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康波周期理论
一、什么是康波周期?
康波周期,是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发现发达商品经济中存在的一个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在这个周期里,前15年是衰退期;接着20年是大量再投资期,新技术不断采用,经济快速发展;后10年是过度建设期;过度建设的结果是5~10年的混乱期,从而导致下一次大衰退。知名经济学家周金涛曾经说过一句很牛的话:人生发财靠康波。康波就是康波周期。
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种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康波理论即康德拉吉季耶夫长波周期理论的缩写。
康波的核心观点就是全世界的资源商品和金融市场会按照50-60年为周期进行波动,一个大波里面有4个小波:繁荣、衰退、萧条、回升,也就是美林时钟的理论基础。另外一种分法也可以再细分为9个小小波:复苏、扩张、过热、爆炸、见顶回落、反弹、回落、崩溃、打底。每一个康波是指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总的价格的上升或总的价格的下降。价格的长期波动不是自己产生的,而是资本主义体系本质的结果。
现在处于康波周期的什么阶段?
多数长波理论者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已经离了五个长波,而第六个长波即将展开。这五个长波分别是:
工业革命(1771年)
蒸汽机与铁路时代(1829年)
钢铁、电力与重工程时代(1875年)
信息与通信时代(1970年代)
当前,世界正处于第五个长波的转折点
最近很多机构开始流行研究康波理论,根据一些观点的理解,主导美国繁荣的高点为康波繁荣的顶点,即2000年或2004年。2004年之后,康波已经确认了从繁荣向衰退的转换,现在能确定的就是2008年是全球经济见顶,假设08年就是上升期最后1年,那么往前倒20年是1988年,70-80年代美国遭遇石油危机经济下滑,以至于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都崩溃了,但进入90年代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并且引领了互联网数字革命的20年。往后倒5年,08-13年确实是全球都不太好受的5年,各国都在玩命放水,现在美国算扛过去第一波下跌了,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了。从前后对照来看,判断现在是见顶后的第一次回落期末期有些道理。
50到60年,,意味着绝大多数人,一生只能赶上一次康波。你生在哪个周期,做了什么选择,一辈子就这么决定了。
二、康波周期的来源
康波的早期研究是在19世纪末,俄国人帕尔乌斯已经发现了经济增长中的大体50-60年的长期波动,1913年,荷兰经济学家范·盖尔德林提出经济发展中的大循环,其周期是60年。1919-1922年,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了长波假设,发表在《战时和战后时期的世界经济和经济波动》一书中。1924年-1925年他发表了题为《经济生活中的长周期》一文,奠定了康波研究的理论基础。从那时起到二战,是康波研究的活跃期,主要研究重点是统计证明和康波原因的定性分析。而在其后的30年内,康波研究一直沉寂,想来,那是第四波康波的繁荣阶段。1970年代之后,康波的研究再度活跃,而彼时对康波的研究,肯定是源于第四波康波进入了衰退和萧条阶段,1970年代之后的康波研究除了欧美的经济学家弗雷斯特、曼德尔、罗斯托之外,日本在这方面异军突起,最有成就的是筱原三代平。
康波的研究最初就是一种统计现象研究,支持长波假设的最有力的经验型证据来自价格序列。支持性的证据还可以在长期利率的运动、世界能源生产和创新中发现。有限的证据可以在工业生产、失业和投资中见到。所以,康波的根本问题还是世界资源品价格的长期波动问题,资源品价格又包括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两个方面。而这一点也决定了康波就是国际宏观对冲的根本理论。
康德拉基耶夫长波周期。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 DimitrievichKondratiev,1892—1941)是十月革命前后都很活跃的俄国学者,作为国际知名的经济学家,他的声誉主要来自长波理论。所谓“长波”指的是经济成长过程中上升与衰退交替出现的一种周期性波动。由于康德拉季耶夫观察到的周期比人们观察到的另外两种经济波动的周期“尤格拉周期”和“基钦周期”明显要长,所以被叫做长波或者长周期。
在康德拉季耶夫以前,人们已经注意到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时段的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存在着某种规律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经济学家已经提出过长周期的设想。康德拉季耶夫的贡献在于用大量经验统计数据检验了长周期的设想,从而使之成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周期理论。因此,1939年经由熊彼特提议,世界经济学界都接受了用“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这一术语指称经济成长过程中长时段的波动。
