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西汉大墓“美酒”现,酒壶”尊“字难众人


洛阳发现一座西汉大墓!陪葬品竟有7斤美酒,呈淡黄色…

这是洛阳发现的西汉大墓出土的盛有液体的青铜壶和液体(11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洛阳市发现一座大墓,

年代应为西汉中晚期,

其中出土的一件青铜壶里有大量液体,

经推测,极有可能是西汉的美酒。

高52厘米的青铜壶中有大量液体

疑似2000年前西汉时期的美酒

2000年前美酒的真容。

 

 

作为西汉重要的经济中心

洛阳并不缺少该时期的历史遗存

发掘于20世纪50年代的烧沟汉墓

更是被作为经典案例

写入大学考古系的教材

新发现的这座墓葬

还包含着哪些重要历史信息?

又有哪些谜团等待解开?

 

现场

墓形结构复杂、迂回延伸

目前国内仅此一例

   位于西工区的汉屯路是一条并不起眼的街道,很少有人知道,西汉时的河南县城北城墙就在这附近。2000多年前,汉高祖刘邦曾想把首都建在这里,最后在娄敬和张良的劝说下才改到关中。

   西汉大墓所在区域距离当时的河南县城北城墙约1公里,背靠邙山,遥望洛河,是不折不扣的风水宝地。市文物钻探管理办公室在对该区域进行的前期考古勘探中,共发现古代墓葬300余座,其中汉代墓葬200余座。

西汉大墓发掘现场

   发掘现场,工作人员正在拆除用于修建墓葬的空心砖,准备将其运回库房妥善保存。

 “所谓空心砖,就是根据墓葬形制预先设计制造的空心大砖,与后世流行的小砖不同,空心砖的长往往可以达到1米。”负责现场发掘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潘付生介绍,“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建筑预制构件,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

墓葬里的空心砖

    在现场看到,这座墓的形制较为特殊,由墓道、主墓室、侧室、廊道、耳室、坠室组成,迂回延伸、结构复杂,耳室、侧室等集中在东侧,并不像同时期的其他墓葬一样整体对称。

    这座墓南北最长处达15米,东西宽近14米,总面积近210平方米,墓道朝向正北方。主墓室位于墓道正南部,长5.2米,宽2.3米,保存较好且未发现被盗痕迹。

墓葬里的空心砖

“这个结构,在目前国内已发掘的同时期墓葬中还没见过,仅此一例。”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海昏侯考古发掘专家组组长信立祥说。

文物

美酒保存至今全靠密封好

大雁铜灯与众不同

潘付生介绍,现在已经清理出墓主人骨架一具,葬具为双棺。“双棺就是指里外两层棺,这说明墓主人起码是士大夫级别的人,棺内陪葬有大量的玉器。”潘付生说。

考古发掘现场

    关于这些玉器,信立祥认为是温明的一部分,温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丧葬用具,用于遮盖逝者头部附近,其漆质、木质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腐朽后,只剩下玉质部分。

   出土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一对青铜壶了。它们高52厘米,腹径38厘米,线条流畅自然,造型优美。

出土的一对酒壶(左为已清理的)

   最重要的是,其中一件青铜壶里还有大量液体,专家推测其极有可能是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的美酒。

 

出土的青铜壶以及从壶中倒出来的液体

    工作人员打开壶盖后,凑近可以闻到淡淡的酒香,但再仔细去嗅又好像什么味道也没有。“古代酿酒技术没有现在的先进,酿的都是低度酒,加之已时隔2000多年,酒精会大量挥发。”该保护修复中心青铜器修复组组长方盾介绍。

    将青铜壶中的液体倒入玻璃容器后可以看到,它略呈淡黄色,底部有少许沉淀物,共有约3.5升。下一步,工作人员将把样本送检,以进一步分析其成分。

酒壶里倒出的液体

    为什么2000多年前的美酒可以保存到现在?潘付生表示,这是因为保存条件比较好,壶盖和壶身间的锈蚀也让密封效果更佳。“2003年时,西安也曾经发现西汉美酒,但这样的发现在我市还是首次。”潘付生说。

    潘付生介绍,现在已经清理出墓主人骨架一具,葬具为双棺,也就是指里外两层棺,棺内陪葬有大量的玉器。工作人员在主墓室内还发现了大雁铜灯、铜镜、耳杯等随葬品,在北侧一耳室里发现了大量的彩绘陶壶、铜盘、铜壶、铜炉、铜钵、铜盆、铜臼等。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表示,西汉大墓出土的随葬品种类丰富且等级较高,大雁铜灯在洛阳地区属于首次发现,直径近70厘米的青铜大盘也很罕见。“尤其是两件青铜壶,它们不仅体形较大,其中一件中还有大量液体,推测其极有可能是西汉的美酒,这在洛阳市的考古发掘中也属首次。”史家珍说。

  工作人员进行考古发掘

  说起西汉时期的文物,许多人会想到金缕玉衣,这源于当时的葬玉习俗。西汉大墓主墓室内就随葬了大量的玉璧、玉圭、玉玦、玉衣片等,这为研究西汉时期的葬玉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大雁铜灯

(相关链接:洛阳烟云涧青铜工艺博物馆资料图

   大雁铜灯早在汉代就已经诞生,是当时很时髦的“空气净化器”!

