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四篇


 陈娘来论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四篇

 

作者/陈娘来

 

第一篇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二稿)

 

    (一)胡塞尔的现象学
"
意向对象"(其实是矛盾普遍性)。
甲要吃苹果,他所指的意向对象苹果就是矛盾普遍性(概念之中),乙拿给他的任何一个苹果都是矛盾特殊性(现实之中)。如果乙拿香蕉给甲,那就跟意向对象不符,甲就不要。同样,甲要请老师(矛盾普遍性)给他儿子补课,任何一个来应聘的老师(矛盾特殊性)都是现实中存在的。如果来应聘的是工程师,不符合意向对象,甲就不要。
   
(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
如,人是(是在哲学中等同于存在)什么?在这里,海德格尔认为重点不是研究"什么",而是研究"",即"存在"。即研究人是如何存在(是)的。这就需要那一个先验的人的"意向对象"(上面胡塞尔创造的)去对照一个个具体的现实的人,而这是需要时间的一个过程,最后全部对上了,就说明刚刚拿出来的关于人的"意向对象"是人的存在(是),或者说,人是这样存在的,可以以之""人。比如,有人拿出这样一个关于人的意向对象"人是没有羽毛两脚直立的动物。"结果,通过一定的时间流程进行对照,就可以发现这个意向对象不是人的"存在",或者说,不能以之是人。

 

 

第二篇

 

陈娘来谈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一)

 

陈娘来谈哲学——海德格尔从中国道家吸取养分

 

作者/陈娘来

 

 

现象学的徒子存在主义的开山鼻祖海德格尔著有《存在与时间》,他认为""即大道,也是尼采的权力意志,并不是理性认识,例如,人用杯子喝茶是权力意志外化的现象,是自然而然的事,并不需要先理性的分析一番才拿起杯子喝茶。显然,海德格尔的"""存在"甚至他认为的尼采的权力意志,其实就是中国哲学中的道,而道就是对立统一,如开蔽与遮蔽等等。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意思是:主观偏见会妨碍对真理的追求,花言巧语容易掩盖真言。道隐(遮蔽)于小成(开蔽),言隐(遮蔽)于荣华(开蔽)。这在现代社会随处可见,当人类沾沾自喜于用科学技术征服自然取得所谓的巨大成就时,这恰恰是对大道的破坏(遮蔽)。所以,人不是认识主体,物不是客体;相反,主体是权力意志,是道,是"""存在"的主人,而人只是"存在"的仆人或牧羊人。

原文选段: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译文:

言辞所表述的意义为什么必须通过思辨才能听懂而不能一听就能确定其真意呢?原因就在于那个大道被不深刻、不全面的小见解给遮蔽住了,就在于言辞所表述的意义被言辞本身的巧妙之比喻或夸张给遮蔽住了。

所以才产生了儒墨两家之学术思想的我对你错的争鸣,世人都是用自己所认定的正确去评判人家的不正确,都是用自己所认定的人家的不正确来宣扬自己的正确。

与其想用自己所认为的正确去推定人家的不正确,与其想用人家的不正确来证明自己所认为的正确,那就不如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修身以达到内明为好。

扩展资料:

《齐物论》末节中的“昔者”二字,为推断其著作年代提供了一项铁证。庄子卒于公元前286年,已处于战国后期。“昔者”说明在庄子死后又隔了很长一段时期,推断为秦汉之间,是有可能的。从文字上看,也确为后人追述的口吻。

《齐物论》不同于先秦时代的一般著作,当时著作很少特立题目,皆先成篇章,然后或取首句中的数字,或随取二字以安题,其题亦无甚意义。《齐物论》以论名篇,亦为古籍中所罕见。

《论语》虽以论名书,至汉初方普遍使用,如《过秦论》、《盐铁论》等,即以《庄子》三十三篇的命题,除《齐物论》外,有以三个字为义,有用两个字作为篇名,都没有以论来命题。由此可证,应成书于开始以论名篇的秦汉之间。

从《齐物论》的内容来看,确带有秦汉之间的时代思想特征,如对至人的描绘:“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税利害之端乎?”又言圣人:“旁日月,挟宇宙,参万岁而一成纯。”秦始皇、汉武帝都向往神仙,追求长生不老,可以说是《齐物论》中至人、圣人的影响。

 

 

第三篇

 

陈娘来谈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二)

 

 

作者/陈娘来

 

 

本真(遮蔽)与非本真(开蔽),如本质规律(遮蔽)与现象(开蔽),人们看不到万有引力但可看到水往低处流。也可比作光(遮蔽)与被光照着的物体(开蔽),人们看不到光本身,但可以看到光照着的物体。人的本真是存在,是可能性,具体的人是此在,是烦着与世间打交道的非本真。人的非本真有三种情绪(不同于日常所言的情绪)其一,即时情态。对过去的回忆,对现在的反映,对未来的展望,都属于我与整个世界现在的关系,如一个人说出"明天会更好!"并不是未来世界的某一部分的真实状态,而是这个人即时的与整个世界的关系,类似于"我思故我在。"其二,领会。此在和非本真是人的常态,而存在和本真是一种可能性,是一种选择性,是人的非常态,是遮蔽的。人看到的是开蔽部分,如光照到的物体如现象,但人又想努力领会遮蔽部分,如看不到的光本身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于是就产生了好奇。其三,话语。人作为此在与世界与他人可以通过话语烦于世(即与世打交道),这是作为常态的非本真的此在,如达到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征服自然等等,殊不知通过话语所达到的所谓成就只不过是小成,恰恰是这样的小成把道给遮蔽了,这正是中国古语所言"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意思是,言辞所表述的意义为什么必须通过思辨才能听懂而不能一听就能确定其真意呢?原因就在于那个大道被不深刻、不全面的小见解给遮蔽住了,就在于言辞所表述的意义被言辞本身的巧妙之比喻或夸张给遮蔽住了。作为常态的非本真的此在的人,他一旦意识到被实用的世俗的话语所奴役时,存在的意志就会驱使话语走向非常态的本真人的存在,于是,话语就转向闲聊(闲谈)。

