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些思考
贺永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无疑是一项带有根本性质的战略。中国传统上一直是农业大国和农业社会,农业农村农民历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耕文明更是中华文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既关系到乡村生产生活质量的改善,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也关系传统文化和中华文脉的延续,以及乡村特色自然风貌的保持,有助于留住我们的文化记忆和自然记忆,能让我们的民族和我们每个人拥有一份乡愁。
因此这项战略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各个方面热烈的响应,也有很多人希望能有机会参与乡村振兴之中。关于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和意见也非常多,但相当一部分的建议和意见似乎有待商榷,主要是过于强调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农村经济来振兴乡村。这种振兴乡村的思路其实还是推进城镇化的思路,用在乡村振兴上可能是相当有害的,急需我们进一步的厘清。下面笔者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以供有识之士加以参考。
一、中国乡村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代以来,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很多国家几乎都经历了经营传统农业的乡村地区日渐衰落甚至陷入危机的过程。乡村地区如何摆脱发展窘境,实现现代性跟进,保持生机与活力,也就成了这些国家必须直面并着力解决的问题。从历史上看,由于国情各异,许多国家都在探索乡村的现代性调适之路,也即所谓乡村振兴的问题。
中国乡村面临的问题既有普遍性也有自身特点,具体来说就是农村空心化和贫穷落后。这个空心化包括了人口的空心化、文化的空心化、经济的空心化、治理的空心化和景观的空心化。这种空心化过程与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是完全同步的,其速度之快前所未有,造成的冲击同样前所未有。城市的快速发展将农村优质资源迅速地吸纳到城市之中,从而使得中国乡村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人口的空心化主要表现在大量的年轻人离开农村,造成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一些层次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流失,城乡差别的持续扩大使得人口完全是单向流动,改革开放之前是通过上大学、参军、招工等渠道向城市流动,流动的规模相对较小,改革开放后则主要是通过进城务工向城市流动,流动的规模明显加大。农村人口的快速流失成为农村迅速衰败的根源,这也是千百年来未出现过的大问题。
人口空心化的后果,首先就是经济的空心化,农村的经济搞不上去了,连农田都没有人种了,也就更没有了产业,再就是文化的空心化,承载传统文化的传统生活方式随着人口的流失而失去了,作为中华文化根基的乡村文化也就逐步失去了。随着人口的流失,农村基层组织事实上也就失去了基础,大量流动中的农村人口既无法纳入城市人口进行管理,又无法受到所在乡村的有效管理,成了真正意义上没有根的“流民”。
乡村自然景观是乡村“山水”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上天留给我们的珍贵的自然记忆,这种记忆的重要性一点不亚于文化记忆的重要性,其实这也是我们每个人乡愁的重要内容。我们常常说欧洲的乡村很美,而且各有特色,这种美首先应该是自然之美,这一点在谈论乡村振兴战略时应该得到充分重视。乡村优美自然景观的消失一方面与城市化和工业化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人口流失、投入不足和重视不够有关。
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当然不是中国独有,包括欧洲的英国、德国,亚洲的日本和韩国等,都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对乡村的冲击特别巨大。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绝大部分都生活在乡村之中,城市只是广大乡村的点缀而已。但随着工业化的兴起,城市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其经济集聚功能得到空前发展,城市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的人和资源流向城市,但也因此造成乡村相对或绝对地衰落了,乡村成为被人们遗忘的地方。
所以我们说,中国乡村今天遇到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临的问题,世界上很多其他的国家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社会发展中是不可逆转的,乡村在一个国家中的经济地位一定是呈下降趋势,我们不必为此过分担心和忧虑,需要的只是尽早认识到乡村区别于城市存在的重要意义,我们才会有足够的信心来解决乡村振兴的问题。
二、乡村振兴的目标和定位
近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与城市之间形成了显著的二元对立,巨大的城乡差距使得农村农业农民成为一个特定的符号,这个符号代表了落后、愚昧和低下。我们现在有意识地使用“乡村”这个词来代替“农村”,但这并不会改变那一片土地上的实际状况,也很难在短期内改变人们对乡村或是农村的感观。
如此“落后”的乡村对一个国家到底有什么用?我们为什么需要乡村或是农村,我们可不可以实现全部的城镇化,干脆让“落后”的乡村或是农村消失掉?等等。这是一个关系到我们为什么要振兴乡村的核心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对乡村有正确的理解,我们就很难找到正确的振兴方法。
我们来引用一段话,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化对农村的认识:“今天,英国的农村被赋予了太多的期望和价值。它不仅保留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使人们在历史的河流中徘徊,在过去的民族和国家的回味中,承载着民族教育和历史教育的功能,而且在精神上使人们有了归属感,为人民创造了活力。对每一个公民来说,农村是找到自己根的直接土壤,对国家来说,农村是民族特色的重要载体。”
