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恶,就这么难做到吗?(新闻评论)


一边作恶,一边参与监管,不服不行

在社会转型期,无论机构还是个人,如果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利益面前,可能会有作恶的冲动和行动。

文/潘国尧

两年前的魏则西之死,人们可能已经慢慢淡忘了,那我们再来回放一次吧2016412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1岁学生魏则西因滑膜肉瘤病逝,他去世前在知乎上撰写治疗经过时称:在搜索引擎上找到武警北京第二医院的生物免疫疗法,随后在该医院治疗后致病情耽误,此后了解到,该技术在美国已被淘汰。当然,魏则西之死的罪魁祸首肯定是无良医院,但是互联网公司在其中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此事半个多月之后,国家网信办会同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某互联网公司,对该互联网公司的相关经营项目进行调查并依法处理。

此事之后,该公司实际并未吸取教训,仗着行业老大地位,以及说不清道不明的来自各政府部门的各种支持,启动自己庞大的公关机器,其法务部和专门的公关团队,以及大量来路复杂的网络写手组成了一个为魏则西事件洗地的组织,专门在网上围攻揭露真相的人,从而使得许多人认为魏则西之死,某公司是被误解了,并认为被虚假医疗广告指引到莆田系医院就诊的那些受害人都是“弱智”,都是在“碰瓷”。

然而,恶棍总是恶棍,即便你使了银子暂时让街坊四邻都闭口了,并且认为你真的洗心革面了,但是你不可能会真的停止作恶的。这不,两年后,该互联网公司又出事了:20171211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就北京某网讯科技有限公司涉嫌违法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及相关问题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元月2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已正式立案。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20177月份,江苏省消保委曾对市场上用户量较多的27手机APP进行调查,发现普遍存在侵犯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经过约谈,大部分企业提交了实质性整改方案,删除了不必要的监听电话,读取短信等敏感权限。但某互联网公司的两款APP依然在消费者安装前,在未取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获取诸如“监听电话、定位、读取短彩信、读取联系人、修改系统设置”等各种权限。

由于迟迟未进行整改,江苏省消保委多次催促后对方回复依旧消极。

有律师认为,这种“权限”是涉嫌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司法实践中,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规定,如果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需经消费者同意方可。”事实是不少软件在搜集用户数据后,会做大数据分析处理,然后根据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甚至有一些中小平台还以贩卖用户资料牟利。

虽然这种公然践踏公民隐私权的下三滥“营销手段”目前并非个别平台在滥用,虽然用户在注册一些APP时手机也会及时提醒对方可能会获取你的定位、读取联系人、监听电话等危险,但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了太多类似的违法行为后,就习以为常了,而作恶者也就因此在违法之路上越走越远了。

在这我们还是要重温一下谷歌公司一个创始人早在1999就提出的“永不作恶”的企业发展宗旨。当然,某公司的御用写手们早已撰文质疑过谷歌是否不作恶的问题了,但是,现在人们需要反问某互联网公司的是:你停止作恶了吗?

作为市值已经几千亿元人民币的互联网巨头,全心全意服务用户,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出了问题以坚决的姿态纠正错误,这应该是一个行业龙头公司基本的经营操守。我们还是回顾一下7年前发生在阿里巴巴的那件大事吧:2009年底阿里爆出了“欺诈门”事件,部分销售人员为追求高业绩,故意纵容或疏忽,允许部分外部分子进入阿里巴巴会员体系,有组织地进行诈骗,共有100名销售人员牵涉其中。这一切,时任阿里巴巴CEO的卫哲难辞其咎。为了维护阿里巴巴“客户第一”的价值观,马云不得不挥泪斩大将,逼卫哲辞职以谢天下,同时马云自己也在不同的场合公开向社会道歉,并表示阿里巴巴今后将加强内部管理,杜绝出现类似问题。马云当时在“给全体员工的一封信里”写道:如果今天我们没有面对现实、勇于担当和刮骨疗伤的勇气,阿里将不再是阿里,坚持102年的梦想和使命就成了一句空话和笑话!

