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走进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厅,占满整堵墙的元代巨幅壁画——《药师经变》扑面而来,令人震撼!据介绍,壁画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的下寺。元代距今七百余年,如此巨幅的壁画是怎么来到美国的?
众多游人纷纷驻足观赏。壁画长15.2米,高7.52米,画中端坐着药师佛,十二神将陪伴左右。这个画面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形象地表现了药师如来及其随从所在的东方佛教净土的盛况,令人叹为观止。但我的心情极为复杂、惆怅,这是我们的国宝啊!从此“广胜寺”便深深地刻印在我脑海里。
去年,应钱志斌兄之邀,我有幸考察了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胜寺。位于洪洞县东北10公里的广胜寺,是一处古老的寺庙,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唐代大历四年,汾阳王郭子仪奏请朝廷进行整修扩建。广胜寺,取“广大于天,名胜于世”之意。明代时重修,分上寺、下寺、水神庙。
驱车往上寺,见到了历经五百多年仍保存完好的七彩琉璃宝塔——飞虹塔。飞虹塔造型为十三檐楼阁式,高47.6米,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塔身外表镶嵌着琉璃构件和装饰图形,每一层都有一组中心图案,或佛像,或鸟兽,或佛经故事,各具特色,没有重复。
在阳光的照耀下,在翠柏环抱中,飞虹塔虽饱经沧桑,却历久弥新,金碧辉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临汾盆地遭遇八级地震,飞虹塔安然无恙。
在宝塔边的长廊里,意外地发现了几尊明清古钟,看了古钟上铭文,得知这些古钟大都是明清时期的文物,如此摆放,不免觉得可惜。同行的志斌兄告诉我:山西地面上的文物实在太多了,保护不过来呀!
广胜寺下寺的殿堂古朴雄伟,大都为别致的元代建筑,粗壮的梁柱显示出大元帝国的不凡气象。殿内塑三世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均属元作。我第一次面对这么多元代作品,所有的泥塑、壁画、木雕都是原汁原味,散发着强烈的古老气息,气势磅礴。细细品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塑造技艺精湛绝伦,古代工匠技艺的神奇高超让人惊叹。在宗教意义和文化艺术的结合上,广胜寺是名副其实的“广胜”。令我惊诧万分的是,这些国宝级的东西,居然还能上手摸,在其他地方的博物馆里,它们都会被罩上玻璃罩严加保护吧!这正应了志斌兄所言,山西的文物太多了。
我心里一直挂念着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的中国壁画,迫切地想要了解壁画为何会流落到异国他乡的?后殿有一方石碑,为民国县长张梦曾和乡绅、僧人共立,上面的《重修广胜下寺佛庙序》一文,记录着壁画交易的过程。
“山下佛庙建筑,日久倾塌不堪,远近游者不免触目伤心。邑人频欲修葺,辄因巨资莫筹而止。去岁有远客至,言佛殿壁绘,博古者雅好之,价可值千余金。僧人贞达即邀请士绅估价出售,众议以为修庙无资,多年之憾,舍此不图,势必墙倾像毁,同归于尽。因与顾客再三商榷,售得银洋一千六百元,不足以募金补助之。”1929年,中华大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当时的广胜寺寺院破败不堪,寺僧贞达认为,与其等大殿坍塌、壁画毁坏,不如舍画保殿。在与地方官员、乡绅们商议后,将四壁壁画分割剥离,以1600银元出售给几个美国人,所得费用维修寺庙。于是,一幅珍贵的壁画就被一块块从广胜寺的墙上剥下,编号装箱运到美国,然后又重新拼装到大都会博物馆的墙上。
犹记得,十年前我站在大都会博物馆那幅巨大的壁画前,暗暗骂道:“哪个卖国贼干此等蠢事!”此刻,面对剥走元壁画后留下的高低不平的泥墙,我伫立良久,无言以对。处在积贫积弱的时代,乡绅、僧人们也是出于无奈,才迫不得已作出了出卖祖产的下策,我们有何理由去责备他们呢?
万幸的是,广胜寺保留下许多珍贵的壁画,其中水神庙元代壁画更是堪称世界级艺术瑰宝。寺内工作人员专门为我们开启厚重的元代古门,让我们观赏名扬天下的元画。水神庙是祭祀霍泉神的,庙里除塑有明应王像和侍女、大臣等泥塑外,四壁还绘满了各种壁画,是“我国古代唯一不以佛道为壁画内容的孤例”。众多学者、游人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就是欲一睹元画的风采。
在南壁的东侧,绘有一幅元代戏剧壁画,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是研究我国戏剧发展史和舞台艺术的罕见资料,在不少典籍中都对它有过介绍,还被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寺内的两棵唐柏,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抚摸粗壮古朴的树干,仿佛聆听到了盛唐的传奇故事。
漫步元代广胜寺,想到我国还有多少文物流失在海外。对于被掠夺的,我们应想方设法加以追回;对遗存的文物更要珍视,增强保护意识,不惜工本地加以维护。它们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也是留传给子孙后代的文化记忆。(钱汉东)
作者简介:钱汉东,浙江诸暨江藻钱池村人, 1952年6月10日生。1969年元月从上海中学毕业到安徽省泗县插队。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曾任上海市青年教师语文学会会长、上海市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组成员、《劳动报》总编办主任、月末刊主编、文汇出版社总编助理等。现为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读写》杂志社社长、主编、编审、《文汇报》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总干事、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中国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钱镠研究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