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开发区的今天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明天!
----一位在某开发区管委会工作的亲戚到粤港澳大桥参观回来后而对我的感慨!
汪华斌
昨天一位亲戚路过武汉,于是我们碰面;原来他是去参观港珠澳大桥回来的。他感慨如果这项工程是联合国免费开发的,那这工程的确宏伟。因为它历经了5年规划与9年建设,前后历时14年;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广东珠海和澳门;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粤港澳三地现代化的跨海交通工程。也就是说今后香港、珠海、澳门三地间的时空距离将大大缩短,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将从3小时缩短至45分钟;珠三角西部都将被纳入香港3小时车程范围。
这位在某开发区管委会工作的亲戚说,如果说这是现代化的交通的确是值得赞扬的;可如果说“一桥拉动,珠三角西部棋子全盘皆活”恐怕为时尚早。因为香港是商贸区,澳门也只是旅游区;而珠海充其量只是这两地的中转站。也就是说珠三角西部乃至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发展什么没有人知道;只知道这项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超级工程完成了,因为它意味着的只是中国社会的举国体制的魅力。而要说将来这港珠澳大湾区的前景是什么?估计所有在开发区工作的人都有数,这就是我们开发区的今天就是港珠澳大湾区的明天。
这位亲戚说香港虽然是购物的天堂,但却不是中国内地产品的聚散地;倒是全世界的商品通过这里流到中国内地。这的确是促进了消费,但却带动的是全世界的经济;而加重了中国内地的负担,因为内地人需要承担更大的成本与消费了。所以说这个超级工程的确能促进香港与澳门的经济繁荣,但带来的却是内地人的消费增大;也就是负担更重了。因为这样的模式在今天的中国大地比比皆是,没有一个开发区是依靠地方资源而形成的外向型经济;全部是领导的大手一挥,成片的农田区就成为了开发区;最后引进的也不是结合地方资源有目的地引进,全部是有钱就是老板。如当年的台资企业,带个几千美元就能在大陆办厂;因为这里的土地是行政划拨,你只要经过银行验资就能在大陆贷款投资了;这也是当年不少银行与政府上当受骗的原因。即使是真的办厂,也都是没有附加值的简单劳动型企业;因为没有任何企业需要地方资源支撑。当然最后绝大部分产品也是内地销售,这就是当年台资企业快速赚钱的原因。然而随着内地市场的饱和,这些企业无一例外地全部是后劲不足;更有一些企业还是污染环境的企业,如当年我参加过评审的畜电池企业;就是当年我也不赞成,但人家地方领导积极;所以后来那里成为了发展商品房的瓶颈,很多后来的地方领导后悔莫及。然而没有人知道,发展商品房就能叫后代不后悔莫及吗?
这位亲戚还说了我们武汉市的两个开发区,那就是汉阳开发区与东湖开发区;而汉阳开发区虽然有汽车作为产业龙头,但其它的辅助性企业也与地方资源无关。这些年随着汽车产业的下坡路,将来这里的产出率恐怕连农田都不如。而东湖开发区虽然定位知识界的高新产业,但因为没有龙头;结果到现在也没有形成外向型经济的平台,倒是全世界的机电产品通过这里进入到武汉市了;所以这里的效益远不如汉阳开发区,而热闹的却是快速的增加了武汉市的经济泡沫。至于鄂州的开发区,更是不值得一提;因为有的龙头企业不到二十年就需要拆迁,这难道是持续稳定地增长的经济开发吗?如果真的是这样的开发,就是我们不投资的农田也能持续稳定地增长。正因为如此,所以今天不少开发区成为了进退两难;这就是我们没有学习到西方国家真正龙头带动工业化的产业精髓。
在全社会高唱赞歌之时,竟然还真的有明智之人的先见之明;因为我们的港珠澳大桥投资就说明了问题。有人说港珠澳大桥这样一个超级工程总投资1200亿,而这里只有百分之二十是由融资解决的;因为这块将来要通过桥梁三十年的收费来偿还。而剩下的就是无偿援助,相当于全国人民捐款完成的大桥。而全国人民每个人都相当于捐款了,但真正直接从这里受益者却是极少数人;除了直接于桥梁有关的单位与人员外,剩下的就是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的GDP在快速增加;所以建桥直接推动了三地的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全世界羡慕中国;因为我们社会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绝对值高。当大桥建设以后,它会把香港与内地更好地联通;所以香港有一个经济的提高期。如果再加上港珠澳大桥的特殊位置,所以将来这里也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旅游和观光点。但如果说它真的能与美国的湾区比,这恐怕还只是我们的美好梦想;在一个全社会实体经济快速下滑的社会,这样的资源究竟能带来什么;恐怕我们每个管理者心目中早就有自己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