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西山公园
2018-7-27,昆明
最近两年,我已经多次去西山公园了。这一次,是陪同老蔡去的。
进入景区,先游览的是龙门。龙门是西山最重要的景观,也是西山的标志。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唱云南花灯,唱词就与西山有关:“西山顶上龙门呀,西山脚下有人家;爹妈生了三姐妹,姐妹二人会剪花;大姐剪的灵芝草,二姐剪的海棠花;只有三姐不会剪,留在家中纺棉花;三斤棉花四斤线,织出布来二丈八;做条裤子给老娘,做件棉袄给老爸。”这个唱词应该是歌唱劳动人民的,其中的正面人物是会纺纱织布的三姐。
龙门景区是道教圣地,其中最吸引人的是石窟。一条狭窄的通道从悬崖石壁上凿通,延伸至石窟。石窟前只有一两个平方的地方,仅容十来人站立。这里是观赏滇池,俯瞰昆明城的最佳位置。石窟里供奉的是文曲星,是在原石上雕凿而成的。我以前听老人讲故事,说雕凿龙门石窟的石匠,用了十几年的功夫才基本完成雕凿工作。他最后雕凿的是文曲星的毛笔的笔尖。一不小心将笔尖打掉了。他很自责,就跃下了悬崖,殉职了。这个故事给少年的我很大震动,做事就是要精细,要精益求精,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
从龙门下来,去参观聂耳(1912-1935)纪念馆。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云南人有过很多作为,出现过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其中最用影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者聂耳要算一个。我们都会唱国歌,也知道聂耳其人,作为云南人,我们都很为他自豪。抗日战争时期,激励着云南军人在前线奋勇拼杀的,就是“我们云南人写的歌”。大概因为聂耳所处的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一个需要热血青年快速成长并快速为祖国献身的时代,所以很多英雄人物在小小年纪就显出了卓越的才华。聂耳就是这样,他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才二十三岁;他牺牲的时候,年仅二十四岁。有时候我们会感慨生命的无常和短暂,但是,像聂耳这样的人生,二十四岁已经承载了足够丰富的意义。
从聂耳广场出来,前往太华寺。年轻的时候,曾经来过,只记得庭院里一棵古山茶花;高大挺立,树干上长满青苔,枝繁叶茂,枝头有大朵鲜艳的山茶。我去年断断续续读徐霞客的游记,滇游日记的开头,记述就是游览太华寺的经历。还是我记忆中那样的景致,巍峨的殿宇,参天的古木,幽深的树林。围着大雄宝殿转了转,又到藏经楼前看了看。藏经楼后面就是原始森林,幽深而神秘。随意走到北边一座庭院。看起来像座后花园,有亭子,藤蔓,有水池,假山,有游客在小路上漫步,还有人在亭子下品茗聊天。云南人都很安静,这里没有一点点喧闹。西侧的山林脚下,有一排砖塔,自南向北,由高到低排列着,高者三四米,矮者一米多。塔身长满青苔,只很少露出红色的砖块。塔下的石板,打扫得干干净净,一片落叶都没有。以往我对佛塔是有些排斥的,因为那是和尚的墓地。我对死亡有些恐惧。现在站在砖塔前,那种感觉一点都没有了。从那砖塔的外观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中,我还看出一种美好出来。
从太华寺正门出来,门口有一棵古老的银杏。那树实在太老了,以致树身上填充了水泥,还要用巨大的支架支撑着,以防止它倒下。据说,这棵老树是当年建文帝(1398-1402年在位)流落到云南时所植。建文帝被他叔叔朱棣赶出北京之后,其下落成谜。云南是传说中他落脚的地方之一。后来朱棣为寻找建文帝的踪迹,派出巨大的船队,其总指挥还是昆明人郑和。历史真是有些趣味,要是郑和知道建文帝就在昆明,他是否会借机回趟老家呢?
从太华寺下山,有太华古道,据说这是当年徐霞客走过的道路。一公里多,来到了华亭寺。穿过云楼,进入寺内广场。回头一看,门匾上有几个大字——“到此作甚”。我一激灵,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到此作甚”呢?我不烧香,不拜佛,不磕头,不祈求,我来干什么呢?最近些年,我对寺庙还很热衷,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寻访名山,拜访寺庙。所为何来?实在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也许仅仅是因为大寺总伴着名山,仅仅因为寺庙是清静无为之地吧。
寺内广场在做旅游宣传展示,介绍西山上几座寺院的历史和景观,其中还讲到徐霞客。转到后面的藏经阁,里面正在作功课,于是在楼前树下坐下,安安静静听听唱诵。我很喜欢听佛经唱诵,尽管我一句听不懂。
感觉有点凉才起身。随意地就走进了罗汉堂。都是新塑的罗汉,光彩夺目,栩栩如生。无目的地走来走去,感觉心下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