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经济体中的价值补偿与货币管理


 不同经济体中的价值补偿与货币管理

 

廖仁平

 

1前言

    当今世界经济体可大致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一是纯计划经济,二是纯市场经济,三是计划市场混合经济,三种经济体运行逻辑是不一样的,本博文以“封闭计划经济体简单再生产模型”、“封闭市场经济体简单再生产模型”和“封闭计划市场混合经济体简单再生产模型”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得出的部分结果对各国经济管理及改革有一定启发意义。

 

2 封闭计划经济体简单再生产模型

假定:一计划性经济体,没有外贸,经济封闭运行,国家管理成千上万企业,国家央行发行初始货币量为100u,或拨或贷给企业用,周期内全部企业投入总货币为100u(企业投资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及员工们工资福利和上缴税费利息等,国家所得财政收入又以工资福利等形式发放给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员工等,即国民收入源于企业总投资,此即为100u),产出的商品总价值为(100+ΔuΔ>0),国民储蓄率为s,财政平衡物价不变等条件下,经济体只进行简单再生产

问题:周期内(100+Δu价值的商品是否可以平价性计划出清?剩余商品如何高效处理?如何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可持续?

分析:

周期内,国民储蓄额为100u*s,国民总有效需求额为100u*1- s); 显然,(100+Δu >100u*1- s),剩余商品量为(100+Δu -100u*1- s=Δu+100u*s

计划经济体中,Δu+100u*s一般用于国家公益建设,如道桥建设农田水利山河绿化科教文卫等投入,不存在剩余商品库存不用或浪费等现象。

下周期简单再生产时仍需投入100u货币,但企业只回收了100u*1- s)货币,因国民储蓄而相对漏出了100u*s消费额,国家银行支付储蓄利息后可以将100u*s货币贷拨给企业用,此可保障经济体简单再生产可持续进行。

显然,每个生产消费周期,国民储蓄净增加100u*s,国家公益资产净增量Δu+100u*sn个周期累加后,国民总储蓄量为100u* s * n+II=Interest=储蓄利息),国家公益资产净增总量为(Δu+100u*s*n

以上分析结果也许仅仅适用于解释贫困的计划经济体简单再生产发展初期几个周期的一些现象,当国民总储蓄累积量大到一定程度,国家银行利息负担就较重了,国民储蓄率也会有所降低。

当储蓄利率降至零,国民也不再继续增加净储蓄,则经济体可稳定地简单再生产,每个周期产出(100+Δu,消费100 u,产出相比投入的增量部分Δu则全部投入公益,n周期累积结果是国民总储蓄量稳定不变,国家公益资产增量为nΔu

纯计划经济体中,虽然也用货币进行产值计量和交易,但所有企业都是国家的,赢利者也许可以得到较多一点奖励,但总体看赢利企业与亏损企业间的工资福利水平差距并不太大,赢利企业的货币利润一般都要上交国家,亏损企业的债务也多是账面性质的,国家会自动平衡各企业间的货币赢亏,所以,不存在什么债务危机;产出相比投入的增量部分Δu可以全部投入公益,故也不存在什么相对过剩性浪费。

 

3 封闭市场经济体简单再生产模型

假定:一市场性经济体,没有外贸,经济封闭运行,国家不直接管理企业,成千上万企业自主生产经营,国家央行发行初始货币量为100u,周期内全部贷款给企业生产经营用,全部企业投入总货币为100u(企业投资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及员工们工资福利和上缴税费利息等,国家所得财政收入又以工资福利等形式发放给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员工等,即国民收入源于企业总投资,此即为100u),产出的商品总价值为(100+ΔuΔ>0),除私有企业主们外的一般国民储蓄率为s,财政平衡物价不变等条件下,经济体只进行简单再生产

问题:周期内(100+Δu价值的商品是否可以平价性市场出清?宏观总体看企业方有货币利润吗?剩余商品如何高效处理?如何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可持续?

分析:

第一周期内,一般国民储蓄额为100u*s,国民总有效需求额为100u*1- s); 显然,(100+Δu >100u*1- s),剩余商品量为(100+Δu -100u*1- s=Δu+100u*s。宏观整体看所有企业在第一周期中只能回收100u*1- s)货币,没有货币利润,其亏损量正好等于一般国民的储蓄量,这就是市场经济中的宏观投资货币利润亏损规律。

市场经济体中,Δu+100u*s就是相对过剩库存,这些相对过剩商品归企业所有,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就是归私人所有,国家是没权力无偿拿去投资公益的,此类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

第二周期简单再生产时仍需投入100u货币,但因国民储蓄而相对漏出了100u*s消费额,银行将其揽储并支付利息后可以将其贷款给企业用,此可保障经济体简单再生产可持续进行但却宏观上增加了企业债务。

第一周期已经存在Δu+100u*s相对过剩库存,企业若继续保持100u投入产出(100+Δu,则第二周期结束时,宏观总体看,私有企业主们总体债务量增加同时相对过剩量也增加了…n个周期积累的宏观结果就是一般国民总储蓄量为100u* s * n+II=Interest=储蓄利息),相对过剩总量为(Δu+100u*s*n,私有企业主们的总亏损量正好就是一般国民总储蓄量100u* s * n+I

