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17年,作者把《智慧论》定稿按专题选章陆续挂网。登出第14个系列分章后,因处理个人冤案而中断。还剩两个专题系列现予登出,即完成全书定稿展示。2017版书稿并非最终“盯校”纠错书稿。我的“盯校才干”需要大脑枯竭时来做。因为每次阅读《智慧论》,活跃泉涌的思维都难以克制,最终无法完成字词、断句细节盯死。定稿中还有多处分析判断需要改动。将会认真做完做好。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除此定义外,哲学还有一个定义:它是人类思想顶端的学问。后一个定义可以涵盖前一个定义。
其一,人类思想顶端的学问包括世界观,即哲学的基本问题决定人的世界观取向;世界观取向决定价值观人生观取向。
其二,人类思想顶端的学问不同于各专业学问。专业科学可以专攻和片面,哲学作为人类思想顶端的学问必须拒绝片面思想理念。比如,同样是哲学,萨特的世界观只尊崇“社会存在”。但凡崇拜萨特的人,他们也就很容易只亲近“社会存在”并以“社会存在”为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取向。还有“分析哲学”——很有思想价值,但同样并非全面,如果全社会超限崇拜也将出现社会问题。
这样定义哲学可使学界理解到:习近平的哲学思想为什么达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崭新的高峰?首先,他的执政理念高度重视全面发展,在“全面”视角内,他又很重视辩证法的协调发展,在发展中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他极为重视保护自然生态和修复自然生态,接着又联系自然生态进一步协调修复社会生态和政治生态。他是全球领导人中很不平凡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人民大学有一个习近平哲学思想研究会,希望人大哲学家关注哲学新定义。
其三,人类思想顶端的学问不能不涵盖人脑基本思维路径即方法论学问。谈到人脑思维方法就是“智慧”,学界习惯列出中西方10个或18个“顶级智慧”,如逆向思维、目标思维、孙子思维、交际思维等,其实,这些“顶级智慧“只能片面涵盖人脑基本思维路径,作为应用技术专攻,它们有较高价值,但作为顶级智慧崇尚,仍有疑问。
比如,中国古籍《三十六计》是否属于“顶级智慧”?是的。但当你透彻研究《三十六计》之后就发现它只运用了中国古典辩证法的一种思维路径。《智慧论》特意列举它的第一计“瞒天过海”并找出对等概念来启发数学运算方法。而《三十六计》中的败计何以“走为上”?这也是孙子智慧的最终奥秘,不跟你玩儿了就没有矛盾了,句号。
十九大以后,中央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力更趋成熟。顶层设计以“理念”为重点,而在专业技术领域,如互联网技术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则强化了“数字中国”和“数字技术”的引领。人类思想顶端的学问从不排斥应用技术和方法,而是高度概括的方法论。
在哲学领域,时间、意识、信息是三个涵盖最深广、逻辑应用最复杂的概念。其中,“时间”——先后被人类文明史定义了数千年,“意识”——也被定义了数百年,“信息”——已被全球科学家定义了半个多世纪。哲学的基本概念深度牵涉到人的世界观能否动态扶正和基本思维方法能否避免狭隘,它们的清晰、准确和客观含义,最需要科学家和思想家的耐心、坚韧、求实、求是精神。
下面展示的是《智慧论》有关“时间”的定义。
时间的本质之一:时间包含多少概念?
胡志平
空间与时间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论早就解释清楚的哲学范畴。但是,近30多年来,这一哲学范畴却在现代人头脑中发生了难以遏制的紊乱。不仅是“空间”的含义被混合了虚拟维度,使实体的基础性“三维”变成了摇摆不定的超弦维度,同样,“时间”的概念也显现出难以理顺的纠结。
思维混乱的主因,恐怕在于人们对“宇宙之王”霍金的崇拜超越了他用残躯之身所创造的价值。所以,当他在《时间简史》中对时间的本质没有给予总结概括或者并未做到概括准确时,也就难免会引发一些认识偏差和观念模糊。
霍金是宇宙学家、理论物理学家,立足于科学高度对“时间”进行描述是他应尽的责任,而运用哲学思维方法针对时间的本质给予高度概括并非他的本分。从《时间简史》中可以看出,霍金对时间的描述较充分地体现了他的“直觉天才”和敏锐的思想洞察力,他透视时间的角度包含许多方面,那些有前提条件的具体判断,绝大多数达到了令人信服的科学、准确。
不过,作为思想顶端的学问——哲学要求思想概括必须全面;科学或专科则未必回避片面性。霍金对时间的认识主要是如下论断,我们提取他的言论要点品味一下就可发现问题:
……时间是宇宙事件顺序的度量,是随宇宙变化而变化的。时间不能完全脱离和独立于空间,必须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形成“空间—时间”的客体。时间呈现的是一个球面。时间是有缝隙的。时间的箭头有时与人们的心理方向一致,有时并非一致。
如果人类能够发现宇宙“虫洞”或制造出光速时间机器,现代人回到地球的过去或有可能。时间有实时间和虚时间之分,在实时间里,时间的过去是无穷的,可是时间必须有起点……
(笔者注:显然,上述出现悖论。霍金是为了服从发明时间周期的数学计量公式而大胆假定“时间有起点”。他认为)可以把时间看作是从奇点大爆炸到黑洞大收缩的一条直线。可以把与“实时间”成直角方向的另一时间箭头判定为时间的虚方向,也就是“虚时间”。在“虚时间“里没有使科学定律失效的奇点。
