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涉到学的一条心态链
喻建国
心态有成熟心态、次成熟心态、不成熟心态和精神症性心态,成熟心态、次成熟心态、不成熟心态会在行为操持中形成一条条清晰的链。成熟心态的好学,次成熟心态的怨学和不成熟心态的拒学就是其中一条清晰的心态链:
好学——怨学——拒学
这一条心态链是由学将其串合起来的,可以称为是牵涉到学的一条心态链。
好学
好学是成熟心态。当个体对现存时空或非现存时空的内涵热情关注与探究、乐于知晓与掌握时,该个体所操持的心理行为就是好学,该个体的心理状态就处于好学的心态。好学就是乐于发现、发明,乐于模仿、操持,乐于创新、开拓。好学基于兴趣,兴趣对于个体能够产生针对对象的活力,兴趣发生作用时,个体的潜能将得到高强度的释放,个体的生理状况也会处于一种最佳状态,学习过程使学习者不断进入新的领域,学习者的神经系统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敏感和激动使学习者的整个系统都进入了反应灵敏的状态,学习者感到特别舒畅,幸福感十分强烈。
现存时空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每一个实体,每一个场,每一个现象,每一种运动,都包含着极为巧妙的结构、关联与运作,只要对其中的一点投入关注,就会使人美不胜收,兴味盎然,看也看不够,玩也玩不够,实在太有趣了。所谓复杂和深奥,对兴趣投入者来说,就是有趣有趣太有趣。浓厚的兴趣使个体对所关注的点更加关注,更仔细地看,更认真地听,更投入地触摸。兴趣发生作用时,个体的潜能无穷地激发、释放、运作,个体的感官和机体所能发挥的能量最多时可达平时的几十倍,这时个体的感觉、思考、逻辑、判断、语言组织、操作技艺、躯体动作都会达到最佳状态,灵敏无比,速度惊人,个体的生理状况也会处于一种最佳状态,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都一起协同灵敏地运作。学习过程使学习者不断进入新的领域,新的领域的刺激又会对学习者的神经系统发生新的激发,新的敏感和激动使学习者的整个系统又进入了新的反应高度灵敏的状态,学习者感到新的持续的舒畅,幸福感非常强烈。
好学的行为在现今社会是合法的高尚的有利于人类持续发展和进步的行为,好学是现今社会普遍推崇的行为,好学者往往会受到社会的赞许,受到个体生活所在群体的鼓励和褒奖,好学者也会在这些赞许、鼓励和褒奖中感受快乐和幸福。好学带给个体的幸福感不仅有第一波,还有第二波,甚至第N波。
为什么有一些人不能具备这种好学的心态,原因很简单,这些人缺乏对对象的热情,缺乏对对象的兴趣,或者是对学习怀有急功好利的初衷,想从好学的操持中出现投入少收获多的愿想,想一举功成。实际上怀有好学心态的个体,经常是不含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它仅仅是一种强烈的兴趣和爱好,是对存在于个体周围的现象、过程、实物和场的酷爱,是对感知、发现、发明、新技的迫切追求。
好学要从细细地观察、渐渐地投入、默默地模仿开始,细细地观察自己身边的存在,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趋远,由微识宏,由宏钻微,由静明动,由动剖静,一定要投入,要下海,要进去,无须狂热,但须持恒,跟着看跟着听跟着闻跟着品跟着做,改变一下看的角度,更动一下听的方向,移换一下闻的深浅,修订一下品的标准,创新一下做的流程,兴趣自然光降,动力自然诞生,快乐自然潮涌,好学自然成为自己拥有的心态。
怨学
《说文》有曰:“怨,恚也。”《论语》有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清·黄宗羲《原君》有曰:“人怨恶其君。”《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有曰:“此百世之怨。”《史记·商君列书》有曰:“是积怨畜祸也。”《墨子·尚贤》有曰;“举公义,辟私怨。”怨,怨恨,怀愁,悬仇。对心有怨的对象,自然厌之拒之。
怨学就是对学习存有厌之和轻度拒之等心理状态。心态处于怨学中,定必对学习对象十分讨厌,时不时地将学习对象拒之于门外。
当个体对现存时空或非现存时空中属于学习对象的内涵心存厌恶,不愿予以关注,更不会热情投入探究,甚至连知晓也常常不予理睬,更不会起雄念加以掌握,此时该个体所操持的心理行为就是怨学,该个体的心理状态也就处于怨学的心态。对于进步和发展持冷眼旁观,兴趣淡薄,当然对进步和发展也绝没有高度敏感。
