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论》2018年版:30章


  

 30  人脑综合知觉与精神驾驭(一)

  

       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的自然规律总是不可更移地驱动人脑把各种感官感觉之记忆根系链接着实体主映像或熟知的实体概念,而使人获得健康的正常的稳定的综合知觉心态。因此,在科学尚未开启的蒙昧时代,远古人因为发现不了那些微粒子运动从微观领域改变人类命运的“实体映像”或“实体概念”,思维把握不了各种幸运和灾变的物质“质”的根源,所以们才会相信有一个看不见的“上帝”在主宰我们的命运。

  事实上,人类总是处在科学尚不能揭示所有事物真相的时代背景中,而人又十分关注自身命运,因此不论任何时代,当人们难以把握各种错综复杂的事物根源、当生活难以回避人生道路上各种人作孽天作孽的困苦时,很多人脑都容易避开复杂趋向简单,自觉不自觉依靠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去迷信和崇拜一种“万能”的间接实体映像。其时,即便是神灵之映像概念属于塑造,同样会赢得人脑“残缺记忆”的积极响应。

  是的,祖先塑造的“神灵”并非真灵,是以“主映像”为核心的人脑综合知觉记忆链接机制很灵。从远古到今天,人类塑造过无数被自己顶礼膜拜的间接实体映像,而首先被崇拜的实体形象是“万能的主”。所有被崇拜的偶像依次排序是:

  崇拜“万能的主”——比如老天爷、上帝(完全虚构实体)

  崇拜“神话人物”——拥有战胜一切的超人智慧和神奇功力(半真半假合一实体)

  崇拜“传奇英雄”——能够战胜困难险阻的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含艺术真实)

  崇拜“幸运偶像”——凭借天资和机遇成功的人(以幸运星座为实体映像归因)

  崇拜“卜算大仙”——有人相信卜算大仙可掐算命运的实体根源(信则灵)

  崇拜“功勋人物”——有突出贡献能驾驭自我命运的人(人生进取令人感动的人)

  但凡被普通人曾所崇拜正在崇拜的“主映像”不论源自真假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他(它)们没有万能也有超能,没有超能便有幸运或成功。不论“偶像崇拜”源自传统或现实,其实都是为了综合链接脑中的“残缺记忆”,为了构建大脑健康的、正常的、稳定的综合知觉心态,都是在自发服从同一个人脑微观物质运动定律。

  此时,敏锐的科学家可发现:在没有宗教传统的人群中,如果他们缺失了科学理论信念或没有唯物主义信仰,又处在一个缺少英雄的时代,那么,无数人脑便会自发崇拜有超人智慧和神奇功力的神话人物或崇拜“幸运偶像”和“卜算大仙”。

此时,敏锐的文艺评论家可发现:类似用文学虚构方法创作的传奇英雄和反腐英雄影视剧,就具备格外火爆的可令综合知觉获得愉悦享受的娱乐功能。许多人脑都需要在休闲时刻让平日淤积的残缺记忆去感受一种有“实体映像”链接起来的归因或寄托,至少可伴随剧情让综合知觉获得短暂的舒适链接和心态安稳的抚慰享受。原来是人脑需要维持正常的、健康的、稳定的综合知觉,为诸多影视形象赢得了火爆的文化市场。

201788加注:电视剧《欢乐颂》的轰动效应是通过同楼层“五美”的故事传达了中华民族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里人人期望阶级关系融洽的深层渴望,剧中“五美”因此而显得更美。尽管有舆论挑明剧中“五美”与现实是反的,这并不重要。)

201788加注:重要的是初级阶段中国道路必须在现实与理想的交织中延伸;重要的是谁能呵护民族综合知觉积累的深层文化基因,谁就能赢得亿万人心共鸣;重要的是影视的轰动效应让人理解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绝不是政治家的一厢情愿。

201788加注:那么,再把思路展开一点——《激情燃烧的岁月》、《琅琊榜》、《人民的名义》等产生社会轰动效应的原因,其又分别激活的是这个民族综合知觉所积累的哪一种深层感觉记忆?为什么中华民族综合知觉传承的至深渴望是正义?)

  所有文学艺术,无一不体现的是以某种事物形象为核心链接各种感官感觉的生动描述。换句话说,文学艺术就是展示和描绘人的各种感官感觉,而且所有感官感觉又都一样必须联系着具体事物“主映像”。这确实很凑巧,文学艺术之创作规律其与以“主映像”为核心的人脑综合知觉积累的形成规律,极其相似!极其吻合!

