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一人去了博物馆


 在昆明:一人去了博物馆

2018-7-29,昆明

十多天前我还陪老蔡来过云南省博物馆的。老蔡对自然科学的内容比较有兴趣,大部分时间消磨在史前文明部分。离开的时候,我才看到一楼有青海藏传佛教文化展,很有兴趣,但时间来不及了。

今天匆匆而去,一是要看看这个青海藏传佛教文化展,因为已到月底,可能会撤展,再不看就看不到了。另外,昨天晚上看到云南省博物馆的有关信息,似乎说在弄一个抗战老兵的展览,这个我得看看,而且是迫不及待。

没想到,大失所望。青海藏传佛教文化展,只展示了唐卡,佛经,佛像等140件工艺品,与我想象的神秘的彩色,宏大的规模相距甚远。我所期待的冲击完全没有到来。至于抗战老兵,根本还没有展出。人家说的是筹备,我却看成是已经展出。

上楼参观。这次主要从古滇国看起。公元前278年,楚人庄硚带兵来到滇池地区,建立滇国。古滇国没有文字,其历史记事从挖掘出土的大量储贝器上展现出来。这些储贝器,类型多样,有记录战争的,狩猎的,祭祀的,会议的,交税纳粮的;这些青铜器,制作精良,栩栩如生。古滇国虽然没有文字,但从储贝器的制作技术及其反应的丰富的经济文化情况来看,其社会经济已经达到比较发达的状态。

公元前109年之后,云南地区的历史进入南中时期。南中时期是中原文化向云南渗透并与之结合的时代。在这种结合中,形成爨、孟、李、董等大姓,他们是这一时期云南的实际统治者。其中的爨姓,是彝族的重要家系,也是南中时期云南最主要的统治力量。

古滇时期的云南相对孤立,而到南中时期,云南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有了初次接触和融合。就在这一时期,中原先进文化传入,云南开始出现文字。可是,如果要说中原文化的大量涌入意味着进步,意味着社会文化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却不尽然。我从古滇储贝器与南中陶器的艺术和技术水平上看出一些端倪。

古滇时代的青铜文化应该是发展到相当高度了的。形制多样,做工精良,栩栩如生。再看南中时期的陶器,显得呆板,单调,猥琐。无论从工艺品所反映的精神气质来看,还是从工艺技术来看,南中时期显得似乎是退步了,而且是很大的退步。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可能的。每一种文化都可能有其自然的发展历程,如果任其自然发展,可以达到自己的高度。而一旦被冲击,被中断,就可能出现退步。我看日本历史学家盐野七生写的《罗马人的故事》,讲到罗马的雕塑,就是这样的。先前,罗马的石雕已经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313年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后,艺术的观念开始衰落,石雕艺术明显退步,而且是大踏步地退后。先前石雕中人物的表情是生动的,形象的,丰富的;之后则是呆板的,生硬的,单调的。一个是活的,一个是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