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战后西班牙经济发展过程,可以说是在波浪起伏中不断前进,既有成功的经验,也
有挫折的教训。西班牙在发展生产力、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充分利用欧共体(欧盟)一体化条件等发展经济方面有不少经验,我们从中可得到有益的启示。
1.加速工业现代化,适时进行工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战后西班牙加速工业现代化过程,也是工业结构不断向高层次调整的过程。直至1959年,西班牙的工业一直在国家干预和保护之下发展,当时西班牙的工业生产率低,技术落后,缺乏竞争力。
1959年佛朗哥实施“稳定发展计划”,结束了闭关政策,开始实行开放政策。从60年代初起,特别从70年代中期以来,西班牙历届政府通过国家的中期经济计划实施产业结构政策,规定不同时期内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或主导产业群,实行动态中的倾斜式增长,
以诱导产业结构的转移。对重点发展部门,政府给予保护和扶持,而对不希望发展的部门则采取限制政策。在工业现代化不同阶段,政府根据欧洲工业国家的经验和欧共体的要求,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不同工业结构演进目标。
60年代和70年代为工业现代化起飞时期,新兴制造业如汽车、机械等成为这一时期的
主导产业群,逐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结构转移。80年代以来,高技术的新兴产业(电子、通讯、信息、核电、生物工程等)被列为重点发展部门,推动向以知识和技术密集为主的结构升级。
2.重视开发和发展第三产业。西班牙从60年代初开始重视利用本国秀丽的自然景色、
温和的气候和迷人的海滩以及绚丽多采的历史文化遗迹等开发旅游业,通过旅游业带动旅馆业、餐饮业、商业、银行业、邮电通讯、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
旅游业已成为西班牙经济各部门中,最具有特色和活力的部门。1993年旅游业所创造
的价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在旅游业从业的人员已占全国就业人口的11.3%,占全国经济自立人口的9.2%。1994年全国旅游收入达2.8万亿比塞塔(约224亿美元)。无论从旅游外汇收入和从旅游者目的地来看,西班牙均占世界第三位,全世界旅游者有8.1%到西班牙旅游,西班牙旅游创汇占全世界旅游创汇总额的6.9%。到西班牙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加,到1994年增至6100万,为本国人口的1倍半。
3.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直到50年代,西班牙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农产品缺乏竞争力。50年代后期,西班牙农业开始对外开放。80年代中期在西班牙加入欧共体前后,西班牙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注重优先农业结构,适时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西班牙政府采取了以下调整措施:
①从1983年起,政府增加对农业的投资。
②调整农业政策,使本国农业政策与欧共体农业政策逐步接轨,并从欧共体获取大量农业援助。仅1989年,西班牙就从欧共体获得近28亿美元的农业援助。③重点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竞争力强的产品的种植和加工生产,如居世界第一位的橄榄油,居世界第三、
欧洲第一的酸性水果,居世界第四位的葡萄酒以及蔬菜等,建立有西班牙特色的农业。
④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组织农工联合体、农业合作企业等。西班牙目前有622个农业生产者组织,共有33万农业企业家加入到这些组织。西班牙在农工联合体就业的有40万。随着农工联合体的建立和发展,在西班牙穆尔西亚、巴伦西亚、安达卢西亚等区涌现了一批居民人数达1万至5万的“农业城镇”。
西班牙从事农业的经济自立人口占经济自立人口总数的比重不断减少,1970年为25%,
1994年只占8.9%。1994年西班牙农业就业人数仅115万人。尽管从事农业的人数减少,由于采取了调整措施,1982-1991年的10年间,西班牙农业收入翻了一番(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价值增加42%),农业生产率显著提高,集约化、资本化程度逐步增加。
4.不断变革和改善宏观经济管理。1982年底工人社会党执政后,一开始同法国社会党政
府一样,主张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扩张”政策,追求“高增长”、充分就业和保护实际工资。但是,“密特朗试验”导致法国宏观经济严重失衡的教训使工社党很快改变其经济发展战略并转变经济政策,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由“数量型”、“速度型”向“质量型”、“效益性”转变,由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扩张”政策转向经济“紧缩”政策,从控制社会总需求入手,把抑制通货膨胀和恢复财政金融平衡作为政府的长期国策,把结构改革和机构改革同稳定措施相结合,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改造效益低下的传统部门;变革和改善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注重转向间接调控,
提高政府计划指导的效率;改革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扶助私人中小企业发展;加强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大力推进“经济自由化”,对劳工市场进行改革,使之比较灵活。
5.充分利用加入欧共体(欧盟)一体化的有利条件,不断增强本国经济的竞争能力。1986
年西班牙加入欧共体,对经济比较落后的西班牙来说,既是一个挑战,又是提供使经济现代化的极好机遇。西班牙在加入欧共体前,它的基础设施差,生产要素市场运转不灵,国内储蓄率低,企业界缺乏创新和到海外开拓的精神,农业集约化程度低,生产率不高。加入欧共体后,西班牙加快了经济开放步伐。西班牙工社党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整,按照不同阶段一体化的要求,使西班牙经济同欧盟其它国家接轨,充分利用比本国市场大15倍欧洲大市场提供的难得的机遇,有条不紊地使西班牙走上经济现代化的道路。
工社党政府按照加入欧共体条约的规定,对西班牙与欧共体其它国家之间工业、农业、渔业等产品的自由流通,对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对资金的流动,区别不同的情况,规定了一定的过渡期限。为使西班牙参与欧洲统一大市场,工社党政府又采取了一系结构改革措施:实现部分重要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钢铁、造船、化肥、家电等传统工业;进行劳工制度、住房、商业、税收、金融改革。西班牙在加入欧共体后头几年,经济发展迅速,创造了“奇迹”
西班牙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86年是欧共体平均水平的72.8%,而1991年已上升到79.2%
。年获欧盟5299.55亿比塞塔援助,1995年获6624.70亿比塞塔援助。近年来,西班牙不少新建铁路(如马德里-塞维利亚高速火车)、公路、港口、机场、污水处理站、研究中心等均得到欧盟地区发展基金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