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许知远遇上马东,就像许知远遇上俞飞鸿一样可笑,不同时空的两个人,被强行拖拽在一起,非要擦出些许火花,直面人性深处的挣扎与怯懦。
许知远的《十三邀》与马东的《奇葩说》,最近有些火,不幸的是,许知远是因为邀请马东而被骂,因此火爆了一次。距离上一次许知远被大众熟知火爆网络,时间有些年头了。那一次许知远依旧是被骂,因为他高姿态批评韩寒,声称这是庸众的胜利。
此两档节目,都被称为“三观冲突类”,究竟是嘉宾的观点引发了吃瓜群众的吐槽,还是不同时空阶层的人坐在一起尴聊,带给人的陌生感,这件事本身更值得吐槽。还有件事需要扪心自问,吃瓜群众上一次无组织大规模的热情踊跃吐槽,是何时何地?既然如此,只是作为群体行为学的社会研究样本,许知远遇上马东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现象讨论。
十三邀和奇葩说,都是用文化、聊天的方式成就一种商业,求生存求发展。奇葩说可以称之为综艺,十三邀还是谈话类。综艺的设计感更浓厚,谈话类节目突破感更隽永。节目形式虽千变万化,本质上都需要商业成功求生存,思想有趣求关注,文化余味有追求。当文化气质更浓的许知远碰撞上商业更成功显眼的马东,究竟是商业霸凌了文化,还是文化藐视了商业?也是槽点所在。
许知远作为文化专栏的作者,他的观点、立场和腔调更为人所熟知,而马东作为奇葩说的当家主持,他现场的趣味和温暖诙谐的亲近感更为人喜闻热见。然而背后,许知远的现场风格是陌生的,马东的经历和灵魂挣扎是陌生的。马东就像熟悉的陌生人,你天天见、聊天,他究竟想什么,你是不知的。许知远就像陌生的朋友来信,你天天见不到,但你知道他的追求和想法,他不会做出令你太诧异的举动。
马东以大学辩手为主要嘉宾人群,寻找奇葩的人生阅历和人生观点的人加入其中,获得极高的收视率,成为文化上难得的商业案例。而在许知远看来,这种商业上的成功,只能说明在当下,抓住了观众的趣味感和文化谄媚的娱乐感,对真正的社会关键问题,他们是没有担当和表达欲望的,是某种意义上的犬儒主义者。而许知远作为时代的观察者,批评社会时时弥漫着庸众的胜利,其精英的话语体系,并没有真正走进社会大众的心中,其无力感和悲剧感更为强烈。当悲剧遇见娱乐,当文化遇见商业,就像有名的话剧《洋麻将》一样,话剧中的两位老人,一生仇视,两者互相看不顺眼,临至终老,满身疾病伤痛,却不得不坐在一起,打发时间、对抗孤独和无聊。看似谈笑风生,却冷不丁的流露出内心的仇视和恶意,揭示出生活的真相,原来如此不堪。
事实上,马东并不是完全的娱乐,也曾经理想少年,第一份在湖南的工作,《有话好说》,也曾经邀约过陈丹青、李银河,当他想承担过多的责任之时,也遭遇碰壁之痛。或许,揭开娱乐的面纱,依稀能够看到悲凉的底色,而底色悲凉正是马东给自己的注脚。
行文至此,想起胡适致毕业生的话,少年人初次和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追求,发生悲观和失望。其药方便是给自己一点信心,在职业之外,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保持对社会的关注和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