与此关联的社会科学道理还有:人们的艺术鉴赏力也与人脑各自的综合知觉响应条件有十分相似的脑功能表现。比如“纯音乐”又称为高雅艺术。可是,为什么你让当代青少年多数来欣赏《命运》钢琴曲,他们却很难找到感觉?在这里不是没有声音感觉,而是无法在记忆积累中使音乐旋律链接并激活实体概念使大脑浮现映像记忆。

因为那激越悲怆的“命运”与他们人生无关、与他们所处环境无关、与他们主映像记忆积累无关。所有听音乐的人,如果大脑不能自动链接记忆中某种可对应的事物形象并以可唤醒的“映像概念”来听音乐,那他就是在听响声不是在赏音乐。

通俗歌曲则不同。张惠妹那热情透亮的情歌,每一句每一声均可令青年歌迷们链接着台上张惠妹的率真表情,来获得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实体感觉。那热情透亮的歌声正是那个拥有率真属性的“张物质”所释放的青春能量!台下的青年歌迷们听歌曲、看偶像,感觉浑然一体,此氛围使得人脑综合知觉简单而又直接地相互链接补充。

  什么叫通俗文化?它的哲学解释是:人的感官感觉可与生动的主映像简单链接响应和互为直接补充的一种文化。这种简单链接响应,往往不通过自觉概念和自觉逻辑思维来实现。什么叫高雅文化?其哲学解释是:需要深厚的综合知觉涵养或自觉概念和自觉逻辑思维响应才能产生联想、才能把握实体概念并获得精神享受的一种文化。

  由此而确认,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是人脑除自觉概念和自觉逻辑思维功能以外的重要脑功能。那些被人脑综合知觉容易响应的间接实体映像(包括佛祖形象、英雄形象、青春偶像等)全部具备通俗文化特征。所以你看,只要张惠妹在台上喊一声“爱我的,请你大胆往前冲”!那种携带真情的映像感觉刺激可令千万歌迷为之欢声雷动。

  社会宏观管理措施应该清醒意识到:上述适应人脑综合知觉响应条件的正确支点和平衡支点问题,这是一个永远值得深入研究的哲学、脑科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化传播问题,是既能确保现代人精神健康,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社会进步和怎样注入时代感召力的永恒话题。但凡清醒的社会管理者不可在人脑综合知觉领域掉以轻心!

  智人的综合知觉脑功能的显著特点是:避开复杂,趋向简单。不用复杂的逻辑概念而用具体事物形象或实体映像或实体概念来综合链接一切相关的感觉记忆,并使人脑记忆中所有零碎感觉获得物像归因。这也是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的基本含义。

  依据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解释的人脑迷信或崇拜,其所迷信或崇拜的多数偶像是有文化渊源的“间接实体映像”。“间接实体映像”能替代感官感觉应所链接的真实物像归因、替代原本不存在或本来存在却无法感觉到的实体根源。它在真实的实体根源暂不能帮助人脑形成稳定的综合知觉时可起到填空补充的精神支撑作用。请参考如下实验:

  实验课题(NO13)为什么父亲能让孩子定神?

实验设计一:一少年在上学路上遇到邻居阿姨告诉他:“你爸爸购物摸奖得到一部笔记本电脑。”少年感到很惊讶:“真的?”他希望是真的但又不敢相信耳闻之喜确能成真。若听觉信息不能与眼见为实的“主映像”在大脑中形成链接响应,一般可导致少年心态不稳,产生挥之不去的精神空虚;听课心不在焉,作业无心完成。直到放学回家把摆在家里的笔记本电脑看个够(幽默:看到眼里拔不出来时)才安下心来写一天的作业。

实验设计二:一少年在上学路上碰巧遇到爸爸。爸爸告诉他:“刚刚在电器城购物摸奖,意外获奖一部笔记本电脑。”爸爸平静说:“你去上学,我回头把电脑领回家,你放学之后可看到它。”虽然来自父亲的听觉信息一样不能与眼见为实的“主映像”形成感官感觉链接响应,但却没有造成少年上学后的精神空虚和不安情绪。原因在于:父亲是孩子迷信和崇拜的“偶像”,他的自身形象能替代听觉应所链接的真实物像。此种实验显示出:“偶像”能帮助人脑构建稳定的综合知觉,即“间接实体映像”可起到精神支撑作用。

  “间接实体映像”有两个弱点(其中包含一种优势)。

第一个弱点:存在使迷信和崇拜陷入崩溃的可能性。能够帮助感觉记忆构建稳定综合知觉的间接实体形象毕竟不是直接对应物像归因的实体映像或实体概念。一旦“偶像”因失误带来遗憾或铸成大错,将在对象心中产生失信失望,使偶像崇拜者已有的综合知觉积累发生一系列链接错乱,轻者造成逆反心理,重者造成精神痛苦或崩溃。