显然,私有企业主们也不会在库存较多时仍保持原简单再生产规模,而是努力去库存减少投资;其链锁反应就是国民收入与投资减少量同步减少,有效需求也同步减少多周期恶性累积结果就是萧条和债务危机爆发

s=0时,即一般国民没有净储蓄,则宏观总体看私有业主们没有货币利润亏损但也没有货币利润,而每周期的相对过剩量Δu仍在,这些相对过剩商品既不太可能投入公益,又不太可能由企业主们完全自己消费掉,结果一般就是去库存或干脆毁灭之,去库存时被迫减少下周期生产规模(GDP缺口产生,表现为产能相对过剩),有效需求同步减少多周期恶性累积结果虽然没有债务危机但经济生产维持在最低水平即萧条(此最低水平一般指生产方虽然没货币利润,但其剩余价值性商品刚好可以自己全部消费掉)

 

4 封闭计划市场混合经济体简单再生产模型

假定:一计划市场混合性经济体,没有外贸,经济封闭运行,众多国营企业(国企)和成千上万民营私企(民企)各自自主生产经营(国企与民企的比例可以是任意值),国家央行发行初始货币量为100u,周期内全部或拨款或贷款给企业生产经营用,全部企业投入总货币为100u(企业投资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及员工们工资福利和上缴税费利息等,国家所得财政收入又以工资福利等形式发放给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员工等,即国民收入源于企业总投资,此即为100u),产出的商品总价值为(100+ΔuΔ>0),除企业主们外的一般国民储蓄率为s,财政平衡物价不变等条件下,经济体只进行简单再生产

问题:周期内(100+Δu价值的商品是否可以平价性出清?宏观总体看企业方有货币利润吗?剩余商品如何高效处理?如何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可持续?

分析:

第一周期内,一般国民储蓄额为100u*s,国民总有效需求额为100u*1- s); 显然,(100+Δu >100u*1- s),剩余商品量为(100+Δu -100u*1- s=Δu+100u*s。宏观整体看所有企业在第一周期中只能回收100u*1- s)货币,没有货币利润,其亏损量正好等于一般国民的储蓄量,宏观投资货币利润亏损规律同样有效。

计划市场混合经济体中,国企计划性较强(也参与市场竞争)公益性较强,可以在货币利润亏损下将相对过剩量Δu+100u*s的商品转换成公益资产,其所亏损的货币利润一部分转化成国民储蓄一部分成为民企的货币利润。

s=0时,国企货币利润亏损额刚好与民企货币利润赢利额相等;反之,国企货币利润赢利额刚好与民企货币利润亏损额相等;前者可以让民企正常生存发展,后者则会导致民企逐渐退出市场;此提示若要维持计划市场混合经济体,宜让国企承担货币利润亏损让民企合理货币赢利。

国企民企各有优长可以互补,计划市场混合经济体有其独特的先进性,既可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积极性保持竞争活力又可通过国企计划性公益投入消除相对过剩。

计划市场混合性经济体中,国企与民企的比例可以是任意值,具体比例得由各国经济实践动态调整到位。理论上讲,它们可以达到一均衡比例,在此比例下,国企民企互补性最佳,民企主体宏观货币赢利在一合理水平,所有相对过剩均可高效地经国企转换成公益资产

 

5 价值补偿与货币管理

5.1 价值补偿内涵解析

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理论重大理论基础之一就是价值补偿,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价值补偿指相对剩余商品的及时转化,狭义价值补偿指相对剩余商品的货币化,不特别强调时,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理论之价值补偿一般是狭义意义即相对剩余商品的货币化。

早期人类生活,各种物质都短缺,专业化生产出来的商品除自己消费一部分外,剩余部分若能及时易货贸易换取其它商品消费,也算完成了剩余商品的及时转化,广义价值补偿适用于此时期。当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后,特别是规模化分工商品生产出来后,生产商已经获得了差不多所有必要的生活物质,迫切要求剩余商品换成钱,狭义价值补偿即相对剩余商品的货币化是此商品生产时代的主流,各国商品生产实践表明,狭义价值补偿过程中始终离不开钱的问题。

5.2 价值补偿与货币形态演化

货币演化可粗分为商品货币与法定货币两大阶段。

商品货币阶段,最早的钱是贝壳布帛等,然后是金银铜等金属货币金属性商品货币演化过程中,黄金太少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生产之价值补偿,导致白银本位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优胜于黄金本位;同理,当银币也不能充分进行价值补偿时,铜金属等商品货币大量面市到资本主义大发展初期,金属性商品货币已经无法价值补偿日益增加的相对过剩…1944年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产生了以黄金为本位的纸上黄金美金(美金又称纸黄金,是商品货币与法定货币的混合体)体系,此体系以权宜变通的方式扩充了货币数量满足了世界经济价值补偿的需要,但197112月《史密森协定》宣告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它标志着传统商品货币的消亡。