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最早见于1919—1920年完成(1922年出版)的《战时及战后时期世界经济及其波动》一书,此后,关于长波理论他又先后发表了《经济生活中的长波》(1925年)和《大经济周期》(1928年)等论著。在这些论著中,他分析了英、法、美、德以及世界经济的大量统计数据,发现发达商品经济中存在着为期54年的周期性波动。按他的研究,世界经济中的第一次长波从18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至1810—1817年为上升期,1810—1817年至1844—1851年为衰落期;第二次长波开始于1844—1851年,从那时起到1870—1875年为上升期,1870—1875年至1890—1896年为衰落期;第三次长波开始于1890—1896年,至1915—1920年为上升期,而衰落期则开始于1914—1920年间,到他著书之时第三次长波的衰落期仍在继续。在50年左右的周期中,一般说头15年是衰退期;接着20年是大量再投资期,在此期间新技术不断采用,经济发展快,显示出一派兴旺景象;其后10年是过度建设期,过度建设的结果是5~10年的混乱期,从而导致下一次大衰退的出现。熊彼特等人后来继承和发展了长波理论,并重新确定了资本主义经济三次长周期的起止时间。熊彼特在1934年英译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对三次长周期的分期为:
(1) “长波”I——从大约1783年到1842年,是所谓“产业革命时期”,这个周期的基本特征是手工制造或工场制造的蒸汽机逐步推广到一切工业部门和工业国家。
(2)“长波”II—— 从1842年到1897年,是所谓“蒸汽和钢铁时代”或“铁路化时代”,其特征是机器制造的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机,并得到普及。
(3) “长波”IlI—— 从1897年开始(当时这个“长波”尚未最后结束),是所谓“电气、化学和汽车时代”,其特征是电动机和内燃机在一切工业部门中的普遍应用。
康德拉季耶夫的理论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确定了长周期的长短,从经验上描述了每个周期中上升和下降阶段的表现。不过,虽然康德拉季耶夫猜测长波的存在与科技革命浪潮有关,但对长波出现的原因却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使用新数据和新技巧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无法确定长波是否真的存在,这使长波理论带有显著的经验假说性质。非常有意思的是,世界上有许多人试图解释长周期存在的原因,提出的猜想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此前,提出短周期——基钦周期
1923年英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的一种为期3-4年的经济周期。
基钦周期也叫库存周期,基钦根据美国和英国1890年到1922年的利率、物价、生产和就业等统计资料从厂商生产过多时就会形成存货、从而减少生产的现象出发,把这种2一4年的短期调整称为“存货”周期,在40个月中出现了有规则的上下波动发现了这种短周期。
提出中周期—— 朱格拉周期
1860年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的一种为期1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该周期是以国民收入、失业率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利润和价格的波动为标志加以划分的。
一般认为三个基钦周期组成一个朱格拉周期。
朱格拉认为,存在着危机或恐慌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而是社会经济运动三个阶段中的一个,这三个阶段是繁荣、危机与萧条。三个阶段的反复出现就形成了周期现象。
他指出,危机好象疫病一样,是已发达的工商业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某种程度内,这种周期波动是可以被预见或采取某种措施缓和的,但并非可以完全抑制的。他认为,政治、战争、农业欠收以及气候恶化等因素并非周期波动的主要根源,它们只能加重经济恶化的趋势。周期波动是经济自动发生的现象,与人民的行为、储蓄习惯以及他们对可利用的资本与信用的运用方式有直接联系。
三、康波周期的内涵
美国的伊斯伯尔丁对康波做了简单而又深刻的描述,这也基本上符合我们对康波的认识:
1、每一个康波是指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总的价格的上升或总的价格的下降。
2、价格的长期波动不是自己产生的,而康德拉季耶夫认为这是资本主义体系本质的结果;
3、每一个康波又嵌套着几个库兹涅茨周期和几个朱格拉周期。
康波的研究最初就是一种统计现象研究,支持长波假设的最有力的经验型证据来自价格序列。支持性的证据还可以在长期利率的运动、世界能源生产和创新中发现。有限的证据可以在工业生产、失业和投资中见到。所以,康波的根本问题还是世界资源品价格的长期波动问题,资源品价格又包括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两个方面。而这一点也决定了康波就是国际宏观对冲的根本理论。
为什么价格会呈现50-60年的周期波动,目前还是认为这是资本主义自身运动的结果,但到底是什么力量推动了资本主义的长期周期运动,依然没有统一的观点。关于康波根本推动力的理论,目前看有以下几种:1、创新说,即把长波归因于技术革命;2、货币说,即在金本位下由于黄金产量的变动带来货币量变化,从而带来价格变动;3、新的国家进入世界体系,包含战争革命等因素;4、初级产品及能源的供给限制。在康波推动力的研究中,熊彼特显然是最深远的,他提出了三周期嵌套模式,并且提出了创新导致康波的理论。
所以,康波的根本问题还是世界资源品价格的长期波动问题,资源品价格又包括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两个方面。而这一点也决定了康波研究的入手点就是康波中的价格波动。
蔡律综合 2018年11月26日
解读康波周期理论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