所以说,乡村或农村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步伐无可阻挡地加快,地球上的很多地方变得越来越一个样,这一点表现得最明显的即是城市。全世界的城市越来越趋同,个性越来越少,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趋同,而能很好地保存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族群特有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自然景观的地方只有乡村了。所以说乡村是文明脉络、传统文化、山水风貌的保护所,是一个民族及其个体文化记忆、自然记忆和个人记忆的安放之处,是绝对不可以让其消失的地方。
对我们中国人更是这样,如果没有了乡村或是农村,我们数千年来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将无处传承,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将失去根基,我们每个人在远离故土之后将找不到自己的乡愁,我们的心灵将找不到自己的归宿,这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乡村绝不仅仅是一个生产的场所,而更多是一个精神的家园,这是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必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忽视了乡村的文化功能、历史功能和自然特色,而仅仅立足于发展乡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这与推动乡村城镇化又有什么差别呢?所以乡村振兴绝不能仅仅振兴其经济、振兴其产业,而要立足于保留其传统文化、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和山水风貌,否则就会走入歧途,会造成对乡村的进一步伤害。
归纳起来说,乡村与城市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两个组成部分,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既有城市又有乡村,所谓的城市国家只是迫不得已的选择罢了,但这样的国家是不健全的。在一个国家中,城市的首要功能应当是经济,因为现代城市本身就是工业化的产物,集聚了经济发展的各类要素,城市中人是为经济而存在,不是为生活而存在。与城市相对,乡村的首要功能应当是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乡村或是农村应当是传承文化、传统生产和美好生活的场所,而不是工业化生产或是规模经济的场所。
对这乡村功能的清醒认识,关系到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路径选择。否则我们就会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将乡村变为下一个城市。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
既然乡村或是农村的功能定位更多是文化意义、自然意义和社会意义上的,那么我们在实施乡村战略时就不应总是从经济视角来考虑,而应更多从非经济视角来考虑。也就是说乡村振兴不能仅仅算经济账,而要多算文化帐和社会账,要将乡村与城市的不同功能完全地区别开来。然而现在很多的专家学者在谈到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总是离不开发展乡村产业、提高农业产出、增加农民就业之类,这显然还是用城市化的思维来谈乡村振兴,此类观点有着很大的片面性。笔者设想可以按以下步骤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首先是尽可能增加政府对乡村的投入。核心观念就是在经济上以城市反哺乡村,坚定地走“以城哺乡、以工哺农”的路子,再不能允许让农村支援城市情况发生,也不是什么大力发展乡村经济,这是由城市和乡村两者不同的功能决定的。政府投入的首要目的是尽可能地缩小城乡差别,也是充分体现振兴乡村的非经济特点。这些投入应主要用于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和自然生态。近一段时期以来,中国乡村的基础设施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改善,但这些改善远远不够,与城市相比标准太低,显得非常简陋,这反映了我们对待城市和乡村的双重标准。当然我们也有地方做得非常好,特别是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示范村,他们的基础设施和乡村建设达到了较高的标准。
其次是加强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国的每个乡村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加大对乡村文化的保护,重点是通过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来延续乡村文化的血脉,特别是一些地方做得很好的活态传承,让这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乡民的生产生活继续保持紧密联系。尽管政府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只重视个别项目的保护,没有从某个乡村整体上进行更系统的保护,而且对宗亲文化等一些非常重要的乡村文化形态重视不够、提倡不够,甚至还加以限制。其实宗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家谱和祠堂则是宗亲文化的重要体现方式。
三是大力鼓励各类社会群体回到乡村。人永远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前面我们说过农村最大的问题是人口空心化。那么如何吸引人们回到乡村呢?政府通过增加投入以缩小城乡差距,通过文化保护以保存其文脉,通过保护自然生态以留住乡愁,当然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但光有这一点还不够,这些办法只能让那些原先为了生活而进城务工的人员回到农村,但还不足以吸引更多更高层次的人回到农村,特别是那些已经成为“城市人”的人。我们中国的城市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割舍不断的联系,但是按照我们目前的政策这些人离开之后是很难再回到农村的,他们既不可能拥有土地,也不可能拥有户籍。因为我们只有“农村人”变成“城市人”的政策,却没有“城市人”怎么变成“农村人”的政策,这种政策其实是一个人口“单向流动”的政策。从乡村走出去的人尚且回不去,其他的城市人则更是没有回归乡村的可能!
