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二代的新视角和新作为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慈善事业也进步显著,各地慈善政策创新性增强,社会组织数量大幅增长,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步入新时代。在慈善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合作、相互借鉴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和美国是全球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6%,拥有最多的亿万富翁。研究显示,中国的富人阶层几乎都是过去30 年的产物。随着两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中国和美国华裔慈善家的捐赠活动日益频繁。然而,两国慈善家的捐赠动因、兴趣、捐赠领域和社会影响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差异。

  在不同的文化中,慈善事业往往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在西方,私人慈善活动历史悠久,根植于西方文化之中。在美国,华裔慈善事业日趋成熟,早年华人移民成立的“宗亲会”和“馆”等社区互助组织已不可同日而语。根据《全球华人慈善行动》首期研究报告,目前美国华裔基金会数量已接近1300 个, 在2000 年到2014 年之间增长了4 倍多。在中国,无论在私人还是组织的层面,近年来慈善家的数量越来越多。根据基金会中心网统计数据,截止到2016 年年底,中国的公益基金会数量超过5545 个,在2006年到2016 年之间增加了4 倍多。

  然而,中国的慈善捐赠规模甚小,只占国内生产总值(G D P)的0.1%,远远低于美国的2%。对于中国的捐赠人和慈善团体来说,慈善捐赠的概念还比较陌生,非营利组织的运作仍处于初始阶段。随着中国年轻一代的企业家对慈善捐赠的兴趣日增,他们深具冲破现有慈善空间的能力和实力。

  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大陆企业家们实现了迅速的财富积累。本世纪初,热心慈善的企业家们开始作为第一代慈善家群体活跃于中国社会舞台。与海外已传承到二代、三代的慈善家族不同,中国第一代慈善家从出现到崛起只经历了十余年时间,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如今,中国大陆第一代慈善家的子女和海外华人慈善家的后代作为新一代华人慈善家(善二代)正崭露头角。

  中国大陆第一代热心慈善公益的企业家往往是白手起家,经历了艰难打拼的创业过程,大多没有机会接受系统完整的高等教育。他们的慈善行动主要出自于回馈社会的善心,慈善方式也大多以捐钱捐物等直接捐助的形式为主。

  与第一代慈善家不同,二代慈善家往往成长于优渥的家庭环境中,从小接受良好的现代教育,在继承家业的过程中面临企业发展的挑战。在进行慈善行动的过程中,简单的捐款捐物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期望,广阔的国际视野,对新技术新工具的熟练运用,慈善事业专业化管理、人才培养的诉求,主动积极参与慈善进程,使他们从各自兴趣点出发,像经营企业一样对待慈善,才能找到慈善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成就感。

  善二代慈善公益精神的形成,与父辈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同时也刻上了自身成长经历和时代变迁的烙印。北京老牛兄妹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牛犇表达了受父亲牛根生的影响,深知“达则兼济天下”“财富越大,责任越大”的道理,在父亲捐出全部身家成立老牛基金会之后,他也与妹妹一起于2015 年成立了老牛兄妹公益基金会,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荣程集团副总裁、荣程普济基金会理事张君__婷,作为海归善二代的她,回忆起自己开始做慈善的经历,她认为,父亲和家庭对她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她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传承父辈慈善精神的使命。在她八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张祥青就教导她把所有的压岁钱全部捐给母校,为学校修建捐款,这是她的第一次慈善经历。2008 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她的父亲作为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给汶川捐款一亿元。父亲的言传身教使得她更加懂得要感恩他人、回馈社会,家族的责任与使命始终提醒着她传承的价值。作为新一代华人慈善家的代表,美国唐仲英基金会执行董事梁为功认为,第二代华人慈善家与第一代拥有相同的慈善使命,慈善对人性的触动,对每个受助者的人生影响,是善二代在慈善行动中不变的关注。南加州大学陈曾熙夫人职能科学与职能治疗学部临床职业治疗助理教授陈文扬表示,他长期跟随父亲陈启宗参与各种慈善活动,随着自身阅历的增加,他也领悟到慈善活动对于完善自我、贡献社会的重要意义。

  同时,善二代需要更多的参与感,而不仅仅是捐款。对于新一代的慈善家来说,他们更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技能,与团队一起创造、合作来完成慈善项目。励媖中国联合创始人及总裁、新加坡华裔陈玉馨表示,2007 年自己22 岁时,参与了一家慈善非政府组织在尼泊尔的妇女权益项目,见证了尼泊尔女性政治家为帮助本国女性争取更多权利奔走呼号的努力。项目结束后,她便开始在中国积极推广妇女权益事业。2013 年, 陈玉馨创办励媖中国,致力于在教育、技术、企业家精神等方面帮助女性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陈文扬表示,他在基金会主要负责与中国顶尖的大学合作,他本人对智能科学和智能治疗学方面的项目颇有兴趣,他所在的南加州大学有非常强的治疗技术和能力,这方面中国有很大的需求,所以他通过贡献专业知识来开展慈善工作。

  新一代的海外华人慈善家继承了父辈们源自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慈善情结,同时也采取现代化的慈善模式。梁氏家族基金会项目总监梁琦虹,作为海外善二代的代表,她发现中国的慈善家和西方的慈善家有一个不同点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环境里,会迫使自己去思考创新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构建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美国唐仲英基金会执行董事梁为功在高端对话中提到,与第一代慈善家相比,第二代慈善家更关注慈善事业中的风险把控,努力在第一代慈善家的公益初心与不断变化的现实状况中寻求平衡,年轻慈善家们更善于运用数据、科技、媒体等现代化技术,并将现代企业经营中资产管理、项目管理、风险管理等才能运用在慈善公益事业中。荣程集团的张君婷以可持续发展模式,将慈善事业与家族企业的经营联系起来。在位于天津市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的钢铁生产基地,荣程集团建立大型污水处理厂,在实现废水零

  排放的同时,回收污水处理产生的热能,为天津市津南区葛沽镇居民冬季供暖。

  慈善事业的发展是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标志。新一代慈善家对慈善事业的认识,体现着他们对财富传承的思考,是富人群体财富观提升的一个缩影。以善二代为代表的新兴慈善事业,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气象是近年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最显著、最可喜的变化之一。对于投入巨大热情参与慈善的善二代,公益慈善界及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加强针对性的研究、引导和帮扶。

  中国现代公益慈善起步晚、累积少、人才缺口大、发展环境弱,这些问题阻碍和困扰着国家现代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有意识、有规划地增设与发展公益慈善专业,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载体加强中国特色公益慈善研究,将公益慈善创新实践与基础研究、学科建设有机结合。

 

     作者简介:邢菁华,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致公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党史研究与党务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员会侨海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员会理论研究会秘书长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中国商业史学会理事/副秘书长暨企业史专委会秘书长,华商史专委会秘书长,《华人研究国际学报》执行编辑 ,“全球华人慈善行动—清华论坛“组委会副主任,北京市侨联智库首批专家 。 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与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从事科学技术史(医学史)博士后研究。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