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移民搬迁的故事
2018-10-27
看了部纪录片《出山记》,讲的是贵州山区移民搬迁的故事。
泉里村位于贵州和重庆交界区域深山之中的悬崖之上,不通公路,进出只能步行。片子开始的镜头,崇山峻岭,高山深峡,巉岩溪流,炊烟袅袅,实在漂亮至极。这些镜头是无人机拍摄的。对于行走在山路上的人们,对于长年累月在深山之中靠天吃饭的人们来说,这些美景是不存在的。他们眼里的大山,不是风景,而是障碍。
对于泉里村这样不适合生活的村落,政府正在组织移民搬迁。同时,公路修筑也在规划之中。村支书前来动员村民搬迁,花很小的代价,就可以在城里得到住房。情况很复杂。有符合条件的,有不符合条件的;有愿意搬的,有不愿意搬的。对于村支书来讲,完成移民搬迁指标是他的工作任务,他必须尽职尽责。
申学科看起来是个刺头儿。只要是领导说的话,他都要反对,都要顶撞。顶撞村支书,顶撞乡干部,顶撞县领导。他是不愿意搬迁的。他提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泉里村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比如孩子上学和老人看病,是通车之后可以解决的,为什么还要搬迁,抓紧时间通车不就好了。搬迁看起来解决了孩子上学和老人看病的问题,但是,山里人到城里人之后如何生存。他的这些想法应该是有道理的,乡里和县里的领导拿他没有办法。初看以为申学科就只是一个搅屎棍,后来发现远远不是这样的。他真的是个孝子。他原本在浙江打工,听说父亲生病了,就回来照顾。他父亲年岁大了,身体不好,头疼总是反反复复。每次父亲喊不舒服,申学科就背着父亲下山,然后搭车进城看病。真的是非常辛苦,但他一直坚持着。最后他父亲在城里做了手术,恢复了健康。申学科的坚持实际上是值得的, 2017年春天,泉里村终于通了公路。影片的最后,申学科的儿子还娶了媳妇儿。
申学王一家三口,老两口再加上儿子。儿子三十岁了。儿子希望搬迁,他希望进入城市,找个工作,找个媳妇儿。继续在山上生活,找媳妇儿是没有指望的。可申学王夫妇俩不愿意搬迁。一来舍不得自己的家,他们老两口吃了多少苦才盖起目前的房子,不能一下子就将其扔掉。二来他们担心进入城市不习惯,而且没有事情做,没有收入来源。儿子和父亲之间甚至发生了冲突,以致需要村支书来调解。申学王的弟弟就在城里工作,他也动员哥哥响应移民搬迁政策,成为城市人。移民搬迁应该是国家有高额补助的,每个人只出2500元就可以住上住宅小区的安置房,而且家具及其他生活用具一应俱全。这应该是天下掉下来的大馅儿饼。申学王终于同意搬迁了,他先交了六千块,不足部分村支书帮他垫付。申学王一家成了城市人,儿子很快在城里电子厂找到了工作。申学王夫妇俩还不知道可以做什么,申学王说起能不能在家里喂鸡,其实他也知道这不允许。进城的农民们靠什么生活,确实是个问题。
影片中最让人感动的是村支书申修军。农村的情况实在是很复杂,很麻烦。搬迁分明是对农民有利的事情,可大家不积极,不踊跃,需要反复做工作。修路涉及占地的问题,人家不让,还要赌狠;拆迁涉及补偿,也有漫天要价的。有些人之蛮不讲理,可以说是刁民。一户人家将路堵住,不让继续修筑,提出的要求是要给他儿子安排一个工资高的工作。起先没人愿意接受移民搬迁,后来知道有好处之后,又争抢起来。一家农户因为无理取闹也得不到移民搬迁资格,还殴打了申修军。申修军的弟弟也不具备资格,要求哥哥照顾而得不到支持,兄弟就此反目。就连家里人也不理解和支持。因为工作太忙长期不归家,申修军的妻子很不理解。他住院都没人去看他,而他一回家就受到妻子的责难。村支书这样的基层工作,实在是异常很难。但是我们村支书,还是一如既往的努力着,这是他的职责,是他的使命。
这部纪录片,其主题应该是宣传我国的扶贫工作成就并表彰农村基层干部的艰辛和努力的,属于正能量和主旋律的片子。看完之后,还是想到一些问题。正如申学科所说,如果修路可以解决问题,为什么还要搬迁呢?关键是搬迁带来的一些问题可能是具有长期性的。事实上,不管修路与否,搬迁的必要性都不大。在泉里村这样不适合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年轻人大多已经外出打工,找到谋生之路。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年人。人口少了之后,劳动生产率会相应提高,所以老年人留在村里,可以有活干,可以养活自己。若干年之后,不适于居住和生活的山里自然就没人了。现在将这些山里人搬迁到城里,给他们住房还是容易的,他们如何谋生呢?他们本来就没有什么城市工作的技能,如何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打扫卫生倒是大家都会干的活,但城里容得下那么多的清洁工吗?
影片的结尾,申学王夫妇还没有找到工作。他们为了搬迁已经欠债了的,而他儿子虽说找到了工作,但拿到工资还得有段时间。我不禁为他们如何获得生活来源担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