商品货币的消亡,催生了法币时代来临,各国法币均以各国国家信用为锚,所发行的法币通过商业银行贷款注入经济体,形成法币债务拉动经济模式,此模式中相对剩余商品的价值补偿所需法币均对应着相应债务,债务累积的结果导致明斯基时刻金融风险

5.3 非债务性货币与价值补偿

当下,所需价值补偿的法币当向非债务法币过渡。

明斯基时刻之债务危机充分说明了现有的债务性法币价值补偿是不可持续的,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理论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央行增量发行适量非债务性法币购买相对过剩商品投入公益建设,既价值补偿了市场主体相对过剩实物商品,又为一国增量了公益资产,同时还会大大降低市场主体债务风险。

    所谓非债务法币,表面形态与传统法币相同,不同之处是它由央行发行后所有权归全民所有,不对应任何债务,用它购买市场相对过剩商品储备转换成公益资产后,它对应的是公益资产,这些公益资产实际上就是这些法币的价值锚。非债货币价值补偿市场主体相对过剩商品后,债务与债权对应的传统逻辑将被打破,经济体中的高净值(债权大于债务)有钱人会逐渐多起来,虽然债务仍会存在,但明斯基时刻发生的概率会越来越小。

    非债货币价值补偿过程中,经济体中高净值有钱人会越来越多,货币外流及热钱投机炒作通货膨胀等概率增大,遭遇困难时政府多发行非债货币的概率也增大这些新问题须提前进行理论研究预防

 

6 讨论

扩大再生产时,后续周期投入产出都有一个增量,国民储蓄累积量及相对过剩量等的数学表达稍复杂些(限于篇幅此不细论),但宏观投资货币利润亏损规律仍有效,博文相关简单再生产模型理论分析结果仍有效。

有外贸存在时,情况稍复杂。平衡贸易时,各国间分享的是商品消费剩余,不存在谁赚谁钱的问题;但有贸易顺逆差时,顺差国得到多余的钱,其相对过剩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这些顺差额度的钱价值补偿了对应量的相对过剩商品,但逆差国因输出了对应数量的钱,国内相对过剩更严重当顺逆差较大时,贸易冲突不可避免。

商品生产过程中,产出价值量一般大于投入价值量,即Δ>0,原因主要在于自然价值凝结增值(如粮食生产中阳光、雨露等自然要素无偿凝结成粮食的价值)、科技进步管理升级等的增值(生产效率提升之超额利润部分)和剩余价值凝结增值等。不同经济体中此Δ值是不一样的,它的大小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管理、自然等多因素综合结果而不是单纯所有制度可以决定的。

从相对过剩量数学表达式Δu+100u*s中可知,相对过剩直接与Δs成正比,此提示,自然价值凝结增值越多、生产率提升越快、剩余价值凝结量越大、国民储蓄率越高,相对过剩量越大,价值补偿所需要的增量货币数量就应当越多。

博文中几个简单再生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计划经济体中不存在相对过剩,也不存在实质意义的债务危机,相对于投入增值的商品可以很自然地投入公益经济储备;而市场经济体中,相对过剩是普遍现象是系统固有的本质特征,因其私有体制局限了此相对过剩的有效转换,债务累积之周期性经济危机成为一种宿命;计划市场混合经济体可以让国企以货币利润亏损为表征(并无实质意义亏损,只是表现为账面货币亏损)将民企市场主体的相对过剩转换成公益资产,国企与民企相得益彰共存共荣,若再及时实施非债务货币价值补偿,则经济体中债务与债权对应的传统规律被打破,高净值有钱的人会越来越多,债务危机风险被大大降低。

财政平衡是传统财政管理的理想目标之一,但在价值补偿者看来这是自缚手脚放任经济衰退的行为。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理论基础之一的市场环境中宏观投资必然货币利润亏损明确地提示必须对市场相对过剩进行价值补偿才能避免经济危机,且给出了非债货币价值补偿相对过剩储备转换成公益资产的现实策略。自凯恩斯起,纵观各国财政赤字及国债累积历史,已经可以明确看出,财政赤字及国债本身实际起到的作用就是价值补偿市场相对过剩!反向思维理解这一事实即是,如果没有这些财政赤字及国债累积,其所在国的市场经济必产生严重衰退。

随着智能科技的日益发展无人工厂的日益普及(Δ会变得非常大),人类必要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许多人基本上无工作可做,Δu+100u*s同时也会变得非常大,如何合理分配这些相对过剩商品成了新问题。可行策略之一可以是:央行用非债货币购买Δu+100u*s中的一部分储备转换成公益资产或发展公益产业,另一部分分配给普通国民生活消费(按人发钱保障普通国民购买力),企业方销售商品回笼货币赚钱,国家征收机器税等收回按人发钱之钱同时保障企业方合理货币利润。

传统市场环境中宏观投资必然货币利润亏损导致赤字或累积的国债根本无力偿还,只能继续借新还旧且必然是借得多还得少,“国债非债”论似是而非,根本解决之道在新宏观主义非债货币价值补偿之储备需求方案。

 

 

201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