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2月8日严复被派为“各省代表”南下议和;12日严复会见了黎元洪;14日与其它代表乘船转赴上海;26日严复离上海回北京(《严复的一些史实》之一百九十六)


 1911128日严复被派为“各省代表”南下议和;12日严复会见了黎元洪;14日与其它代表乘船转赴上海;26日严复离上海回北京(《严复的一些史实》之一百九十六)

严孝潜

1911111(九月十一),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答应赴任。

 

1911113(九月十三),清廷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令袁世凯回京组织责任内阁。汪康年在天津去世。

后来,严复在给莫里循的信中,认为这十九条根本不是宪法,“它不过将专制政权从皇帝转移到末来的国会或现在的议会”,而且颁布时间太迟,如果早一个月,其社会功不可同日而语。(《严复集》补编第289页)

 

19111135日,上海、浙江、江苏相继光复。

 

1911116(九月十六),严复回信给《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告以“藏书就要运到了”,并感谢他“在这样一个动乱时期”所“表示的善意。”(《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卷第781页)

 

1911117(九月十七),严复在日记中,记有“数日风信极恶,江浙皆告独立,资政院民选议员鸟兽散。” (《严复集》第五册第1511页)

当天,严复在北京东城金鱼胡同寓所,用英文又写了一封长信给莫理循,阐述了他对武昌起义和中国前途的看法。

严复给莫理循信的主要内容有四:一,分柝了革命的远因与近因。二,反对暴力革命及狭隘的“排满”种族思想,担心中国陷入分裂境地。三,认为在中国暂时不适宜采用共和制度,当前最可行的办法是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四,希望列强采取行动,让革命党和清政府双方适而可止,进行和解。

莫理循将严复的这封信寄给了《泰晤士报》,并写了一个说明:“寄上一份有关人类利益的文件供你们发表。这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写的信,他主要是靠自学掌握了超群的英文知识。他是中国博学的学者之一,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他在向中国介绍西方教育方面也起过重要作用。他曾留学英国,将最著名的现代英国哲学著作译成中国文言文。寄给你们这封以古雅的、道地的英语写成的信,我未作丝毫改动。”(《严复集》补编第289页)

由予家眷已迁往天津,在北京只有严复和三儿严琥,严复遂也搬往东城金鱼胡同居住。

严复在这封信中,认为狭隘“排”与平等博爱的原则相矛盾,担心中国陷入分裂境地,其担心后来不幸变成现实:1911121,外蒙古库伦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在沙俄的煽动和支持下宣布独立。                                                                                                                                                       

19126月,十三世达赖在英军保护下返回西藏,组织傀儡政权,妄图把西藏分割出去。后来,严复为此曾撰文公开在19121211的《平报》上发出责问。

 

1911118(九月十八),族侄家轸由天津来电话,催严复出京。(《严复集》第五册第1511页)

 

1911119(九月十九),下午,严复离北京赴天津。

在日记中,严复记有“租界避兵,人极众,至无借宿地。不得已,乃寓裕中洋客店。”后来,严复在该日日记中又补记“后知津郡此夕最危。” (《严复集》第五册第1512页)

严复已在1013后,将家眷由族侄家轸带往天津,先暂住家轸处,由于人口群多,家轸家已是人为患。尔后,在1026,由家轸带往天津的十一箱东西,也只好寄放在另一个族侄荣官处。严复今日来津,由於“租界避兵,人极众,至无借宿地。不得已,乃寓裕中洋客店。”

 

19111110(九月二十),严复在天津裕中洋客店会晤了孙仲英。后来,在天津海关税务司的德国人德璀琳也来拜见严复。(《严复集》第五册第1512页)

 

19111111(九月二十一),在裕中饭店,上午,严复会见了德璀琳。下午,会见了开滦矿务局总局那森总经理,英国人,那森许诺把秦皇岛的房屋借给严复居住。(《严复集》第五册第1512页)

 

