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长假期,四处游荡(16):
大理:豌豆凉粉和破酥粑粑
2018-1-30
从大榕树通往四方街的是一条美食街。一路走着,我一路搜寻那些我留有记忆的东西。前次我一个人来喜州,就在这条街上吃了不少好东西。我记忆犹新的是一位叫“阿妈英”的老奶奶的卖的凉粉。“阿妈英”是人们对老奶奶的称呼,“阿妈英豌豆粉”是她的招牌,白底的木板,绿色的字体,就树在凉粉摊的边上。我那次走过这条美食街,被凉粉的味道和老奶奶灿烂的笑容所吸引,走过去要了一碗凉粉尝尝。老奶奶干活时一直笑着说着,而且是朗声大笑。老奶奶给我拌的凉粉已经是最后一碗了。老奶奶说分量有点不足,就给我加了点凉面。我坐在老奶奶边上的草墩上,跟她聊了几句。老奶奶说她七十五岁了,闲不住,就出来摆个摊子。也不是为了挣钱,只是几十年来街坊邻居都习惯了她在这里卖凉粉,好像她不出街大家会不习惯。老奶奶说话的时候,一直在朗朗地笑着,有时候还拿自己开点玩笑。走到那个地方,凉粉摊还在,“阿妈英豌豆粉”的招牌还在,只是守摊的不是老奶奶而是一位中年的女子。生意也不如我去年见到的那样好,没有多少游客光临的样子。我过去跟那女子打了个招呼,说:“我上次来的时候,好像是个老奶奶在此摆摊?”那女子说:“那是我婆婆,已经不在了。”那女子神色黯然,我也心情黯然。
又走到四方街后面一条侧街。上次我来喜州,就在那条街上喝了一碗稀豆粉。卖稀豆粉的老奶奶是白族人,她边上卖烤鱼的老太太是彝族人。晒着太阳一边吃稀豆粉一边跟老太太们聊天,聊到高兴处,彝族老奶奶还赏赐了我一条小鱼。听说我要去巍山,老太太很高兴,告诉我去巍山一定要去吃过江饵丝,还说巍山老街上最好的过江饵丝店就是她亲戚开的。这次走到那条侧街上的时候,街面上干干净净,没有摆摊做生意的,连游人都没有。也许临近年关,生意人都回家准备过年了。
又回到四方街,又见到那位卖破酥粑粑的戴潜水眼镜的男子。我第一次吃破酥粑粑是在海蛇公园的门口。那家小店卖各种饮料和小吃,门口一口铁火盆,做的就是破酥粑粑。小店主人姓张,是位退伍军人。我那次去海蛇公园的时候,还很少有游客前往,老张的生意不是很好,因此看到我这样的游客很兴奋,巴不得拉住人多说几句。那一次,因为有四五个当地孩子骑自行车尾随我们到的海蛇公园,为了慰劳他们,就买了好几只破酥粑粑,那可能是老张那一天做的最大一笔生意。破酥粑粑用发酵的面粉制作,中间包上葱花鸡蛋,压扁,放在双层炭火中间烤制。破酥粑粑的要点就是又破又酥,“破”指的是烤制之后表皮破裂,“酥”指的是口感又酥又脆。老张显然不是里中高手,我第一次吃他做的破酥粑粑,虽然感觉味道特别,但和面时显然用碱过多,以致留下太重的碱味儿。
我吃到最好味道的破酥粑粑就是喜州四方街这位戴潜水眼镜的大神做的。那种做工,那种口味,那种酥脆和糯软的结合,那种香气和甜味的共鸣,实在是神仙美味。我后来在很多地方吃过破酥粑粑,以眼镜大神的破酥粑粑为标准来要求的话,都是没法吃的。我后来看中央电视台的“舌尖上的中国”,介绍大理的美食时,就讲到破酥粑粑,讲的就是这位眼镜大神。这哥们原来是大城市里的白领,因为对家乡的留恋,对家乡美食的热爱,就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家开发破酥粑粑,不想一炮打红,生意应接不暇。我上次来的时候,眼镜大神的摊子是里里外外围了好几层,我是等半天才等到一个破酥粑粑的。这一次没有那么热火,很快就买到了。还好那位一次买二十只的顾客排在我后面,要不我还真得等上半天。
在古城各个巷道,各个角落走了半天,又回到四方街,又闻到破酥粑粑的味道。于是又买了两只,吃不完,就留做晚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