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两日(4):老井
2018-7-31,建水
建水古城有很多老井。这些井不仅年份老,形态还特别。最多的是独眼井,还有双眼井,三眼井,四眼井。
从我们住的酒店出门左转,沿着石阶小路不过百米,一棵大榕树下,一个小小场院中间,有一处古井,这是建水最有名的三眼井。所谓三眼井,其实是一口井,只是有三个打水的井筒而已。人们以石井上因为使用而留下的凹槽来判断石井的古老程度,凹槽越深就认为年岁越大。其实,凹槽的深浅更多取决于使用的频繁与否。三眼井的凹槽是我见过的建水古井中最深的,但不见得就是最古老的。因为这口井位于市区的中央,主路的边上,使用的频率很高,留下的凹槽也就很深。三眼井是我认识的唯一一口建水古井,之前几次到建水,晚上或者早上,都来看过。不过,现在的三眼井可能比以前更热闹一些,在它的边上开了一家饭馆,看起来生意还不错。服务员们就在井边上洗菜并洗碗。边上,还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在拍照。
离开三眼井,走到翰林街上,一拐弯就看到了“大夫第”。“大夫第”也是我此前游历建水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只是临街的一座古代砖塔式门楼,高不过两米,宽不过两米;除了大门正上方红底金字“大夫第”被露出之外,门上和两侧的砖墙上,覆盖着一层又一层白纸黑字的呼吁书,控诉状。我十几年前来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这“大夫第”应该是当地某个望族的产业,这户人家曾经在清朝出过高官,其后代又在抗战时期参加过抗日。因此,即使是“大夫第”只剩下孤零零一个门楼,还是代表着祖先的荣光。我十几年前来的时候,就到处贴着呼吁书和控诉状。大概是因为政府要进行古城改造,因为修路的缘故,需要将“大夫第”拆除。该家族的后代于是提出呼吁,强烈要求保存古建。其决心之坚定值得敬佩。可能是每年都要重新抄写和粘贴那些呼吁书,控诉状,才留下这一层又一层的纸张。政府显然是有保护意识的,所以才保留下来。现在的翰林街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向走,“大夫第”绕不过去,杵在路中间,道路就只剩下了一半。
按图索骥。手持着宾馆小伙绘制的地图,我们去找南门附近的四眼井。实在是因为当地人热情,和气,说话又好听,就放纵我们不停地问路。四眼井所处位置有点偏,挨着环城的公路,公路外就是草芽田了。四眼井就是有四个井筒的石井。大概因为使用的不是太频繁,井筒上的凹槽不像三眼井那么深。像是一个小小的院子,四面有土墙围着。从北边的石阶下去,对着就是四眼井。那边有个小庙,门楣上有“水晶宫”的匾额,估计是祭祀水神的。我们同行的两位女士对一侧的大水槽产生兴趣。那水槽像棺材一样大,样子也颇像个石棺。只是在其下倾那一端的底部,有个拳头大小的空洞。两位女士讨论起这个大家伙的用途。这时一个小伙子在边上插话,说这是个水槽,用来洗衣服或者洗腌菜的。小伙子说的是普通话,还是有建水话那种柔和的口音。他说,这个古井和水槽都很有些年份了,可以算是文物。这个水槽前些年还曾经被人偷走过,后来又被找回来。我们向小伙子打听大板井,他建议我们先去双龙桥,返回到西门,再去大板井。正合我意。
我是前些日子看央视一档美食节目才知道建水的大板井的。说是建水的豆腐好,关键是水好。而大板井的井水,就是做豆腐最好的水源。说在大板井边上,有一家豆腐作坊,远近闻名,供不应求。我们找到那家作坊时,只见大门紧闭。估计是生意太好,头天做好的豆腐早早卖完了,关门准备次日的生意。估计很多游客跟我一样,都是按照央视节目提供的线索来寻找旅游景点的。这不,就在大板井周围,汇聚了一群竞相拍照的游客。大板井是一口直径四五米的大井,坐落在一个大坑中央,四周有石栏围着,石栏外面铺着石板,石板外面还有石墙围着。南边有座小庙,跟四眼井的“水晶宫”一样,可能也是祭祀水神的。有当地人在井边洗菜,还有人挑着铁桶或塑料桶来打水。听说,大板井是建水最好的水源,城里做豆腐的,开茶铺的,都用的是这里的水。围着大板井的,更多的是游客,他们在做打水的动作,拍照留念,叽叽喳喳,大喊大叫。当地人似乎也不觉得烦扰,还会主动跟游客搭话,还会给游客做打水的示范。我打了一壶水尝尝,果然是有甜丝丝的感觉,没有一点点土腥味。
第二天早上参观朱德故居时发现,就在厅堂南侧有一个小小的隔间,不到一米宽,里面也有一口古井。朱德住在这里,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了。这口井的年龄,肯定远远超过一百年。可能因为这是一眼私井,使用不是很频繁,因此井筒上的凹槽也就不是那么深。
参观了建水的独眼井,三眼井,四眼井,就只剩下双眼井了。第二天下午,我一个人去建水小火车站——临安站。借助于百度地图,随便瞎走。走进一条小巷,意外看到一口双眼井。边上有个木质的标牌,上面写着“建水县文物保护单位 菱瓜塘双眼井”。四周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看来也是一口在用的古井。
高原上的建水,地处偏远,却是文献名帮。这一处处的古井,就是这文化的载体。这种文化还是活的,因为这些古井都还在被使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