19111112(九月二十二),严复在接到资政院总裁李家驹的来函,告知:“京师现在无事”,请资政院各议员早日回京开会,即同三儿严琥一块由天津回北京。时严琥在北京清华学堂中等科学习。严复在当天的日记中,还记有“报言江宁恶战。福建松督自尽,朴留守被害。报言武昌内讧。” (《严复集》第五册第1512页)

 

19111113(九月二十三),袁世凯从彰德入京,就任内阁总理大臣。严复到学部、海军部、币制局领三处薪水。(《严复集》第五册第1512页)

严复今天到学部等处领薪水,是现存的严复日记中最后一次记录。名词馆也是已名存实亡,严复在19095月就任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至今已有二年半的时间,在这期间,严复曾对“逻辑”的译名,作如下叙述:“此科所包至广,吾国先秦所有,虽不足以抵其全,然实此科之首事;若云广狭不称,则辩与论理俱不称也。”(《严复集》补编第100页,《论逻辑学译名》)

 

19111116(九月二十六),袁世凯内阁成立。

    袁世凯大权在握后,开始大肆玩弄两面派手腕。袁内阁一成立,他一方面部署镇压革命党人,帮助清廷苟延残喘。一方面他又通过进攻汉阳给南方革命党施加压力,但又注意将武力威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利用革命力量要挟清室。同盟会京津分会遂决定设立暗杀部,锄杀袁世凯。海军出身的严复族侄严伯勋即是暗杀队骨干成员,他和其它三位同盟会会员被授命执行锄杀袁世凯的行动。他们开始集合于北京十三陵、门头沟荒山制作炸弹,并练习投掷炸弹等技巧。后来,严伯勋还数次潜入北京城内,观察、记录袁世凯的行动路线、卫队配备、藏身地点,开始制定暗杀计划。当然严伯勋的这些活动,严复全然不知道。

严伯勋,严复的族侄,谱名家鹄,字鼎元。是家居阳岐“大夫第”后座之严传慎的第三个儿子,1880年生。八国联军侵占天津前,投奔严复在天津水师学堂求学,1900年随严复到上海避难,后又回到天津,在天津的海军部门工作。1906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日本成立,而后在国内成立有同盟会京津分会,严伯勋就积极参加同盟会京津分会的活动,成为同盟会早期会员,开始从事地下革命活动。1908年严复到天津任新政顾问官,为了身份保密,严伯勋没有和严复联系。在严复的日记中,只有族侄君潜(培南)、家井(嘉井、家轸)以及熙官(又甫)等探望严复的记载。

 

19111128(十月初八),《泰晤士报》(英文)将严复给莫理循的信,未予署名,连同莫理循的“前言”,全文给以刋载。

 

191112

1911122(十月十二),下午四奌,严复往谒袁内阁,(《严复集》第五册第1512页)得到袁世凯的接见,并与袁世凯进行了晤谈,具体内容不详,但似乎在这次晤谈中,严复向袁世凯提出了下列六条建议:

     “车驾无论何等,断断不可离京。

       须有人为内阁料理报事。禁之不能,则排解辨白。

       梁启超不可不罗致到京。

       收拾人心之事,此时在皇室行之已晚,在内阁行之未迟。

       除阉寺之制是一大事。又,去跪拜。

       设法募用德、法洋将。”

在严复的辛亥年(1911年)日记的最后空白页上,记有这六条内容。

 

1911123(十月十三),陈宝琛来和严复晤谈。在严复的日记中还记有“停战三日。” (《严复集》第五册第1512页)

 

1911127(十月十七),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全权大臣,委托代表到南方讨论大局;还同意资政院的奏请,允许臣民自由剪发。

约在当天,袁世凯通知已被定为参加南北议和的北方代表(当时规定北方的全国代表共二十人,系按当时全国二十行省,每省一名推定的)到锡拉胡同袁邸开会,与会的除了二十位代表外,还有些秘书、员等。其中年纪最长的是陈宝琛,时任山西巡抚,是新近奉召回京的,被推定为福建省代表。袁世凯到陈宝琛,很客气地说:“这番和议是朝廷的大事,所以请老世叔出来”,并希望他“为国宣劳”。陈宝琛则谦逊了几句,提出“近来岁数大了些,身体也不很好,还是请严又陵去,要好的多了。”建议改由严复作为福建省代表。袁世在接见 “各省代表”南下议和时,还信誓旦旦地表示拥护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回忆录》第6集第356页)

