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论》2018年版:46章


  

46  人性理论应用技术解说(三)

 

  现如今,林达微笑人格演绎的“林达现象”在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愈演愈烈。张惠妹那纯朴率真的天性,令青年歌迷们既亢奋又疯狂。(幽默提问:“惠妹”的魅力是率真透亮?还是唯美?)还珠格格天真、稚趣、倔强的形象也令亿万影迷倾倒发呆。

  究竟为什么?因为:还珠格格不仅天真倔强还有事事做成的人格形象。其所凝成的实体概念在当代独生子女头脑中早已类似自我经历形成记忆积累。没有还珠格格影视之前,他们童年记忆中既已具备了类似的综合知觉响应优势,而当其长大成人后又须面对理性目标时,其对外响应优势则因升学高考负担的日益沉重,愈发显得难以张扬了。

2003××日《报刊文摘》转载消息:某市一初三女生(独生子女无疑)在被影视片中的还珠格格“生动事迹”感染后,也突发“格格”天性。一日,不顾一切来到班主任办公室就减轻学生负担大胆直言相陈,给班主任当面提了一大堆意见。

不料,以理性价值目标为唯一追求、以学生学业成绩为自我脑内占据统治地位的班主任,却很不理解眼前的学生班长“为什么会是这样”?隔天,就当着全体学生宣布撤掉该女生班长职务,结果,造成女生精神分裂。相信当时中国类似情况不止一例。

  实验课题(NO34)能否用微观科技手段验证如下理论猜想?

笔者认为:当青少年脑内某种综合知觉响应状态陷入痴迷时,表现为情绪过分激动、感觉过分专一且不能自拔时,应坚决制止使用力度较大的理性制度或管理措施冲击青少年头脑。人脑突然接纳理性制度之强压与知觉自由之奔放两种互不兼容的神经信息,即两种生化成分截然不同的生化介质在脑内激烈碰撞产生的效应,将无异于正反微粒子相撞形成的“点爆炸”,比刺刀伤人作用力更强,必然炸伤脑神经元造成脑微创疾患。

正如文学家在小说中描述:有人面对外界传递的不幸信息刺激,顿时感到大脑“嗡嗡”作响,此刻脑子一片麻木。如果联系起来分析,或是同一种微观物质运动原理所致。笔者相信随着哲学脑科学深入科技前沿领域的探索进步,人们会懂得:对教书育人的技术性操作过程也必须制订操作规范。按照本书观点,思想教育和管理是通过信息与响应环节来支配人脑微观物质运动状态的。如此看,未来教师给予青少年大脑信息输入若操作技术不当将要承担法律责任。认识脑、保护脑、创造脑是全球科学家提出的共同目标。

  上述举例中还珠格格的人格,其所唤起的青年观众的激情表现均是非理性的综合知觉响应状态。人类需要理性却又常常要摆脱理性;人类需要适度的理性状态却也需要适度的非理性状态。人生于童年、少年、青年阶段完成的综合知觉积累,以及成人之后的自觉概念系统积累将要共同支撑人脑微观介质运动的健康运行。所有人,理性智慧和理智人格都需要经历一个磨炼过程。人的理性,应更多属于专业领域的职场人格之表现;它也是政治家、哲学家、科学家、管理者和一贯头脑冷静的人的通常行为之表现——确定性。

然而,在普通人业余生活领域、在多数人非专业领域、在社会自觉概念系统之判断陷入错综复杂的环境时、或在某种突发的紧急状态下,普通人专业人都会呈现综合知觉的自发响应状态,其中的一部分人并未“三思”就习惯以某种敏锐感觉为行为取向。每一代人都会在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积累并形成各不相同的综合知觉响应优势。

  其四,社会性“人性博弈”的基本冲突和表现。

  如果人性人格的冲突与分裂状态并非发生在同一人身上,而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即应该从理论上界定为属于社会性“人性博弈”表现。有三种基本博弈格局。

  第一种基本格局:理性与理性之间的冲突

  理性之间发生的冲突,规律性是服从理性原则,一般冲突结果是“纳什均衡”。理性人双方容易服从更高的理性原则,即服从更科学、或者更有价值、或者更符合双边利益的自觉概念系统。俗称“都是懂利害关系的人,要看谁理足,谁能说服谁”。

在共所遵循的理性原则指引下,冲突双方将遵循博弈论阐述的规律,即寻求“纳什均衡”双赢结果。类似现象可从外交家解决国际争端过程中,频繁看到理性化解争端的突出表现。西方新兴的经济学理论“博弈论”,其所揭示的就是理性与理性之间的竞争决策规律。博弈论的适用范围只限于利己理性与利己理性之间,而且,要确保进入理性选择和判断的概念系统不可超过复杂指数,如此,“纳什均衡”才能体现为有效科学原则。

