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头跟候选人的爱恨情仇


 前两天群里讨论到贸易战,有乐观也有悲观的,其中一位师姐举了身边的一个例子:一个工厂被富士康买了,要从常州搬到昆山,员工将要被买断领经济补偿,但是这些快四五十岁的人到哪里能找到工作,愁的很。

 

因为常年与招聘打交道,多少知道些原委,所以我安慰道,一来,这个现象不是普遍现象,不成规模;二来,员工里面占多数的是蓝领,现在江浙沪最缺的就是蓝领,只要求职期望不是太离谱,再就业不是难事,去年无锡某厂关停,就传出其他厂去抢人的现象;最后来说说里面的白领,再就业矛盾最突出的就是这部分人群,其实他们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他们认为的好工作,说白了,他们再就业的过程就是其求职期望回归理性,供求双方相互博弈的过程。

 

好工作是什么?

有人概括说是钱多活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但这种工作即便在梦中也很难遇到吧。

我这么一说,会浇灭了很多人心中的火苗,讲真,我还真遇到过这样的候选人,上来就很直白,帮推荐份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这种人我一般二话不说就拉黑了,且不说有没有这样的岗位,就算有,哪家公司会花重金委托猎头来操作这样的岗位?兄弟,你该醒醒了。

什么样工作才算是好工作?

不同的人求职诉求不同,答案也就不同,归根结底是和每个人的自身需求息息相关。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可以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其实,人对工作的需求也可以对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由低到高分为功能性元素、社会认同与自我实现三个层面。

一、功能性元素:没有面包,谈何理想?

马云曾说,员工的离职原因很多,只有两点最真实: 一是钱没给到位,二是心委屈了。

这里面的钱没给到位,表面说的是工作的薪酬福利,实际反映的是职场人对于工作最基本的需求:生理和安全需求。

这通常意味着一个满足生活所需的物质报酬和安全的工作环境。 

没有这两样基本保证,公司谈再多理想、画再多大饼也很难有用。

二、社会认同:认同感是进步的动力 

前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曾说:人人都喜欢被称赞,人类本质里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人肯定。

在公司内部,如果老板尊重我们的人格、能力和工作成果,让我们感到付出的劳动价值得到了肯定,我们会因此有了继续努力的动力。 

而在公司外部,我们不经意能感受到,当我说起在某家公司工作时别人会给我打一个怎样的标签? 

想起 Uber(优步) Airbnb 的员工,人们会认为他们充满创意和想象力;

想到迪士尼的员工,人们会认为他们热情贴心、给他人带来欢乐;

想到麦肯锡的员工,人们会认为他们智商高且处事专业、逻辑性强。 

这些标签,就是来自社会的认可。 

三、自我实现:好工作,要为了更有意义的生活。 

在研究管理学的初期,美国管理学家弗里德里克·泰勒曾写过:工人们最想得到的是高工资,这有助于他们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 

然而,很多年后的今天,大多数职场人,尤其是那些观念开放、想法自由的新生代职场人,他们已经不再将眼光局限在物质上的满足了。

面试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强调一点——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人们希望能最大化发挥潜能,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到最好,实现理想和抱负。 

虽然很多工作给人的基本利益满足了一定的生理需求,却不一定能为他们带来归属感与成就感。 

一份好工作应该情感性收益与功能性收益相对等。 

举个例子,很多人向往能得到谷歌的工作,不仅仅因为这家公司给员工创造了创新有趣的工作内容、欢乐随性的工作环境、开放的企业文化等;更是在自我实现层面,把做很酷的事,改变世界这一句口号深入人心,员工能感觉到自己在做很酷的事,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