 

1911128(十月十八),袁世凯正式委派唐绍仪为全权代表,严复等为“各省代表”,南下议和。(《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卷第814页)

严复在辛亥年(1911年)日记的最后空白页上,记有一个36人的名单,就是南下议和的“各省代表”名单。

 

1911129(十月十九),严复在日记中记有“候延爽雪敏,山东。九点赴汉口” (《严复集》第五册第1512页)

各省军政府推举伍廷芳为议和代表,与清内阁代表谈判。当日上午九,唐绍仪与严复、候延爽等一行乘专车南下。唐绍仪等人一登上专车,就剪去辫子,(《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卷第814页)

而严复则蓄辫言志,以示不赞同共和。(《郑孝胥日记》第1373页)

 

19111211(十月二十一),早上,严复隨唐绍仪抵汉口,所见到的是“満目是兵燹后气象”。(《严复集》第三册第842页)

当日,赶赴不及隨唐绍仪南下的代表,也离京赶赴汉口。

 

19111212(十月二十二),严复在日记中记有“过江,到青山织呢厂見黎元洪” (《严复集》第五册第1512页)

当天下午严复利用自已与黎元洪的特殊关系为唐绍仪打头阵,以师生情份前往武昌青山织呢厂会见了黎元洪。

黎元洪为严复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师生相见,感动的痛哭流涕。严复认为,黎元洪为人诚,起事后敢作了敢当,不临难苟逃,对黎非常赞赏。严复与黎元洪的会谈,大约进行了两个小时,革命党中有名望者约30余人都参与了会谈。严复开诚布公地向黎元洪及在座的革命党人陈述了自已的看法,如中国国民素质不适合共和制等。革命党人对时局深感忧虑,希望早日结束事态,在会谈中同严复虽有辩争,而态度十分诚恳,并无骄嚣之气。(《严复大传》第378页)

当日,严复回到汉口后,向唐绍仪通报了会谈情况。

 

19111213(十月二十三),唐绍仪与黎元洪举行正式会谈。当晚,严复写信给远在北京的陈宝琛,介绍了由北京到汉口的情况,以及昨天自已和黎元洪见面会谈的情形。

严复在信中讲:“别后于十九早动身,车到新郑,适有碰坏车头卧道,以六时工力始得移开通轨,廿一早始得抵汉入寓。此间气象自是萧条,舆论於北军之焚烧汉口,尚有馀痛,民心大抵皆向革军。

复于廿二下午过江,以师弟情分往见黎元洪,渠备极欢迎,感动之深,至于流涕。黎诚笃人,初无意于叛,事起为党人所胁持,不能摆脱,而既以为之,又不愿学黄兴、汤化龙辈之临难荀逃,此其确实心事也。私觌处不在武昌,而在青山之呢厂,党人有名望者约有二、三十在彼。谈次极论彼此主旨,语长不及备述。约而言之,可以划一如左:……”在信的未尾,严复讲:“以上皆复以二时许之谈所得诸革党者。至明晨坐洞庭船赴沪,到沪如何,尚未可知。然以意测之,大抵相合,以党人代表始皆已至武昌,至十八日因龟山开炮击破武昌,咨议局各有戒心,乃群赴沪,彼等在此之议已有眉目也。人多不便多写,知关忠系,先此草报,书不能悉。” (《严复集》第三册第502页)。

 

19111214(十月二十四),晨,严复与其他代表乘坐“洞庭”号轮船,赴上海。(《严复集》第三册第842页)

 

19111217(十月二十七),严复一行到达上海,住在静安寺沧州旅馆。(《严复集》第五册第1512页)

