本国市场主体生产出与上述两方面需求相对应的产品,以此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发展需求;二是充分利用本国所拥有的相对优势,通过发展国际贸易的方式,依靠其他国家生产出与本国上述两方面需求相对应的产品。在这种贸易方式下,一方面,要求出口国出口的商品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强的不可替代刚性需求;另一方面,受一国资源总量的约束,通过贸易方式从国外取得的生活和发展必需品,其成本支付主要不在于本国资源的等价付出,而主要来自于本国出口商品的利润所得。
2.一国劳动、资源、技术、管理及资本等生产要素能够满足该国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发展需求。从供给角度考虑,任何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生产都是各生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理论上而言,要很好地满足一国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发展需求,就必须在生产要素总量和结构上具有与上述两方面需求相一致的供给,鉴于消费的自身属性,这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必须是可持续的。这就要求一国必须具有充分的人力、自然资源、技术、管理等初级生产要素形态以及生产设备、基础设施等次级生产要素形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就资本内含而言,在信用货币条件下,与黄金等金属货币不同,资本对应的应该是一国可利用的其它物化形态的生产要素,而不是以信用货币形态所表现出来的资金本身。因此,理论上而言,资本的丰富程度不能直接表现为该国的货币形态收入水平,而应该主要表现为可物化的生产要素存量和流量水平。当然,如果一国的货币是世界货币,那么,这种以该国货币形态表现出来的资本,其对应的可物化的生产要素存量和流量水平的范围,将由一个国家扩大至全球各个国家。
3.一国货币的可使用范围。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货币主要是由政府发行的,由此决定了货币使用范围主要局限于一国范围之内,其主要表现为信用货币对于本国商品的购买能力。如果一国的货币是世界货币,那么,这种货币就可以在全球使用,该国货币当局就可以通过发行信用货币的方式,从其它国家进口满足本国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商品或服务,从而很好地满足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就此而言,一国信用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其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会产生较大影响。
4.本国居民的收入分配状况。在经济货币化条件下,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从需求角度分析,决定一国居民消费需求大小的主要因素在于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具体言之,当居民货币收入水平较高时,其消费能力较大;反之,则消费能力较小。而从一国居民货币收入水平的决定因素分析,一国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对于其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会产生较大影响。因为,就一国居民收入分配而言,如果该国居民收入分配相对合理,不同层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其消费需求实现了科学的匹配,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为其实现消费需求的升级,提供了切实的制度保障,那么,这种分配状态下的居民生活需求和发展需求都会得到充分的满足,该国居民对于这两方面的消费需求就是可以持续的,由此使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呈现一种良性发展关系。相反,如果一国居民收入分配水平极度不公平,出现了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需求的错配,那么,这种分配状态下的居民消费需求,必然不会得到充分地满足。社会上既会出现一大批想消费而无钱消费的居民,也会出现有钱却不想消费的居民,由此会导致生产与消费的极度不平衡,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