  第二种基本格局:非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冲突

  非理性之间发生的冲突,规律性是服从感觉优势,即服从冲突双方各自综合知觉中的感觉倾斜程度。双方之间的具体表现是:或服从各自的感觉优势,或服从双方相同的感觉优势。包括:服从各自情感记忆所依赖的感觉优势、服从生活所依赖的感觉优势、服从对偶像以及对神佛信仰所依赖的感觉优势、服从对“命运”所依赖的感觉优势等。

  或者在“博弈”中看谁对谁真情付出多,看双边情绪力度和感觉优势变量如何,最终博弈结果常常是“没有道理的”,只讲感觉优势或迷信与崇拜。以“主映像”为核心的综合知觉积累可主导动机取向发生倾斜。而且,多数情况下孩子服从父母,很多人服从亲情、服从恩师和恩人、服从人生偶像、服从“上帝”、服从卦签对命运的暗示。

  正如诸多文学家所宣称的道理:“爱,还需要理由吗?”这等于宣布:爱情不需要自觉概念思维,只需要自发感觉。其实从科学角度看,人世间“爱的理由”恰恰就是综合知觉中感觉优势,不过是当局者迷于模糊判断,不知其中的“理由”罢了。发生在人脑人体中的强势神经介质生化作用力或感官应受某种超强信息刺激,其所推动中枢神经递质的传感作用力无异于医学用神经药理作用,可以轻易主导脑神经产生直觉响应。

所以,在社会性人性人格之冲突表现中,那些非理性博弈的一般规律性,毫无疑问要表现的动机取向将自发寻求并遵循“感觉倾斜原则”。与理性之间的博弈规律遵循“纳什均衡”原则恰恰相反,它是在不均衡的高级神经传感作用力的比重之间,把行为取向选择在了综合知觉所链接的优势感觉的那一面,并且自觉不自觉地产生直觉判断。

“感觉倾斜原则”是非理性行为动机的定则。它是以个体人脑容易激活的相关的事物映像或熟知的实体概念为核心,并与其根系相联的感官感觉所共同促成的对外响应优势,是一种自发引导行为方式、行为取向的脑功能。对社会管理者来说,感觉倾斜原则的“确定性”可被用来预先发现对象可能行为动机,适时调节对象的非理性状态。

显然,管理者针对对象非理性状态的把握和适时施策,当属于更高层次的理性智慧表现。它比较只认可对象必须具备理性思维一种行为动机的确定性是高一级的管理智慧。当然,对被管理和被调节的非理性行为对象来说,他们仍然处于非理性范畴。

  研究显示:人类感觉倾斜状态的自发响应优势是由8种因素组成的。

  已存在于人脑综合知觉积累中的四种感觉优势:

  相关“主映像”情感比重(程度);

  相关“主映像”迷信比重(程度);

  相关“主映像”烙印比重(程度);

  相关“主映像”偏好比重(程度)。

  易增进感觉记忆影响感觉倾斜的四种客体信息:

  相关“主映像”简单程度;

  相关“主映像”接近程度;

  相关“主映像”显著程度;

  相关“主映像”新奇程度。

  8种因素的前4种,是基于人脑综合知觉记忆日常积累,即先已奠定的基础性条件,属于主体感觉优势也是既定的决定性因素。4种因素指的是客体信息条件,它易于促成人脑初始记忆或随时刺激人脑构成新的积累或轻度或重度改变人脑感觉倾斜度。

比如“简单程度”——易于识别或容易产生好恶感的简单事物映像,相比繁杂无序事物映像更容易增强综合知觉的情感比重、烙印比重、迷信比重和偏好比重等。

比如“接近程度”——身边的或亲历过的事物映像,因生活距离贴近而相比不贴近的事物和现象更容易增强记忆中的情感比重、烙印比重、迷信比重和偏好比重。

比如“显著程度”——格外醒目的事物映像易于增强综合知觉烙印比重;身份地位突出的尊长或大人物一举一动比普通人容易刺激感觉、增强记忆中的烙印比重。

比如“新奇程度”——新鲜的特别的或奇怪的事物映像,更容易刺激感官感觉定向倾斜,并增强人脑综合知觉记忆对某种事物印象的烙印比重或者偏好偏恶比重等。

不论是主体因素还是客体因素,在应用技术上均可用数字技术测定,然后表述为情感指数、迷信指数、烙印指数、偏好指数;以及简单指数、接近指数、显著指数、新奇指数等指标。这些赋值定义可从主体客体两方面以数理方法来比较非理性状态下人脑自发遵循感觉倾斜原则而促成动机取向的规律性。要强调:理论模型中的4种主体因素,其一旦构成人脑综合知觉积累中的优势响应条件,则成为人的非理性行为取向的决定性因素。

  作为创新理论原则——“感觉倾斜原则”,它同任何科学原则最初被发现被原创一样,是必须先经过科学思维方法的严格检验的,然后,还需要接受实践检验。笔者首先按如下条件设计几种理论实验参考引路,欢迎读者参与实验并自己设计更多实验方案,用以全面检验非理性博弈中的行为取向规律其所遵循感觉倾斜原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下面所设计的几项“非理性博弈”的实验课题,可以检验是否可能包含理性人博弈的“纳什均衡”规律,抑或丝毫没有“纳什均衡”,必须体现“感觉倾斜原则”。

   实验课题(NO353岁女儿屈服什么?