严复抵达上海后,就给外甥女何纫兰写了一封信。

严复在信中讲:“别后于廿一到汉口,滿目是兵燹后气象。廿二过江,晤黎元洪,颇与开谈,然无解决。廿三搭洞庭江船,廿七抵沪,寓静安寺路沧州旅馆,即从前沧州别墅也。此行公中花钱甚多,然舅甚苦,老年人真不配远行也。此行原派不过廿余人,京官争钻同来,乃至五十余人之多,从倍之,不知何故,岂事成尚望保举耶?同乡有王司直、李孟鲁。儿有信,可寄此间,当接到也。余不及多谈,夜深甚倦。” (《严复集》第三册第842页)

 

19111218(十月二十八),南北和谈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举行首次会议。“十一个代表到会,其中只有两个重要人物”(即伍廷芳和唐绍仪)“直截了当地发言”。

当天,严复会见了前来拜访的朋友赵仲宣(从蕃)。(《严复集》第五册第1512页)

因和谈基本上由南北方谈判总代表伍廷芳和唐绍仪等人私下进行,一般代表没有机会参与,严复遂决定尽快回北京。

 

19111219(十月二十九),严复在上海,到商务印书馆将5000元存款取出一半,转存到麦加利银行。致电福州,询问大儿严璩的行踪。去拜访了柯桢贤大夫。又去谒见了北方谈判副总代表杨士琦,告知准备回北京之事。到开平局定购船票。到别发洋书坊购买外文书籍。在严复的当天日記中还记有“到宝威行并老德记。买伏兰绒十四码。到大纶买洋绉。” (《严复集》第五册第1512页)

 

19111221(十一月初二),金巩伯兄弟(金绍城及其弟金绍基)来見严复。(《严复集》第五册第1513页)

当日,严复还去拜访了郑孝胥,谈甚久。

郑孝胥在日记中记有:“严右陵来,谈甚久。右陵不剪辫,以示不主共和之意。言张绍曾以宣慰使将来津,电告陈小石索督署为行台,陈小石召官属议之,皆劝曲让以保民生,张怀芝独曰:我有镇抚地方之责任,知乱者必诛而已。张绍曾遂不敢来津。官吏中皆不逮张怀芝远甚矣。……幼陵读余近诗曰:‘子生平数有奇辟之境遇以成其诗之奇,此天相也。’又曰:‘经此事变,士君子之真面目可以见矣。南方学者果不值一钱也。’”(《郑孝胥日记》第1373页)

 

19111222(十一月初三),今天,严复又去拜访了郑孝胥。还拜访了张元济。时任大理院少卿、宪政编查馆提调的刘仲鲁来见严复。(《严复集》第五册第1513页)

在当天的郑孝胥日记中,记有严复的一段话:“幼陵自言:‘或询其素主新学,何为居腐败政府之下而不去耶?答曰,尝读柳子厚《伊尹五就桀赞》,况今日政府未必加桀,革党未必加汤,吾何人遽去哉!’”(《郑孝胥日记》第1373页)

 

19111223(十一月初四),严复“到仁记路开平公司问船”。又去拜访了高子益。(《严复集》第五册第1513页)

 

19111225(十一月初六),孙中山返国抵上海。

 

19111226(十一月初七),严复搭乘“公平”号轮船,离上海北上赴天津。

 

19111229(十一月初十),各省代表会议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正式决定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1911年年底,严复由上海抵达天津,即回北京。

 

1911年间

    1911年,严复作有《题曾伯厚<西山永慕图>》(《严复集》补编第112页)

 

 

    1911年间,严复撰写发表的文章有:

       《普通百科新大辞典》序(《严复集》第二册第276页)

        题《铜官感旧图》(《严复集》第二册第277页)  

       《论今日教育应以物理科学为当务之急》(《严复集》第二册第278页)

       《英文汉解》(《严复集》第二册第286页)

            孙译《化学导源》序(《严复集》第二册第290页)

       《题曾伯厚<西山永慕图>》(《严复集》补编第112页)

       《与莫理循书》(英文,《严复集》补编第289页)

 

    1911年间,严复作的评点有:

《候官严氏评王荆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