鼓励这些城市人回归乡村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在近代以前,中国乡村并没有出现所谓空心化的问题,然而事实上至少在一千余年的时间里中国乡村精英同样是通过科举的方式不断进入城市的。那为什么在一千余年中乡村精英不断地从农村走进城市,却没有出现所谓的乡村空心问题呢?一个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这些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无论做到多大的官位,取得多大的成就,最终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要“告老还乡”的。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化现象!笔者暂不去讨论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制度安排是什么,这种制度安排的动机又在哪里,但我们知道这种文化现象的实际结果非常好。
这种文化现象和制度安排的结果就是千余年来中国农村的精英并没有流失,文化和人口都不但没有出现空心化,反而更好地推动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因为这些人告老还乡之后,把一些先进的东西带回到乡村了,这些人也成了乡绅,成了乡村发展的带头人。他们回到农村后办教育、建祠堂、改民风、整环境,现在尚存在中国乡村的一些优秀的古代建筑、园林、道路、桥梁乃至留下优秀的民风等,几乎全是这些回到乡村的精英们的遗产,这些遗产大大提高了中国乡村的品位。如果仅仅依靠那些一直留在乡村中的人,由于他们自身的局限是做不到这些的。
在西方国家也有非常类似的现象,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英国部分中产阶级开始反思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并有意识地向郊区迁移。这些以富有的商人、店主和专业人士为代表的维多利亚中产阶级,既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经济能力,又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当他们来到郊区并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现在郊区的建设发展上,最终创造出了令人向往的郊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反观中国的城市郊区,几乎全部是脏乱差的代名词,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中国城市郊区的居民更多是城市的边缘人群,而不是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独特价值观的高素质群体。
这也是笔者所提倡的,鼓励城市人至少是那些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们回归乡村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很可惜的是,我们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至今还看不到这样的意见,他们只是希望进城务工人员的回归,或只是希望企业家到农村去投资,如果仅仅依靠这些人振兴乡村是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的。中国目前的乡村振兴需要各个阶层人群的回归,科学家、教育家、文艺家、美食家、建筑家、医学家……等等,而绝不仅仅是返乡者和企业家!只有这样,中国的乡村才会成为我们每个人向往的地方,才能为我们提供与城市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感受!
