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溪声伴读香江行
《溪声伴读》 张卫(古雅)作
“春来天变脸,一说似孩儿。云激听雷战,风斜看雨筛。竹岚才舞乱,林鸟欲言迟。闲坐西窗下,溪声伴读诗”,出自福建教师余永忠《雨天闲坐》诗,重庆中青年画家张卫(古雅)根据诗意创作的山水画《溪声伴读》参加【第二届亚洲美术双年展】受到海内外关注。
2018年2月11日张卫应邀参加香港举办的“第二届亚洲美术双年展”。
《溪声伴读》入选“第二届亚洲美术双年展”证书
嶙峋高峻的山岭,薄雾回绕的远山,陡峭险峻的崖谷,蒸腾迷漫的雾气,半山悬崖绝壁上瀑布飞流直下,山谷中的飞鸟展翅高飞,几户山里人家,白墙红瓦,屋舍俨然,扎根在悬崖岩石隙缝中树木向半空展开枝叶,掩映古意盎然的尖塔,清丽秀逸溪水涧,大树下,石凳上,读书人捧书晨读,清凉寺的钟声,悠然而流的溪水,叮咚作响,带着山野泥土的芬芳,像仙女身上的飘带,延伸到远方……这是重庆中青年画家张卫(古雅)绘就的《读书图》。
2018年第二届亚洲美术双年展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展厅揭幕。
2018年2月11日,为期4天的第二届亚洲美术双年展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展厅揭幕。本届展览汇聚了20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位艺术家的200余幅作品。
张卫参加香港举办的“第二届亚洲美术双年展学术研讨会”
开幕式领导、嘉宾及组委会成员、部分画家合影
《读书图》侧重笔墨神韵,写意带实,讲究笔法构图和表达意境。张卫的山水画倾向写实风格,崇尚自然,表现出的思想情感细腻、丰富,一份明快恬静之美。现实生活中,在大山深处,青山雾绕中,依然有许多希望小学,老师们的坚守,孩子们的苦读,走出大山,放飞希望,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依然坚守着“知识就是力量”的信念,依然探求真善美的价值,古往今来留下的不就是生生不息的文化信息、浩荡的精神符号吗?张卫的墨笔山水,和谐交融,细细品读,移情于景,韵味深长,“江山本似画,内美静中参”(黄宾虹语),寄情山水,笔墨造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亚洲美术双年展主办方亚泰美协主席林依琦(右一)、中国水墨画院院长谢坚(右二),中国工笔画学会山水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人民画院副院长关奇(左一)、张卫(左二)合影。
张卫在展览会作品前与亚泰美协主席林依琦(右一)合影
张卫与参加香港举办的“第二届亚洲美术双年展”的主持人、艺术家合影
张卫(古雅)从四川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毕业,师从著名美术书画评论家、川美教授老师(笔名:禾子)和现任川美国画系黄越教授,现创建绘画工作室《52乐墨斋》,作品多次参展曾有获奖,多幅作品被收藏企业收藏。现任重庆名人事业促进会常务理事,徐悲鸿故居磐溪画院理事,重庆华龙网书画院会员,重庆现代禅画院会员,重庆人文美术馆馆员。
张卫与参加香港举办的“第二届亚洲美术双年展”的法籍华人画家、香港水粉画家合影
张卫与参加香港举办的“第二届亚洲美术双年展”的香港水粉画家合影
张卫与香港电台主持人、本次画展主持人占国荣先生合影。
张卫与香港中华时报主编林杰先生合影。
第二届亚洲美术双年展在征稿过程中得到亚洲各国艺术家的踊跃参与,本届收到参展作品(照片)2023件。根据组委会既定的评选程序,邀请了中国大陆、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21名著名艺术家对征稿作品进行了认真评选。2月11日为期4天的第二届亚洲美术双年展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展厅揭幕。本届展览汇聚了20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位艺术家的200余幅作品。
张卫在展览会作品前留影
香港中央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的一个缩影,香港中央图书馆位于香港岛铜锣湾高士威道66号,北邻维多利亚公园,于2001年5月17日启用,隶属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是香港公共图书馆体系中面积最大、服务范畴最广和馆藏数量最多的公共图书馆。占地约9,400平方米,平面面积达33,800平方米。大楼中间有一座拱门设计,象征【知识之门】随时打开。香港中央图书馆已成为香港市民文化生活中一道亮丽风景线。
香港中央图书馆
张卫在香港中央图书馆
张卫与陪同前去香港的儿子合影
第二届亚洲美术双年展旨在通过作品的展览、收藏、推介、出版与理论研讨等形式,搭建一个中国及亚洲各国艺术家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引,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这次展览新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使命,深入探索艺术与民族、地域、时代的关系,展示亚洲各国最新的艺术创作成果,推动亚洲当代美术创作的繁荣与发展。重庆中青年画家走出去展示自己创作成果的同时,向各国、各地艺术家学习、交流,也是对自己创作内省与修为的一大提升。(照片由画家张卫女士提供)
蔡律 2018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