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与方法论之问题探讨


 三、世界观与方法论之问题探讨
(一)人类二个系列文化T4
在经典世界观与方法论下,人文科技成果丰富庞大,总体上可归结为二个系列文化。一是在欲望无穷推动下,由艰难困苦的生活实际所激起的“乌托邦”理想家园文化,另一个是因能力有限进而命运失控而臆想“上帝”神佑的祈求文化。大家都知道,“乌托邦”已被认定为空想而“上帝”亦被认定为子虚乌有,而且常常应用物质一元论去分析批判之。这就是经典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悲哀。这个悲哀意味着生机的潜在,那就是虚物质论取代“上帝”文化而531理论落实“乌托邦”理想。因为这二个系列文化的根本是“理想”与“神力”,集中到一点上可归因于物体存在法则。物体存在法则是说,人按层次结构存在而能力有限,欲借助神力解救自己;又因人的欲望无穷(虚物质效应),人生总是沿着测地线(最佳途径)运动,孜孜不倦地追求理想生活。
(二)两类哲学问题T2
一类哲学问题是,我们仍然把握不了事物远古将要经历的轨迹,尤其是人类自身把握不了自己命运,从而对任一事物现象总可以提出无穷层次的问题。“十万个为什么”却只能在局部定律、公理和假设条件下回答问题,或者说自然界就是这样、这是自然规律,等等。现代主流哲学的解释是偶然与必然,告诫我们不要相信命运,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等等。这个说法十分含糊,我们从中得不到逻辑清楚、条理分明的答案。实际上仅靠奋斗没有成功的人士远比奋斗成功者多得多,能力有限又怎能完全把握自己命运呢?如此又怎能叫人不相信命运呢?命运由环境和自身决定,又怎能说没有命运呢?所以说,这种唯物哲学观不利于人们探究宇宙中最深层次的决定物——虚物质。另一类哲学问题是物体运动源动力是什么?这是个老话题,它究竟是什么乃说法众多。说上帝者有之,说能量者有之,说科技生产力者有之,等等。现代哲学把事物运动发展的动力归结到矛盾斗争,那矛盾又是怎么来的,有没有物质性?如果把事物发展说成是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则不符合多赢的竞争实际,违反和谐共存的平衡法则,容易曲解物权人权平等、和平共处的天赋。矛盾动力论虽然比现象动力论(如将教育、制度看成经济动力)要先进得多,但完全相信矛盾动力的话,就不可能将动力问题同宇宙本原作高度的联系。
这两类哲学问题是物质一元论不能解说清楚的地方。只有引入虚物质概念,进而应用科技方法确定能量分解成虚物质、实物质,才能简单地解决这两类哲学问题,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解释宇宙本原问题。简单而言,能量是实动力、执行力,虚物质是虚动力、控制力,实物质是运动躯体(物体),由之可解密两类哲学问题。
(三)经典唯物唯心论应修正成广义唯物主义T5
唯物从实证开始认识世界,主要面向宏观、面向人类认知能力范围以内;唯心从灵感开始认识世界,面向必然王国,面向人类已有能力范围以外;不可知论一定程度上符合测不准原理,认知系统就是认知者同被反映者构成的;尽管微观世界存在测不准原理,但人类可以逼近必然王国,逐渐了解宇宙,不断缩小测不准范围。从测不准原理可知,存在与思维是一体的,二者是互相作用同时发生变化、共处于测量系统中的,没有谁先谁后、谁主谁仆之分。思维是物质运动,同观察实践相结合,认知存在形式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仪器,观察者亲自介入等。这样必然影响存在与思维系统的现状,必然引起观察与测量误差。因此,将唯物唯心对立划分是不可取的。实际上,唯物与唯心构成了广义唯物主义两个层次内容,是一个完整认知体系的二个阶段。二者在认识实践中前后衔接互为照应,共同构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发展理论和社科指导科技、科技推动社科发展的一体化关系。强调唯物与唯心的对立面必然引发二者的斗争,不便于科技与社科统一于(消费)科学,从而造成社科落后于科技。
按照唯物与唯心的对立划分,则存在由什么决定,思维由什么控制是“世界是物质的”观点自身不能解释的。其实智慧的基础是“0”、“1”表示的两个开关状态,思维的基础是温压等神经传感效应,不能同被反映物质分离开来。人类为什么要认识“存在”是唯物质观不能解释的,因为思维是主动有方向的,即沿着测地线方向不变,不是被动的镜象。
“世界是物质的”定义反映了二个范畴,一是存在范畴;二是摄象描述范畴。存在范畴通过摄象范畴反映出来就是物体、事件、规律、特征、时空、方向、运动、信息……则其物质意义就是广义物质(包括虚物质、实物质二个面)了。但物质与时空、精神、规律、理论、信息……间在“世界是物质的”的唯物主义观念中是有严格区别的,如经典物质观认为思想、时空不是物质而是物质的派生物或存在形式,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统一于存在,世界除了物质外什么都没有。照这样说,真空就不是东西,精神文化(信息)永存没那回事,能量、事件、时空、精神……离开了物质就不是东西了。其实,宇宙里没有物质的世界大得很,时空不是物质派生的,而属于虚物质范畴,如同夸克不能单独存在一样,时空只能伴随物质存在形式表现其存在。同样,实物质也只能以时空形态表现自己而不能单独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