而在魏则西事件之后,某互联网公司的掌门人在舆论一边倒的质问之下,也以内部信的形式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即魏则西事件“超过了公司经历的任何危机”,并提出包括重新审视公司所有产品的商业模式、对于不尊重用户体验的行为要彻底整改在内的三条整改意见。

对照两大巨头在危机发生时的姿态,人们不难发现,马云是站在公司价值观的角度坚决表态,并付之于实际的行动;而某互联网公司的掌门人却首先是给危机定性,然后提出三条不痛不痒的整改意见。

人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几年过去了,阿里巴巴虽说也还是常被一些人在诟病,马云以个人名义介入的一些娱乐场景甚至被好事者制成了恶搞视频和图片广为传播,这是没办法的,“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些老祖宗留下的至理名言是再正确不过了,何况还有那些虎狼似的同行始终在背后推波助澜着呢,比如在一些重要的行业聚会现场,一众互联网大佬就人为地对马云进行孤立,还有大佬在公开发言中对阿里恶语相向。但马云似乎也没怎么当回事,因为他还有更多的正事要做,比如最近他就准备去非洲推动电商发展去了,就像他在公开回击某大佬时说的那样:“企业大了,一定要有格局和境界。有格局和境界未必能做得好企业,但没有格局和境界,企业再大也会死掉。”

不管怎么说,“欺诈门”事件之后,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恶性案件,而某公司,却再次因为“作恶”要被起诉了!尽管人们也清楚,这种起诉最后依然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不了了之,但作恶公司的公众形象,即便没人恶搞,怕也是覆水难收了。

做企业,如果你还处在创业阶段,或者还处在努力发展的阶段,承担社会责任之类的,那是高要求,其实你贡献税收安排就业已经在为社会做贡献了。但至少你不能作恶!特别是那些在行业细分领域做成了龙头的企业,你的一举一动将会深刻影响市场的走向,深刻影响同行的发展模式,甚至深刻影响行业企业的价值取向。如果你仗着身后拥有强大的什么资源之类的支持,而放松对自己的更高要求,甚至允许一些作恶行为肆意泛滥,那么,你做得再大,“也会死掉”的!

当然,不作恶,不是光对民营企业要求的,也不是仅仅针对互联网企业的。在社会转型期,无论机构还是个人,如果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利益面前,可能会有作恶的冲动和行动。比如笔者有一次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的地下商城,为了寻找地铁口,愣是在偌大的迷宫般的几千家商铺间来回穿梭好几遍,几乎每个过道上都有地铁口的指示牌,但在半小时之内死活找不到地铁口,最后只好重新回到地面上向行人询问才找到了。那些在地下商城设置指示牌的人其实就是在作恶,他指示的不是你去找地铁,给行人以方便,而是指示你尽量多的去找商铺,给商铺以更多的流量。这就是商城的管理者和经营者联手在作恶!

再比如有的医生滥用抗生素的问题,一些生了小病的病人,有责任感的医生,可能给开一些简单的中西药就能解决的问题,但动不动就让病人打点滴,因为打点滴“见效快”,而医生自己呢,有个头痛脑热的根本不会这么大动干戈的,他自己心里明白得很,这玩意“点滴”到体内,副作用大着呢。

其他如把校园贷与保健品生意结合诱使大学生上当受骗;流氓软件捆绑泛滥;低价格招徕游客高消费带游客购物;以交友之名行骗钱骗物之实等等。所有这些作恶行为,有的是机构在背后做推手,有的是个人行为,有的是企业行为,有的已形成了行业的潜规则,以至于善良的人们防不胜防,以至于媒体惊呼:现在的骗子咋这么多呢?甚至在一些领域,作恶的骗术呈现出区域性分布、全国性连锁、差异化行骗的新趋势。

试图让人们提高反骗的能力以对付骗术是不现实的,因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在到了该在源头上寻求解决之道的时候了,只有在全民中倡导“不作恶”,才能从人的思想道德层面开始进行“诊断”,开出有针对性的药方,从而提升全社会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