四是建立适应新型乡村特点的治理结构。乡村不同于城市,乡村比较分散,风土人情各不相同,照搬城市化的治理模式显然是不行的。乡村振兴一定要让老百姓更多地参与,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一方面在加强党和政府对乡村振兴领导的前提下,要充分保证村民自治的权利,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村民们的意见,另一方面可以允许村民根据习俗、宗族等成立一些自治性组织,让这些组织成为现有治理体系的有益补充。另外,如果更多的社会精英回归乡村了,这些人的参与对乡村治理的改善作用将是积极的,这非常类似于古代的乡绅治理模式。
在上述路径中,政府的非回报性投入和各阶层人群回归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政府加大投入体现了将乡村与城市加以区别,弱化乡村的经济功能和生产功能,而突出其文化功能、自然功能和生活功能。促进人员回归乡村则是根本所在,但不能仅盯着现在的农村人群,而应将其扩大到更大的范围,这也是让更多人参与乡村振兴的一个举措。
在此,笔者觉得要特别警惕一些片面的乡村振兴路径,这些路径还有着很大的市场。一是通过产业化方式来振兴乡村,谈乡村振兴必谈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和企业,必谈土地流转实现农业产业化,必谈如何在农村大量创造就业机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这些观点都是将乡村作为产业发展的场所,过分强调了乡村的经济功能,却忽视了乡村的文化功能和生活功能。二是通过城镇化方式来振兴乡村,乡村振兴需要一个完整的规划方案,但如果对乡村进行城镇化的规划设计,用建设城镇的思维来建设乡村,这样的乡村只会是城镇的翻版,而不是充满独特风情的乡村。三是离开原居民来振兴乡村,乡村振兴不能脱离乡村的原居民,包括那些从乡村走出去的乡村精英,他们才是乡村文化传统的主要载体,他们熟悉乡村的风土人情,熟悉乡村的文化传统,熟悉那里的山山水水,如果让一大批外来者,特别是投资者来振兴那里的乡村,这样的乡村可能会变了样。四是脱离原有自然风貌来振兴乡村,前面说过,乡村的意义还在于它特有的自然景观,乡村风光是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振兴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保护其自然的山水、植被和传统的种植内容,所以适度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是可以的,但过度的规模化和种植结构的明显改变,也会使乡村失去其独特性。
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最后笔者再简单谈一下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问题,这个问题包含两方面,一是实施乡村振兴如何持续,二是振兴后的乡村如何持续,这似乎又涉及到了乡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因为经济始终是一切的基础。乡村与城市相比,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能力相对薄弱,所以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即使现在通过政府推动振兴了乡村,也有可能持续不下去,很多人也可能因此失去振兴乡村的信心。那么乡村振兴是否可以持续下去呢,笔者的观点是可以的。
一是要依靠政府反哺性投入。前面我们说过,不能将乡村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支柱,尽管乡村会有相当的产出,但不能指望乡村像城市一样有巨大的经济能力,乡村的功能应当主要是文化功能、自然功能和生活功能,而不是生产功能和经济功能,乡村与城市之间要有分工。为此,政府必需要让城市的经济产出来补贴乡村的发展,而不是希望乡村能在经济上自我平衡。有了这个观念的转变,乡村振兴就会有了持续的经济保障。
二是依靠乡村自身的产出。随着生产方式的改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农村现有的经济产出会有进一步的增加,加上乡村风光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乡村旅游的大力兴起,这些来自乡村自身的经济产出是可以满足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如果能达到城市居民的80%左右,就像现在的韩国和日本一样,这样的乡村一定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乡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相信乡村绝对不会成为国家的一个大的负担。
三是乡村居民的贡献。这不是天方夜谭,随着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居所,会有越来越多有经济实力的各阶层社会精英居住在乡村,这些居民的到来将不仅为乡村带来活力,而且将为乡村带来足够的资源,他们会愿意或者政府通过政策让他们向乡村公共服务加大投入,这就像中国古代的官员、商人在回到自己的故乡后,把在外面挣来的钱用于改善乡村面貌上一样,其实在西方国家也有非常一致的情况。当然前提是要通过政府的推动,允许人们回到乡村,并参与到乡村的持续发展中。
以上我们只是简单地分析了一下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能显得很粗浅,但至少给出了保证乡村持续发展的几个渠道。事实上当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生活场所时,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自然就会解决了。很多国家的发展事实表明,乡村对于人们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即使是现在的中国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居住在乡村了。
简单概括一下本文的观点,工业化与城市化是造成乡村衰落的主要原因,但乡村对于一个国家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在文明发展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们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理想生活的场所,是个人的精神家园,是我们见山望水的乡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定要充分理解乡村的这些区别是于城市的功能定位,而不能将乡村当成城镇的延伸,不能用经济思维来来振兴乡村。在振兴乡村过程中,鼓励更多人回归乡村是一个重要的选择,这能够为乡村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机会。我们相信,终有一天在日益高度城市化的中国,一定会有若干个村庄点缀于美丽的乡野,它们与喧嚣繁华的现代都市和谐共处,宁静清丽却又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