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开始,P2P便开始了迅猛的发展,但由于行业过快发展以及监管延迟缺失,被寄予厚望的P2P市场,一度出现了卷款跑路、非法集资等各种层出不穷问题。随后监管逐渐加码,各规范文件相继落地,P2P走上了规范、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被誉为“史上最严监管年”的2017年中,银行存管、信息披露等合规业务先后成为了P2P平台的“标配”,行业门槛大幅提高,市场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进入2018年后,P2P可以说完成了巨大的转变,成为了普通投资的最佳选择。在此关键时期,信息安全再次提上了监管日程,成为了P2P平台又一全新“门槛”。
根据相关技术平台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12月底,互金网站漏洞发现1320个,其中高危漏洞占比高达70.15%,针对互金网站的网络攻击次数达185.3万次。如此看来,互金行业的信息系统安全建设仍有待加强。而目前在监管逐步细化的影响下,P2P平台的备案条件日趋严格,信息安全就成为了其中一项重要指标,也就是说,只有完成信息安全三级等保备案的平台,才有可能继续平稳长期的发展下去。

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国正常运营的1700余家P2P平台中获得三级认证的平台仅有143家,所占比例较小,整个行业仍任重道远。所谓的信息安全三级等保,又叫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对信息和信息载体按照重要性等级分级别进行保护的一种工作。平台能够拥有此认证,说明该平台能够对平台上的相关信息进行针对性、细致性更强的保护。
实际上,早在2016年8月24日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中,就有专门篇幅强调了P2P机构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及使用电子认证的重要性,其第十八条规定提到P2P这样的机构应当具有完善的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以及灾难恢复等网络安全设施和管理制度,保护出借人与借款人的信息安全。以此不难看出对于P2P而言,信息安全方面真的很重要。

所以,投资人在选择平台时,不能只关注项目收益是否丰厚,还要注重平台安全性方面的考量。在经历了2017这一“最严监管年”后,各项监管政策、规范相继落实,在“1+3”监管框架形成之后,走入2018年的P2PP有望更加安全和规范,行业也将继续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