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转让全国第一高校的创新“密码”


入驻直达中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在低位徘徊,远低于欧美国家约40%的转化率。华南理工大学却走出了一条科研成果转化的独特道路,其专利技术转让指标排名全国高校第一。

  近日,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组织中央、省市媒体走访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入了解广州产学研专利转让成果转化上的重要成果。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重点走访了华南理工大学。

  据了解,中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在低位徘徊,远低于欧美国家约40%的转化率。而华南理工大学却走出了一条科研成果转化的独特道路,其专利技术转让指标排名全国高校第一。

  华南理工大学提供的数据显示,其专利工作长期稳居全国高校前列、广东高校首位。2009年以来获中国专利奖21项,排名全国高校第一。“十二五”以来,专利申请量达1328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9477件;专利授权量786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4318件。学校历年来承担的企业委托开发项目数和经费数均位居华南地区高校首位,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15中国大学评价》专利技术转让指标排名中,华南理工大学位居全国高校首位。

  华南理工大学为何能够在专利成果转让方面取得如此成绩?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吴业春介绍,华南理工大学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一是离不开学校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产学研工作,积极营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政策环境;二是不断探索实践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径,与地方政府、企业实现不同形式的对接与合作。

  吴业春表示,“学校将大部分成果转化收益奖励给老师,这种收益包括净收入、股权等不同的形式,我们把其中的70-95%用于奖励教师。”

  据悉,华南理工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早在2015年就出台了“华工10条”,超前于国家政策,近年来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比如,把横向经费管理与纵向经费区别开来,同时下调项目管理费,进一步促进学校科研人员争取横向项目积极性。

  华工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建立了教师停薪留职的容错机制。

  “我们规定三年为一期,最长达六年,假若6年不成功,教师还可以回到教室岗位,我们支持老师带着技术去做科研、去创业,”吴业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