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美国人如何应对技术封锁——不偷技术只“偷人”


 摘要:面对技术封锁,美国的经验是不偷技术只“偷人”。美国学者马尔温德.琼斯就曾指出:“美国的每一个基础工业———纺织、采矿、钢铁工业,都是靠英国工匠、工人、经理带来的技术。”但问题在于英国人为何让它偷?原因无他——软实力。

 

作者:政经天一楼主韩和元


萨缪尔森的建议与贸易战

于晚年,萨缪尔森曾写过一篇有关国际贸易和国家竞争优势的论文。论文依旧拿经典的“衬衫换飞机”来予以说明。其设想的第一种情形是,造衬衫为中国的比较优势,当中国造衬衫的生产率大幅度提升(萨缪尔森在该论文里做的假定是生产率比原来提高了4倍)之后,中国继续以衬衫换美国的飞机,那么如此以来会损害美国的利益吗?论文的回答是:当然不会。因为中国造衬衫的生产率提高,美国造飞机的生产率没变,因此中国衬衫的相对价格就变得更加便宜。就是说,美国的贸易条件因为中国衬衫生产率的提升而改善了。

 

至于中国的贸易条件又如何了?论文的分析是取决于需求。“在穆勒需求下”——即穆勒假定的两国都把收入平均花费在飞机和衬衫这两种商品上——衬衫的技术进步也提高了中国这一方的福利。加到一起,论文的推导有力地证实了支持全球化的经济学家们的观点。

 

但是萨缪尔森设想的第二种生产率进步,情形就迥然不同了。由于这种生产率进步不是发生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造衬衫部门,而是发生在中国原本毫无比较优势的飞机制造!在这个假设中,作为一个思想实验,萨缪尔森假设中国在飞机制造部门无端出现了惊人的技术进步,那样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如何?论文的结论惊世骇俗——倘若中国真的在飞机制造方面提高了生产率,那就可能“永久地损害了美国利益”。

 

萨缪尔森的这一观点简单的说就是,A国在某一领域做了相应创新,使得它获得了竞争优势,而一旦B国通过借鉴和学习,也获得了相应的生产率,那A国的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并进而永久地损害了A国利益。


但说实在的,这看法其实似是而非。

 

很简单,萨缪尔森把创新及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静态化、固化、恒久化处理了。譬如,在18世纪,纺织机和蒸汽机绝对是最伟大的发明创造,是划时代的,是石破天惊的,但到20世纪初它已然是落后产能了。

 

但也正是这种静态化、固化、恒久化处理,使得萨缪尔森之忧及建议不独有谬且还有害。根据其结论,那么对应的建议,只会让A国将主要精力,放到如何提高壁垒,以此来阻止他国在技术上获得的可能,而不是放在不断创新、不断自我 革 命,进而追求新的创新和新的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上。


但遗憾的是,萨缪尔森的这一建议,已然成为近期美国对华贸易战的理论基础。近期,美国对华贸易战,针对的基本上都是中国列入“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行业,其核心目标即是萨缪尔森的建议:阻击中国的后发优势产业的崛起,从而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以此来确保美国自身的利益。

 

美国的经验

美国今天已然扮演着萨缪尔森笔下那个A国的角色,但两百年前,于当时的英国人看来,美国就是今天中国所扮演的那个B国角色。

 

于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上半叶,联合王国无疑是当时全世界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也是它领先于世界诸国的主要因素。正如萨缪尔森建议的,为防止工业技术外泄,英国政府甚至对民众移居美国采取大量限制措施,比如限制航船所载移民数量,明确禁止工匠移民美洲,尤其严厉禁止纺织业主和熟练工人,后来进一步拓展到禁止钢铁业和煤业工人离岸。 从1795年起,外国船主被要求向英国提交乘客名册,提供他们的年龄、职业、国籍等相关信息。向美国移民的工匠和制造业主一经发现即予逮捕,前者往往被剥夺公民权和财产,后者则被罚款和送进监狱。 1803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旅客法》,进一步有效阻止经济困难的工匠和产业工人移居美国。为了防止技术泄密,英国人极少同意外国人参观本土的棉花加工设备,并将盗窃蒸汽纺织机器设计图纸定为严重的犯罪行为。 一句话,英国人就像防贼一样,防着美国人偷取他们的先进技术。

 

然而纵是如此,仍然无法阻挡最新的科学技术的向外传导。因为它无法阻止人们的脚步。有美国的“制造业之父”之称的塞缪尔.斯莱特就是典型。斯莱特(1768-1835),生于英国德比郡,14岁起学习纺织,掌握了纺织制造的全部知识。1789年11月,塞缪尔就带着他充满于脑海的先进工业技术,不顾联合王国对熟练工人外迁的禁令,打扮成了个农场雇工,乘上了赴美国纽约的客船。1793年,塞缪尔凭借记忆,成功的复制了阿克莱特纺纱机,并拿着这些机器,于当年年底,在帕塔吉特与人合伙开设了一家全新的纺织工厂。这也是美国工厂制度的开始。英国新式纺纱机的仿制成功,使美国的棉纺织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成为打响美国工业革命的第一枪。几年以后,塞缪尔的兄弟约翰也从英国来到美国,并带来了关于克隆普顿(1753—1827)发明的“缪尔纺纱机”的相关知识。

