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后说


 定理

我曾经讲过三个“定理“,其一,只有上电脑操作的人才会手足无措,而旁观者永远清楚,当然换任何一个旁观者去操作电脑,同样是手中无措;其二,“你听我说”,这是我听的最多的一句话,仿佛所有人都不想让他讲完,而他执意要讲完;其三,做事情“先做了再说”。

这个先做再说讲的是,不少事情不知因、亦不知果、也不知路径的情形之下,有人勇敢地选择去做,选择在进程中不断思考和调整,出现问题了“再说”,在创新的行业中,这种做法非常多见,也几乎是必须的。

另外一种情形是,事情风险大得多,甚至明知100%有风险,选择的是要赌一把,先做了再说。这人期待的是时间能够消灭所有的问题和障碍,或许那时政策变化了,或者是人换走了,总之不完全以现在境况来判断未来,只要还有路走,不论是否有风险,都先走了再说,在变革时代中这种例子太多太多。这种做法,在投资大、收益高的行业中存在,毕竟赌得值得——风险大的同时收益也大。

逻辑

另外一种“先做了再说”,是日常工作中的怪现象。

日常绝大多数情况下,因果几乎是笃定的:您种下什么因,必定会结什么果。在这些简单且重复的、充满了规律的情形之下,就有人不把工作做细致,经常讲“先卖了再说”、“先做了再说”。一关一关地闯之后,侥幸过关后给后人留下的不是好的基础,只是留下了“再说”,让人家给他解决后续的各种问题;没过关就“死”了算了,连再说都没有留下。

日常工作中不大会出现巨变,无需什么智慧、天份,只要肯认真、勤奋就够了。

在这些工作中,没有比拼天赋的可能,只比工作方法、态度。

勇敢

张瑞敏曾经讲过:当事情有20%把握的时候,事情办成了会有80%的利润;当事情有80%把握的时候,就只有20%的利益;当事情有100%的把握的时候,事情办成了也就是办成了而已。

创新业务中,笃定的事情不多。需要我们对于事情有所判断,只要事情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是我们能够承受的,就可以去做。

先做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