在现今社会上,处于怨学心态的个体,一般都会受到冷遇。因为怨学者一定没有进步和发展的强烈要求,而社会现在是一日千里般进步和发展,马不停蹄,疾走飞奔,步缓者,无进者,谁也顾不上,就被撇开被甩落了。个体一旦怨学,
对于现存时空中极其丰富的内涵,每一个实体,每一个场,每一个现象,每一种运动,都会淡然相对,即使偶尔有点关注,也不会产生美不胜收,更不会产生兴味盎然。
处于怨学心态的个体眼见好学者对各种存在充满着兴趣,对各种存在能够
仔细地看,认真地听,性味盎然地触摸,不胜羡慕,但是自己却做不到,更对自己心生怨尤。处于怨学心态的个体看到好学者的感觉、思考、逻辑、判断、语言组织、操作技艺、躯体动作经常处于最佳状态,灵敏无比,速度惊人,生理状况处于一种最佳状态,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都一起协同灵敏地运作,再看看自己由于怨学,总也不能达到自己所看到的好学者所处的状态,更是怨恨满窜。
怨学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对学习的急功近利,学习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学要有一个过程,有时甚至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丝毫来不得半点急躁。选准学习对象后,要不急不躁地细细地观察、渐渐地投入、默默地模仿,观察时要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趋远,由微识宏,由宏钻微,由静明动,由动剖静。无须狂热,但须持恒。对学习对象的兴趣会在这时悄悄地自然光降,对学习的动力也会自然诞生,对学习的怨尤也会逐渐转变为从学习中获得快感。
怨学是可以改变的,只要自己按照上述方法不急不躁地投入实践,怨学的心态就会改变成好学的心态。
拒学
拒,抵挡,抵抗,拒绝。拒,从手,从巨,巨亦声,“巨”义为“包罗万象”、“ 任何事物”,“手” 和“巨”联合起来表示“用手抵住任何事物”、“ 不拿任何物品”。 《论语》有曰:“其不可者拒之。”《荀子·君道》有曰:“内以固城,外以拒难。”《孟子·尽心下》有曰:“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拒学,拒绝学习,抗学,抗拒学习。拒学也是一种心态,它属于不成熟心态。
当个体对现存时空或非现存时空的内涵心存厌恶与嫌烦,回避关注与探究,拒绝知晓与掌握时,该个体所操持的心理行为就是拒学,该个体的心理状态就处于拒学的心态。处于拒学的个体必定与发现、发明绝缘,也一定和善仿、勤操无关,当然也必然与创新、开拓殊途。
处于拒学的个体缺乏兴趣,毫无热情,厌烦存在,满怀消极。
处于拒学中的个体对外界存在没有丝毫兴趣,当然也不可能具有因为兴趣的激发而使人能够获得的活力与潜能的激发。人的兴趣概括起来有三大类: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个人兴趣和社会兴趣。处于拒学的个体几乎对所有的兴趣都推置于心门之外,也正因为这样,处于拒学的个体生活是非常暗淡的,伴随着的四周全然是死气沉沉。
处于拒学中的个体毫无热情。个体在存在中表现出来的热烈,积极,主动,友好的情感或态度,可以表述为热情。在我国古代本无“热情”的词语,在现代社会中,热情是交流获得成功的必备因素。与热情相对的是冷漠,毫无热情的人必是一个冷漠的人。冷漠肯定促发拒学,而拒学者在拒学的过程中,一定会连带出冷漠。
存在原本是万分丰富和绚丽多彩的,人在存在中,存在中包含着人,人本应该对存在充满兴趣,对存在满怀感恩,可是一旦个体陷入了拒学,厌烦存在立刻与其相伴,不但对存在兴趣全无,而且对存在也毫无感恩之心。厌烦是厌倦,厌恶,腻烦、讨厌的混合物。宋·黄庭坚《放言》诗有曰:“从事常厌烦,归心自如卷。”它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反感心理,充满着逆反的冲动。人在厌烦中,一切不如意,左右不是,上下不畅,甚至看不顺眼,听不顺耳,闻不觉味,触而乏觉,寻感不着。
个体一旦陷入了拒学,内心肯定满怀消极。消极是积极的对立物,它的常态是反面的,不利的,阻碍进步和发展的。人生活在世上,本该是积极的,唯积极才能获得生活的向上,趋于美好,而消极就只能为个体带来生活的向下,趋于暗淡。拒学排斥进步和发展,紧拥着消极,不努力,不勤奋,不思进取,甘于堕落。一天到晚,浑浑噩噩,愁眉苦脸,举步维艰。拒学不仅是拒绝学习,而是拒绝了生活,极其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