也恰恰是在这种“弱项”的比较中,可以更清楚看到宗教文化在寺庙高堂内塑造的“神佛偶像”相比人们日常所迷信所崇拜的那些“现实人偶像”,凸显出给予信教人群的加持使其综合知觉积累可因此获得更加恒久的稳定心态和精神信仰支撑。

原因有二:一是宗教偶像从来不犯错误,所以从来不给信仰者精神打击。二是信仰者在主观意识中把宗教偶像看作是万能的慈悲的,即便是上一次没有保佑他还会寄望下一次。信仰者只相信自己对神灵佛祖心不诚,不相信神灵佛祖不普渡众生。

由此能理解到,尽管宗教人群中许多人的综合知觉记忆是依赖“间接实体映像”起支撑作用的,但其精神世界却是保持持久稳定的,内心也是持久充实的。有一种稳定心态和充实的内心,加上不失信心的努力,其人生总有预见的希望存在。或者说由于“间接实体映像”在崇拜者心中恒久地起到了替代事物真实根源的“主映像”链接作用,也就自然构造了稳定的综合知觉积累,起到了维护稳定心态的作用。此为一种“优势”。

  第二个弱点,存在可被真实物像归因随时替代的必然性。比如迷信“孙悟空”,不过是童年时的综合知觉积累,虽然很健康但却很幼稚。所有童年幻想均可被此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现象、真实处境和真实追求所取代。在文明史进程中,科学事业的发展对各种事物根源的揭秘,将能逐步消除人们对某些“间接实体映像”的迷信和崇拜。

  所以,基于科学思维的辩证唯物论必须是发展的辩证唯物论。其迈向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是敢于开诚布公地作出恰当的历史性的评判:当一部分人承受不了人作孽天作孽的内心痛苦时、当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科学认识还不能解释所有或不能消除一切困惑和盲区时,宗教信仰作为解除普通人内心之苦的一种途径,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必要补充,是脑神经介质运动容易响应的一种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主映像”记忆链接习惯。它首先不是政治问题,而是脑科学问题;对少数民族来说,是习以为常的文化传统问题。

上帝、真主、佛祖以及神的形象是一种简单生动好记而又“无所不能”的形象,它在信仰者脑中遵循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可为无助的人释放精神压力,解除内心痛苦。当然,科学思想也能为人类解除所有思想疑惑和精神困扰,不过,那是从长远的、发展的、最终方向上的判断。实际上,当科学思想还没有发展到能够解释一切困惑、避免一切灾难、赢得一切幸福时,有不少人等不到这一时刻到来就崩溃了,就已经疯了!

这时候,你如果是彻底的辩证唯物论者将会理解到许多人的综合知觉需要一些记忆链接补充。这时候,你将清楚看到那些无助的人群和对自己命运缺少自信心的人群,很容易倾向拜佛求神的精神寄托,很容易虔诚于佛祖和上帝甚至遁入空门。这时候,你会理解到那些坚定的辩证唯物论者在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漫漫征途中始终不畏艰险,不怕困扰,始终充满勇往直前的勇气。他们的意志和信念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这时候,你才会在多元化社会意识形态中不至于因长期处在真知识和伪科学竞相增长的复杂局面中而使自己陷入思想紊乱,你会用先进的哲学思想和智慧统领全局,并且发现:当一个执政集团要求自己的成员必须是人类的先进分子时,如果该集团的某些成员却把自己的精神困扰和早已丧失的自信心,捆绑在“大仙”神算的信仰上以此求得心态稳定,那就不再是脑科学问题,而是政治问题。这是超出本书范围的题外话。

  它告诉世人一个哲理:越是知识增多,越是信息膨胀,越需要正确的哲学头脑做智慧“统帅”,若不然,依然要被索罗斯、李洪志等另类哲学家所统帅;越是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社会,越是需要正确的哲理思想高屋建瓴,若不然,谁能驾驭得了复杂的脑神经介质运动?要么丧失信心,要么精神崩溃;要么盲目自信,要么认知扭曲。想头脑简单点行吗?也行。当“白痴”最简单,有“上帝保佑”也简单!只有科学信仰和辩证唯物论信仰不简单,它是令人活得最苦最累,但却是人世间最光辉最灿烂最崇高的思想信仰。

