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元旦刚过,正是大家晒出各种去年业绩的时段,在微信圈里出现了晒支付宝帐单的时髦做法。支付宝一年一度的用户“年度个人账单”刷爆了朋友圈。
之所以出现大家争着晒“帐单”这事,其实晒的并不是帐单,而是下面这张图。支付宝除了账单,今年的支付宝还搞了一个小动作——年度关键词。给出了很多有趣调侃的词,比如有的人“小确幸”,有的人"能干",有的人"温暖",有的人"旺"。支付宝根据用户过往消费数据与特征,给出的新年祝福。
本来是一件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却因为一位律师揭穿了其中一个小细节,而引来哗然大波。
大家可以在第一个图上找到划圈的那行小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的默认勾选。很多用户可能没有注意到这行小字,结果等于默认与支付宝签订了这个服务协议,允许支付宝收集用户信息,包括在第三方保存的信息。
这种做法一经公开,将支付宝年度账单推向一个争议的高潮。支付宝方面3日晚间紧急回应,“这件事,肯定是错了。愚蠢至极。” 支付宝连夜取消2017账单默认同意选项并向用户提供取消协议的功能。
这是一个行为经济学所讲的“助推”案例。
行为经济学创始人理查德-塞勒和另一位美国学者提出了如何利用选择体系这一新兴科学对人们施加助推力,从而使人们能够做出令自己更加健康、富有和自由的决策。他们把这种方法叫作“助推”(nudge)。英文“助推”(NUDGE)一词的原意就是“用胳膊肘等身体部位轻推别人,以提醒或者引起别人的注意”。以“助推”为书名,意在提醒你在选择时可能会犯的错误,助你“一臂”之力。
在他们合写的一本书里,是这样描述的:
什么是“助推”?
不用强制手段,不用硬性规定。
却能保证你同时收获“最大利益”和“自由选择权”。
这股轻轻推动你做出最优选择的力量,就是“助推”。
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支付宝的做法和“助推”的差别。首先是用户的“知情同意”权利可能受到侵害。替用户先设定默认同意选项,这个做法本身并没有大错。只要这个选项是客户了解、理解并同意的选项即可。而这样做确实省去了用户再做勾选的麻烦(虽然并不非常麻烦)。支付宝表面上是这样做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充分保护用户的这项权利。其不显眼的设计和布局,会导致一些用户未能发现这个默认选项,而形成在不知情情况下“被同意”那个相当复杂的服务协议。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文规定,经营者不得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此处的“同意”,应当是消费者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做出的真实、自主的意思表示。支付宝其实可以采用的做法有很多,比如客户打开页面后,首先看到这个协议的全文,而在协议下方,可以放置默认客户同意选项的选择框,然后等待用户点击“下一步”。
其次是帮助用户实现其“最大利益”。行为经济学指出人们往往深陷难以计数的偏见和非理性中,做出荒谬的选择。因此,我们需要最前沿的行为经济学选择理论提供助推,帮助我们做出最有利的选择。根据法律界人士的分析,支付宝的这个“芝麻服务协议”授权芝麻信用可以直接向第三方提供用户信息,且用户无权撤销第三方的信息查询授权。未来的协议变更,芝麻信用只需以公布的形式进行通知。不用找用户反复确认,一次授权等于终身授权。哪怕是服务终止后,芝麻信用仍可继续保留和使用用户信息。仅从契约伦理上来讲,这种排除消费者权利、免除自身责任的格式条款,都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合同法》,涉嫌违法。
我们很容易看出,支付宝的这种做法并非只是方式方法不得当,也不是基于良好的出发点,而是根本损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更遑论帮助客户实现其最大利益了。行为经济学自从获得主流学界支持之后,其理论和方法日渐受到重视,但在应用时,还需注意其理念和方式方法,不要总是出现中国特色的“好经被念坏”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