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国边疆地区建成一带一路综合效应先行区的研究


 摘 要:我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让我国边疆地区区位优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末梢成为前沿和对接中心。以前对我国边疆地区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定位爱用军事术语表达,根据国内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应改用国际易懂的语言,从双方合作的角度对其战略定位进行了重新设计,即是我国一带一路”中国发展快车综合效应先行区,具体将发挥八大方面的功能,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这将更加有利于我国边疆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边境经贸合作的三个质变阶段
   1.边境经贸合作从0.0版到1.0版(闭关到开关阶段)。关于边境屏蔽效应和中介效应,已经有多篇文章说明,本文不再赘述。我国对外开放后,很多边境线经历了一段从闭关到开关的阶段。在闭关时期(图2),边境地区就是一个死角,国际经济合作的区位优势丧失。随着双边边境的开关,中介效应和区位优势逐渐显现出来。这是第一个质变。
 
  2. 边境经贸合作从2.0版到3.0版(通道经济到对接中心阶段)。边境经贸合作从1.0版升级到2.0版,实际上是中介效应随着边境基础设施的改善,通道经济越来与明显,边境贸易的过货量越来越大,但对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贡献不大。这个阶段的边境区位优势没有“质”的变化,基本上还是处于祖国末梢的地位。因此,不作为专门的一个阶段来说明。边境经贸合作从2.0版升级到3.0版,       是边疆地区遇上了新机遇,主要有两大机遇:一是我国与周边国家建立了自由贸易区,二是我国与周边国家建立了跨境经济合作区。这种情况下,边境地区的区位优势发生了第二次“质”的变化,由祖国末梢变成了前沿和对接中心(图3)。这也是我国边境地区目前面临的状况。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在特别要加上“一带一路”的机遇,让边疆地区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这个阶段的“聚集效应” 首先是从边境地区的商业聚集发展成为生产聚集。即通过在边境地区建立工业园等形式,让边境地区从一个交通走廊向经济走廊转变,由商贸带动工业的发展。跨境经济合作区比在单边建立的边境合作区工业园能产生更大的“聚集效应”,因为是两国共同建立跨境合作区,可以更好地发挥两国的优势,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该区,并可能形成某个行业的产业集群。

 

  3. 边境经贸合作从3.0版到4.0版(从对接中心到融合体阶段)。这是边境地区区位优势的第三次“质”变,目前还远远未达到这个阶段。随着跨境经济合作的加强,周边自由贸易区的深入,经济一体化逐渐成型,边境线已经开放,由实线变成了虚线,这好比现在欧盟国家之间的陆路边境那样。这里要指出的是,到达4.0版融合体阶段后,范围已经大大超过了跨境经济合作区的面积,形成了两国一城的局面。这是“一带一路”行动要达到的目标,即命运共同体从经济共同体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