 

福克纳根据1860年《第八届人口调查》报告做了一份统计,统计显示,1860年时生活于美国的400万移民中,像斯莱特兄弟这样的机械师共四十万七千五百二十四人。

 

而商人移民的数量同样庞大,由福克纳提供的数据显示,在1860年时生活于美国的那400万移民中还有多达二十三万一千八百五十二人的商人。这其中就包括来自英格兰的摩根家族、爱尔兰的梅隆家族、德意志的库恩-罗比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法兰西的杜邦家族。这些移民的到来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特别是1848年的大革命,使大量欧洲移民移居美国,随之而来的是滚滚而来的资本。因为在革命爆发时期移民的,多是资产阶级。这些移民总会随身携带一定数量的资本,他们又经常收到欧洲亲友的汇款和帮助, 客观地成为美国吸收欧洲资本的桥梁。据统计,1839 年美国共引进外资1 .5 亿美元,1854年达到2 .22 亿美元,1860 年外资总数约4 亿美元。这无疑成为美国工业的最具活力的新鲜血液;

 

除此之外,还有矿工三万九千九百六十七人,工人八十七万二千三百一十七人。这些移民对美国的价值同样重要。因为正是他们的涌入,无疑为美国进行第二次产业革命提供了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除此之外,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进而导致的都市化的兴起,也为美国本身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

 

正是这些资本家和工程技术移民的到来,也将先进技术源源不断地从英国带到美国,形成了一种自然的、不花任何代价的技术引进。美国学者马尔温德.琼斯就曾指出:“美国的每一个基础工业———纺织、采矿、钢铁工业,都是靠英国工匠、工人、经理带来的技术。”这就避免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弯路,从而使美国在更新更高的科技基础上开展第二次产业革命,推动了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美国凭什么能够偷到人——软实力

那么,问题来了,摩根、梅隆及斯莱特兄弟为什么宁愿离开繁荣的祖国,而只身前往落后不堪的美国呢?

 

等级制度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从政、经商,甚至教书的,无一例外都是有着或多或少的“家世”背景的贵族阶级。正是这种制度,作为平民出身的摩根、梅隆和斯莱特兄弟们意识到,只要在英国乃至欧洲,他们的事业就注定要受到挫折。

 

而反观美国,固然没有欧洲人常常引以为荣、沾沾自喜的繁盛的封建时代,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封建主义。其特殊的国情对封建制度更是有着天然的免疫力——北美殖民地人烟稀少,严重缺乏劳动力,人们可以从这块土地迁移到那块土地,不可能通过封建关系把他们世世代代固定在土地上。也正是基于此,使得他们确信“一切人生而平等,他们被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让渡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

 

正是因此,在美国无严格的阶级划分, 这里没有一成不变的农民群众,也没有抱成一团的贵族阶级,人们是自由的。在这个国度,青年人即使是水手出身,也照样可以提升当船长。这样的社会气氛促使一部分有抱负的人积极地开拓进取, 因为他们懂得这个社会注重的不是血统而是能力。更重要的是,独立战争更是将英国扶植的那点脆弱的封建关系,彻底的给它予以了清除。正是因此,这是一个受封建势力和观念干扰最少的国度。它从一开始就建立了没有封建残余的、纯粹的资产阶级制度。所以,当列宁在谈到美国的民主制度时,也不得不承认:“就人民群众的政治自由和文化水平来说,美国都是举世无匹的。”[1]


此外,美国的落后状态也使新式工厂更易建立在英国,生产的各阶段被划分得一清二楚,各有各的行当、行规、体制,且不可越雷池一步英国不是没有想过简化生产,可在当时冲破保守的思想和体制比改进生产工序更艰难。而美国则是将这种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地方。只要能促进生产,没有什么是不可改变的,这就是美国人的观念。除此之外,可信的理由可能还包括,美国政府对私人企业利润的保护。[2]

 

正是受到上述文化、价值观念和制度的感召,摩根、梅隆和斯莱特兄弟们才会毅然决然的离开自己的祖国,前往美国——那个当时在物质上甚至还有点蛮荒的国度。

 

也就是说,美国通过软实力——与生俱来的文化和价值感召力,就将工业革命爆发所需的基础技术、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都轻松解决了。除此之外,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进而导致的都市化的兴起,也为美国本身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

 

为此,马克思在1882年就指出:“正是欧洲移民,使北美的农业生产能够大大发展,这种农业的生产竞争震撼着欧洲大小土地所有制的根基。此外,这种移民还使得美国能够以巨大的力量和规模开发其丰富的工业资源,以致于很快就会摧毁西欧的工业垄断。”[1]列宁在谈到西欧人移民的影响时也说:“美国在输入工人的国家占首位”,他们对美国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必需的”。

 

最后说句不是题外话的题外话。就萨缪尔森的建议,其可能的结果,一是可能像我们上述的英国那样,被德国和美国操了后路,结果是垒再高的技术壁垒,也无法维护自己既有的竞争优势。二是没有人能操后路,但因为时时刻刻盯的是既有技术,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创新为之停滞乃至内卷。

当然本文的重点不在此,在于强调建构软实力的重要性。当时纵然英国如此禁绝,但仍然阻挡不了英国人冒着莫大风险,毅然投奔美国,这背后的逻辑和力量,才是本文所预强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