星期天,3岁女儿听说邻居小朋友一家要去游乐场,她让妈妈一定带她也去。可是,妈妈想念当排球教练的丈夫,他因赛前紧张训练已经一个月没有回家,决意利用假日带女儿前去探望。在女儿和妈妈都不想放弃各自所爱的情况下,结果会如何呢?

在此绝不会有“纳什均衡”博弈结果。而是只要母亲对女儿说:“你不听话,妈妈生气了!从今以后不喜欢你,不要你这个女儿了!”孩子会立刻产生“感觉倾斜”响应。因为妈妈生气给予孩子的感觉相比不去游乐场的痛苦感,分量更重刺激性更强。

  实验课题(NO36)丈夫会做何种决断?

  15岁儿子要报名参加汉江源头探险漂流,按活动规定的报名条件,儿子参加探险活动需经父母同意。对儿子主动提出的报名想法,父亲以理智分析判断:认为是一次锻炼孩子的好机会应该支持他。可是,母亲的理智判断中则更多是疑虑,她担心的是活动充满危险性。只是她的理不足,说不过丈夫。但妻子决不罢休,为了让丈夫屈从自己,她以泪洗面,一连3个小时伤感抽泣,结果是把丈夫综合知觉中的情感天平激得摇摇晃晃。

假设妻子以泪洗面果然激发了丈夫的非理性感觉响应,那么结果将会如何呢?在此依然没有理性的“纳什均衡”。人们总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指的是理性方面的不可思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亲情之间的决策争吵,常常是既有理性的博弈也有非理性博弈。它不像团队间竞争和职场中竞争主要依靠单纯理性判断来决策,令局外人容易理解。如果亲人间的博弈一概变成了纯粹的利己理性动机,那爱人就不再是爱人,爱情早已终结。

  实验课题(NO37)硕士生会倾向哪一种解答?

一硕士生在某一科研课题研究中遇到了不解的问题,他去请教导师。可在导师办公室里,却遇见两个年龄比自己稍长的陌生人,不管是谁,学生还是把来意说出来。不料,同一难解问题引起两个陌生人的共同兴趣,他们争着解答但解答结果不一样。

两种答案先在两个陌生人间争论了半天,没有形成一致,其相互矛盾的观点实际上在学生头脑中构成了理性智慧双方超过复杂指数的一场博弈,而且是一场没有胜负结果的博弈。于是,学生将就此一问题丧失理性判断能力,不知道究竟谁是谁非?

  回校舍的路上,却遇见熟人告诉学生:“在你导师办公室里那个戴眼镜的人就是你向往的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博士后,他从那里学成回国,现在,是本校博士生导师了!”此种情况下,硕士生可能会采纳谁的答案?多数人认为是“那个戴眼镜的人”。

  实验课题(NO38)两种饮料喝哪一种?

有两种同类饮料,一种是“有三种水果在里面喝前摇一摇”的“农夫果园”。一种是“三种水果别想打发我,有四种水果在里面”的“娃哈哈”。如果某人购买饮料时,店家推介“农夫果园”,而买家对“农夫果园”广告没太留意,只对“哇哈哈”四种饮料在里面的广告印象很深。那么,选购饮料时若从感觉优势上判断,他会选择哪一种?身处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非理性选择取向总是向感觉优势倾斜的必然规律为所谓“名牌战略”提供了脑神经链接机制的微观物质运动方面的操作依据:人脑对熟悉事物映像更有亲近感!

  实验课题(NO39)爱我,还是爱车?

  一对情人选购新型轿车。男的看上了一辆白色轿车,女的则看中一辆红色轿车。本场博弈并没有别的理性判断可以决定双方选择,比如没有价格、性能等差别可说服两人不要选购或必须选购他们各自所看上的车,只有各自喜爱的颜色为选购依据。

  上述假定大前提可以真实反映轿车售卖的部分被选购概率。不过,女方是美女,她以自己杰出美貌抢占先机调动男方综合知觉响应优势,说:“你是偏爱我呢,还是偏爱车的颜色呢?”面对此种情况结果会如何?很显然,同样不可能出现“纳什均衡”格局。感觉倾斜原则所包含的“爱屋及乌”的那种倾斜程度就是本场博弈的最终结果。

  以上,是笔者根据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真实现象”编写的故事。无独有偶,美国人创立博弈论也是通过编故事演绎成熟的。其科研方法应了学者胡适先生的一句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时髦语言诠释此种方法,也就是大胆实验、严格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