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极化世界与经济区隔化
本文节选自《 世界多极化与人民币高估值风险》
文/尹泽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古代人阐述自己眼界中世界变化格局的一种浅显逻辑方式。但在现代世界经济融合的大背景下似乎把这种世界观遗忘掉了。但历史的逻辑并没有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真的又在应验这种古老的逻辑。2012年之后,美国国力的下降导致世界再次进入各国争雄的格局。各国开始重新谋求自身势力利益以及势力范围,一连串的事件表明全球化时代的经济融合时代已经结束,乌克兰靠近北约,俄罗斯东扩,克里米亚脱乌入俄,在欧盟内部,英国公投脱欧独立发展,在全球范围内,美国战略东移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在东方,中国推出“一带一路”西向政策, 世界开始了一轮新的竞争,这中竞争或明或暗,或直接对立竞争,或相对依赖抱团取暖。所有者一切表明,上个世纪末期形成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而新的全球化进程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分崩离析中重新孕育。
但这个孕育过程是艰难的历程,因为在新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诞生之前,世界经济将出现一个区隔化的过程,世界化的产业链供应体系将在全球产能过剩大格局背景引发重组配置,既存的全球生产--供应--消费体系链条在全球透支的债务体系下失去了弹性,无力维持其可持续性,世界经济要求各国通过自身反刍消化过剩产能,消除自身高企债务,这就过程就是世纪经济区隔化的进程。
特朗普掀起的全球贸易战遭到了大部分国家的抵制和批评,这是现实的必然,但历史进化的逻辑会以残酷的现实击碎这些国家的幻想。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红利在各国债务成本高企的背景下已经耗尽了,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延续至今的低利率政策已无法继续刺激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全球宽松货币政策已经走完了它应有的历程。
二、全球产能过剩的格局并没有在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实现市场出清,高企的成本抑制了投资活力,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并已不具有现实意义。
三、在全球一体化过程中,全球产业链的形成依赖于跨国际资本跨境投资,在过去20年里资本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收入不公造成的全球贫富分化格局已到了无可持续的地步。
在这种国际经济背景下,尽管支持全球化的国家相互包团取暖,但是进一步推进全球化进程无非是各国除拆关税壁垒及其他贸易壁垒,从而降低各国贸易交易成本,但在全球总需求增加乏力的背景下,国家之间解除贸易壁垒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案,并不能解决全球经济再次衰退的趋势。因为,出清市场,降低成本、削减债务、均衡贫富分化,是各国国内的事,跨国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世界经济区隔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红利耗尽的结果, 也是世界经济必经的历程,除此之外,别无他路。
收入不公,共贫富分化、消费不足是全球性问题,必须经过各国经济内部结构性调整与改革来实现,由于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处的分工地位各有不同,因此发达国家国内结构性调整与改革政策具有巨大的外溢性,政策外溢将会加剧国际间资本流动,引致新兴市场国家陷入流动性困境,造成部分国家金融危机爆发,而金融危机的跨境传染也将不可避免,这将进一步出清市场,借以消除全球量化宽松时期新积累的过剩产能以及历史上沉淀的过剩产能。这就是多极世界框架下市场区隔化的意义。
过去20年间世界各国期盼的世界多极化发展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美好,现在世界已进入多极化时代,地缘冲突与势力范围的谋求在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第一轮反弹结束时变得更为戾气,各国内生的危机需要溢出,敌对性竞争的恶意显得格外夸张,贸易战只是世界多极化过程中的序曲,当经济战无法消除内生性危机时,诉诸武力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尽管大国之间的克制可以避免世纪大战,但代理人之间的局部冲突战争其规模也绝非平常。世界正在打开新的逻辑,那些还沉浸在全球化梦想中试图抱团取暖,消化过身产能的国家将成为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