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完即走,走了还要回来」,张小龙在上午的演讲里诠释了更加完整的微信产品逻辑,他开玩笑地提起了刚刚上线不久的小游戏「跳一跳」。
「跳一跳」发布之后,有不少用户反馈「这游戏有毒」,想要卸载掉它。「我很开心,因为他卸不掉,它(小程序)根本不需要安装,」张小龙说道,他认为这才是小程序本身的定义,「你不用它就可以了,并不存在要把它卸载这回事。」
对小程序而言,2017 年是它诞生的第一年,从去年微信公开课的重磅发布我们也能看到,微信在小程序身上寄予了许多想法和野心,而在过去这一年中,小程序并不平坦的成长轨迹也一直考验着微信团队打磨产品的能力,究竟如今的小程序火了没有,它又是否能够承担起当初被寄予的期待?只有微信官方发布的一周年数据,才能让我们做出更为准确的一些判断。
1.7 亿日活跃用户。一年以来,普通用户越来越习惯在商场、参观、旅游景点里使用微信小程序,在普通聊天和微信群里,小程序的出现频率也越来越高。胡仁杰认为普通用户渐渐「习惯了小程序不需要下载、安装、触手可及,用完即走的应用形态」。
在 2017 年,微信初步构建了小程序的体验和能力模型,随着越来越多的服务被开放,第三方平台的生态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些都助力了C 端用户的发展,让作为一个全新信息化载体的小程序能为广大用户所接受。
城市覆盖比例:一二线与三四线对半平分。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覆盖数达到 50%,也看得出小程序不仅仅是在一二线城市被接受,三四线城市也相当普及,通过小程序各位开发者可以很轻松实现服务的全覆盖。
已上线小程序总量:58 万个。从去年 1 月 9 日正式上线至今,微信已经上线了超过 58 万个小程序,胡仁杰表示在开放初期,如何制定更好的规则,让开发者能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微信的体系里,这个问题曾一度困扰着他。
但现在,优化了认证和上架流程后,微信表示大部分小程序都可以在两个小时内就完成上架。
32 次发布能力,共计 100 余项,平均一周半发布一次。在过去的一年里,小程序不断地开放出新的功能,新的能力,背后开发团队从小程序正式上线开始就一颗也没有停歇。微信团队在公开课上还表示,在 2018 年,他们将继续为小程序开发出更多的能力。
小程序的流量从哪里来?
过去一年里,小程序的入口被丰富了许多,从最开始的发现入口,到如今「不是入口」的顶部任务栏,微信在产品形态上给小程序提供了意想不到的支持。
而在线下,最初小程序只能通过扫码进入,在加入了「附近的小程序」功能之后,现在线下小程序更加容易被用户获取,省去了扫码步骤之后,如「便利蜂」等短途外卖平台也得到了独有的高曝光量。
此外,从公众号和 H5 中跳转到小程序的能力开放后,小程序电商逐渐成为各类小程序中最受关注的门类之一。张小龙本人也在演讲中承认,小程序电商的确在小程序的开放过程中有了许多独具创意和突破的应用。
可以看到,作为一个非常轻量化的产品形态,小程序依托着微信的平台,在应用到各种各样的场景中时,往往能够为这一场景赋以许多突破性的应用,从线下到线上,从消费到社交娱乐,我们相信,未来小程序应用场景的探索还会有更多的突破。
小程序的下一步怎么走?
1、 降低门槛。通过第三方开发平台,让更多没有开发能力的商家接入进来。
2、 进一步充实能力。在下午的分享上,微信开放平台基础部助理总经理分享了小程序「分包」技术的应用,诸如此类更加高效率、能够提升产品使用体验的能力会越来越多。
3、 场景流量。小程序团队打算开发出更多符合用户需求的能力,让 B 端用户的服务与应用能够与微信用户更好的接触,更好地链接。
4、 提高转化。小程序还在不断提高其底层能力,包括小程序自身的加载速度。
5、 交易变现。小程序已有了很多的接口,可以互相跳转、从公众平台跳转,甚至还能跳转到 H5。未来这一接口会得到更多的完善。
从服务提供的形态上来看,小程序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本质上来讲是一个基于平台、用端点、API来提供服务的巨大的进步,一定会成为获取服务的新的方式,会导致利益重新分配、生态重构。
走过2017小程序元年,我们迎来了崭新的2018,希望在新一年大家可以通过小程序获得更多的商业上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