 

 

第四篇

 

陈娘来现象学四论



 

失眠的现象学解释一、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来解释,失眠是一种表象,它只不过是意志的外在表现。根源在于意志,所以用理性调节失眠是治标不治本。比如,有人潜意识认为自己有成为名人的潜力,所以他不顾一切地整天为之焦虑,越说自己在用理性进行调节睡眠,从一物两体的角度看,越说明了潜在意志在发挥作用。这一原理同样可以解释做梦、说谎等现象,编造谎言要经过理性思维,它欲掩盖的是原始意志。二、尼采《悲剧的诞生》。权力意志是一个存在论或本体论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想要征服、支配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因为实在是流变的,而不是固定的存在,所以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如太阳明天就不一定从东方升起,但人们还是愿意相信它是真理,把偶然联系当成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原因在于它对过去的描述是对的,对人们有用,人们就叫它真理,至于它对现在乃至未来会发生什么真实作用,人们并不关心,只要把它当成真理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就够了。这样说来,出于权力意志支配欲望的需要,只要说谎有用,谎言也是真理。同理,任何类型的道德也只不过是权力意志的仆人或工具罢了。权力意志所驱动的支配欲望得到满足的瞬间体验,就是幸福,过后就是无聊和平庸,再后就是权力意志得不到满足的痛苦,如果从幸福到痛苦这个过程的中间少了无聊和平庸,就相当于刚获得幸福的瞬间就失去幸福,这就是悲剧。三、现象学的徒子存在主义的开山鼻祖海德格尔著有《存在与时间》,他认为""即大道,也是尼采的权力意志,并不是理性认识,例如,人用杯子喝茶是权力意志外化的现象,是自然而然的事,并不需要先理性的分析一番才拿起杯子喝茶。显然,海德格尔的"""存在"甚至他认为的尼采的权力意志,其实就是中国哲学中的道,而道就是对立统一,如开蔽与遮蔽等等。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意思是:主观偏见会妨碍对真理的追求,花言巧语容易掩盖真言。道隐(遮蔽)于小成(开蔽),言隐(遮蔽)于荣华(开蔽)。这在现代社会随处可见,当人类沾沾自喜于用科学技术(科技是理性思维过程的产物,已经属于对初次认识的反思和总结;而现象学或存在主义通过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所指的意向对象,实际上是先天而不依赖于理性反思而存在,所以是人们不假思索就可获得的世界本体和世界的第一存在)征服自然取得所谓的巨大成就时,这恰恰是对大道的破坏(遮蔽)。所以,人不是认识主体,物不是客体;相反,主体是权力意志,是道,是"""存在"的主人,而人只是"存在"的仆人或牧羊人。四、本真(遮蔽)与非本真(开蔽),如本质规律(遮蔽)与现象(开蔽),人们看不到万有引力但可看到水往低处流。也可比作光(遮蔽)与被光照着的物体(开蔽),人们看不到光本身,但可以看到光照着的物体。人的本真是存在,是可能性(因为作为本体论和存在论意义上的本真实体是流变的,它的载体或它所支配的仆人才是此在),具体的人是此在,是烦着与世间打交道的非本真。人的非本真有三种情绪(不同于日常所言的情绪)其一,即时情态。对过去的回忆,对现在的反映,对未来的展望,都属于我与整个世界现在的关系,如一个人说出"明天会更好!"并不是未来世界的某一部分的真实状态,而是这个人即时的与整个世界的关系,类似于"我思故我在。"其二,领会。此在和非本真是人的常态,而存在和本真是一种可能性,是一种选择性,是人的非常态,是遮蔽的。人看到的是开蔽部分,如光照到的物体如现象,但人又想努力领会遮蔽部分,如看不到的光本身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于是就产生了好奇。其三,话语。人作为此在与世界与他人可以通过话语烦于世(即与世打交道),这是作为常态的非本真的此在,如达到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征服自然等等,殊不知通过话语所达到的所谓成就只不过是小成,恰恰是这样的小成把道给遮蔽了,这正是中国古语所言"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意思是,言辞所表述的意义为什么必须通过思辨才能听懂而不能一听就能确定其真意呢?原因就在于那个大道被不深刻、不全面的小见解给遮蔽住了,就在于言辞所表述的意义被言辞本身的巧妙之比喻或夸张给遮蔽住了。作为常态的非本真的此在的人,他一旦意识到被实用的世俗的话语所奴役时,存在的意志就会驱使话语走向非常态的本真人的存在,于是,话语就转向闲聊(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