  在这个信仰多元化社会,杰出政治家必须要求政党成员讲政治,其中就包含划定思想信仰的基准线。与此同时也看到若是要求全社会成员都拥有系统的正确的哲学思想,事实上做不到。本书思维又再次回到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简单规则上。

相关“主映像”记忆对综合知觉积累有着亲密链接、简单归因和直接响应的优势。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传奇故事和传奇英雄。即使不信神佛、真主、上帝的普通人也需要英雄形象来经常刺激或调整他们可能颓废和低迷的脑神经介质运动。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女排夺冠的艰险曲折而又传奇式的拼搏经历曾经鼓舞振奋了一个时代。现实中涌现出来的各路英雄在普通人眼里就是一种“传奇映像”,对于只习惯综合知觉响应的人脑来说,他们都带有简单生动好记的“神化”表征。

  美国,这是一个较早进入富裕、强盛和现代化的国家。如今,这个国家除了民主政治领域不容许个人崇拜之外,其他领域都有美国人各自自愿崇拜的“英雄”。美国媒体舆论不厌其烦地经常为商界、金融等各界塑造传奇人物形象以赢得普通人综合知觉的亲密链接和直接响应,刺激人们精神生活和脑神经介质运动经常保持良性循环。

  任何国家都离不开研究意识起源和社会意识形态演变规律的哲学。差别是:落后国家总是在政治领域制造“神坛”崇拜神的意志,文明国度则把“神坛”放在与政坛无关的地方。两者都在运用哲学智慧,但其推动社会进步程度不一样。中国告别了在政坛高筑“神坛”的时代后,现正处在面对新科技有人不知道哲学何用的彷徨岁月。

笔者曾用3年时间跟踪研究过驾驭美国股市风云的神话人物——格林斯潘的谨慎简短之公开言论。看到的是股民们对他10多年的崇拜给美国股市风云带来了一种“奇异”效果。他的所有言论均起到了引导股民调整投资步伐的“神领”作用。

市场过热时,格林斯潘的某句预言可以使冷;市场低冷时,他又有预见可以烧热;他用模棱两可的话可以稳住股市风险;他用先见之明可使“纳什达克板块”长期拥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他好像是在用个人意志掌控美国股市风云。实际上,生活中的格林斯潘是一个不说话的人,他的呆板模样更是与八卦毫不沾边。为了说话不被另一人听见,他一直到70多岁才结婚。类似种种迹象使笔者判断:格林斯潘作为万人崇敬的“金融英雄”,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主导美国经济的金融调控集团共同精心塑造的对外“偶像”。

美国心理学家和政治家在经济、金融领域里充分利用了美国人崇拜“个人英雄”的心理特点,先用无数资金塑造“格林斯潘预言”的神奇,然后让他工作到老耄之年仍然不让他退休。他在被崇敬之后,为了降低本国成千上万的小股民的投资风险,常在市场过热时用模棱两可的“格林斯潘术语”令信赖的他的人手持货币左右为难,不敢豪赌,不敢出手。他是众多股民信赖的人物,是能使多数股民的脑神经介质运动只遵守综合知觉之脑功能那种简单响应规则的“传奇映像”。他创造了证券市场的“格林斯潘时代”。

当然,人们后来还是看到了纽约股市因“纳什达克板块”的崩溃而不期进入萧条时代。如何看待这种“从20年持续繁荣到一夜间崩市”之现象中的格林斯潘的“偶像”作用呢?请你要重点思考:此前他国投资崇拜者何以蜂拥而至美国市场?

不懂哲学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那是“非理性繁荣”的必然结果。显然,有经济头脑没有哲学头脑。有人却想到了另一种可能:美国金融高层是在主动利用偶像崇拜所支撑的情境氛围,利用境外股民对“金融英雄”的崇拜和对高科技的迷信,主动把各国资金吸引到纽约股市“纳什达克板块”然后套牢并伴随流动性撤出而狂跌并蒸发!

  是的,哲学家的头脑只有哲学家能看懂。应提醒各国不能小看“金融大鳄”在金融领域的哲学智慧。美国私募基金巨头们是一群对哲学头脑推崇备至的精英群体,他们极有可能结合金融实践发现格林斯潘退休前的最后一种用途,即面向国际圈钱。“金融大鳄”能在世界范围掀起非理性经济狂潮,不可能只有经济头脑没有哲学头脑。

尤其是哲学思维方法,它像自然科学和市场经济学一样,其所提供的方法论是没有国界和政界之分的。研究意识起源和意识形成规律的哲学方法真的是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无法替代的学问。它为什么样的人掌握,就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