 

   大雁铜灯真名叫雁鱼铜灯(一只大雁嘴上叼着一条小鱼,这个铜灯也就由此得名)。但是它可不是普通的铜灯,而是两千多年前的环保杰作,相当于今天的空气净化器!汉代的灯具多以动物油脂为燃料,这样就会带来一些污染问题。点灯时会有一些没有完全燃烧的炭粒和燃烧后留下的灰烬,随着油面上升的热气流挥发,造成室内烟雾到处弥漫,污染室内空气和环境。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于是雁鱼铜灯也就由此孕育而生。

看看它的具体构造:

雁鱼铜灯的原理
雁鱼铜灯

 

  从图中可以看到,鱼腹、雁颈、雁体内部中空,彼此相连。照明时燃烧引起的烟雾,先由鱼形灯罩将烟导入雁颈造型的烟管,再经烟管进入盛水的雁腹,由于水的温度较低,油烟废气被冷却,利用水来净化油烟。虽然构造有些简陋,但效果还是很实用的。
     除了雁鱼铜灯,汉代还有铜牛灯和长信宫灯,三者均采用储水滤烟的方式来净化空气,集照明、空气净化、美学价值等功能于一身。

     

              铜牛灯

     

   长信宫灯也是国宝级的存在,大家应该也见过,下图即是长信宫灯,灯火燃烧时,烟雾通过烟道进入宫女体内,被盛放的清水过滤、溶解。

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

     )

 来自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日前对该墓进行了考察。专家们肯定了现场考古工作,一致认为这座墓葬形制独特,随葬品种类多、级别高,多种随葬品比较少见。“应该将主墓室搬迁至室内进行实验室考古,提取更多历史信息,获得更多研究成果。”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组长信立祥说。

 

铜炉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在该墓主墓室内发现有耳杯,这是一种主要用于祭 祀的器具。“它的发现说明当时可能已经有墓内祭 祀,这对传承家族观念非常重要。”潘付生说。

   再把眼光放开阔一些,看看这个区域的200余座汉代墓葬就会有新的收获。

铜盘

这些墓葬的时代跨越了西汉、新莽、东汉,但彼此之间相对有序,打破叠压并不太多。“这可能反映出大家知道自己的祖先埋在哪儿,有意避让。”潘付生说。

青铜壶里的“千年美酒”有没有人尝过?

  大墓的下一步考古工作是什么?

  洛阳市发现的西汉大墓后,

  引发了广泛讨论。

  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

  考古工作又有最新进展,

  在大墓附近的一座小墓中

  新出土了一件写有“酒”字的陶壶。

  有“酒”字的陶壶 (该图由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这件陶壶的出土,印证此前出土的液体为“美酒”

  “什么酒能保存2000多年?”“会不会只是灌到壶里的地下水?”“之前听说郑州有座大墓的青铜器里装着牛骨,这会不会和那一样是‘牛肉汤’?”……当专家推测西汉大墓出土青铜壶里装的极有可能是酒后,市民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疑问。

  负责现场发掘工作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潘付生说“又有一个重要发现”,他们在清理西汉大墓周边的一座小墓时,出土一件陶壶,上面写有大大的“酒”字。

 

  这件陶壶的造型同之前大墓出土的青铜壶类似,通体呈灰色,表面没有太多纹饰。“酒”字位于壶腹的上部,用白色颜料书写,字形较为扁平,形态古拙。在“酒”字下方,还有一个用白色颜料书写的符号,形状模糊、难以辨认。“有人说这可能是一个‘尊’字,但是尊的上部都是非常大的敞口,与这个器形不符。”潘付生说。

评论:说什么形状模糊、难以辨认。说什么器形不符。

  这尊上的隶书酒尊二字明白无误,只不过将尊字的酉写成“一  田”,或许当时这也是尊的异体字:


 

    

 

器形上部也是尊的特征。请看同时代同类型的尊:

          )

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对该墓考察后表示,该座墓葬形制独特,随葬品种类多、级别高,多种随葬品较为少见。

发掘现场的陶罐

 

“洛阳地区能够出现这样规模的西汉墓是非常不容易的,它的规模要大于任何一座同时期的烧沟汉墓。”信立祥这样说道。

    他表示,根据墓葬特点,可以基本断定其时代为西汉中晚期,墓主人官秩级别为千石左右。这样的级别已经不低了,因为洛阳的位置重要,西汉皇帝为了加强,在这一地区是不封侯的。

考古发掘现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化成建议,因为这座墓的墓形十分独特,除了整体搬迁主墓室进行实验室考古,还应该把整座墓葬进行异地搬迁展示。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表示,工作人员将对该墓进行整体搬迁,未来有望落户在考古博物苑。(来源:综合新华网、洛阳晚报、北青网、大河网、新浪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