……宇宙没有开端,它既不创生也不毁灭,宇宙具有自足性。我们反对爱因斯坦之前的思想史,把时间看作是绝对的和孤立的。(笔者注:霍金又未能避免再次陷入二律背反,自己也要选择另一种必要的绝对和孤立,即星系演变过程的绝对与孤立。何以这样?他认为)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可推断出宇宙必须有个“开端”,即时间的起源;并且有个“终结”,即时间的终点。时间只有在宇宙之中才能够定义。谈论宇宙星系开端之前的时间毫无意义,这像是去寻找比地球南极更南的“极”,一点意义也没有……
但凡读到过听闻过霍金言论的多数人能否依据上述多视角的复杂判断确切把握并归纳“时间的本质”?不能。相反,多数人都会陷入思维混乱或采取对《时间简史》断章取义的理解。
总的看,霍金对时间的多角度阐述是符合科学旨意的,但其对时间逻辑所包含的复杂交错的观点,他还做不到提纲挈领地总结并达到清晰理顺,这种缺憾还十分明显。由此判断:在依靠敏锐的直觉判断力进而又展开数学推理方面,他的科学创意比马克思、爱因斯坦为人类思想史所作的贡献显然推进了一步,但是,在立足于哲学真理的高度概括方面,他比前人的思想境界还相差很远。
作为科学发现,霍金对“时间问题”的最大贡献,是他大胆地选择并确认了一个有非凡意义的逻辑起点和终点,即从宇宙大爆炸到黑洞——这一被霍金首创的宇宙“时间简史”横空出世。
笔者不是宇宙学家却十分敬佩霍金的科学胆识。这是因为,科学思维方法与哲学思维方法存在功能性差别,不可求全责备。霍金的哲学思想是有缺陷的,其人生也未达到尽善尽美。他30多岁即被西方科学界用舆论推到了巅峰,这与西方科技创新体制的包容性有关。整个西方社会都认可他以非凡胆识确认的那个意义非凡的逻辑起点和终点——“从宇宙大爆炸到黑洞”的137亿年时间史。
科学与哲学是两种思维。同一性在于:辩证唯物论可以为科学理论提供较完善的基础性思维平台,因为哲学思维比科学思维更综合更包容。不同点在于:哲学必须全面,科学可以片面。哲学不追求有前提条件的精准,它不能为科学猜想提供实证。换句话说,科学思维必须步步为营,尽管有时显出思想狭隘,但为了实证探索的逻辑严谨,它对前提条件的大胆假设是必须的;也只有先集中一切智慧站稳了一个开拓点,它才有条件进一步思考下一个立足点。
想想:如果当代科学家连在霍金创立的时间逻辑直线上都立足不稳,人类又何以能把眼前的“霍金奇点”爆炸后的“时间简史”再向前推进一步?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史观认可的道理。
西方科学界很多人希望霍金能摘取诺奖。但其必备条件是他有限生命须延续到强子对撞机的实验报告发布之日或之后。这位22岁时因医学界诊断患有“渐冻症”而被宣判只能存活两年的瘫痪大师,因其大脑基因活跃力量的顽强支撑,使他整个残废之躯的生命又延续了近50年。
他用生命的奇迹证实了人脑基因的活跃度是抵抗躯体衰变的决定性因素;他用不死的精神追求暗示:“人脑简史”的创新力超越了他的“时间简史”。当然,对霍金来说比摘取诺奖更难的是对时间本质的概括,是帮助人类获得像他那样从不颓废的精神追求。如果霍金不能完成后一种使命,后人应当接续完成。
在哲学领域,空间与时间的辩证关系首先来自爱因斯坦的创新认识和发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法思想体系是马克思的创举;信息与响应的辩证关系是列宁为其奠定的哲学中介思想基础。
三大哲学范畴的意义在哪里呢?空间与时间的辩证关系是现代哲学思想体系的思辨基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把握正确思维路线的基本方法;信息与响应的辩证关系则是物质普遍联系的哲学思想的深化。三者互为联系,有机统一,而且从最基本方面为“发展的辩证唯物论”之哲学框架打造了相互支撑的“铁三角”。
现在回到本章主题——上述三大思维平台,最复杂的哲学思维方法当属“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如果你基本掌握了空间与时间这对哲学范畴,你就再无可能今生今世学不懂哲学,你也再无可能今生今世与辩证思维无缘无份。凡是娴熟于空间与时间相互关系的思维头脑,他实际上已经是半个哲学家和大半个理论家了。
而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概念中,认识难度更大的当属时间概念。如果说物质是运动的,那就必须从时间概念中来理解它的运动状态和运动属性;如果说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也必须从时间概念中来确认事物的发展阶段和变化过程;如果说宇宙是无限的,更需要从时间概念上来把握你的视界的范围;如果说“宇宙之王”霍金在其《时间简史》中没有告诉你时间本质的完整含义,那就毋庸置疑——时间概念正在等待我们把它培植成人脑中的无穷智慧。
先说哲学的“空间”,它指的是物质的空间,也就是实体占有的边界和位置。依赖“实体占有的位置”来理解“空间”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足点。辩证唯物论比之把“虚无”视为空间的思维方法有根本区别。物质实体之空间至少是三维构成(长宽高三维)。如果一种实体方圆棱角凹凸不规不正,这种外表,即是多个三维之维度组成了同一物体占有的空间,它依然是基础“三维”的组合,即物质实体占有的空间位置其“基本三维”的原则不变。
所有物质实体——包括各种超微粒子,其存在方式都是四维一体,除占有三维空间外,还有时间这一维。超微粒子不仅因自身占有精细空间而存在,同时也占有粒子运动流的时间过程。物质占有空间位置和占有时间过程是统一的。空间,可计量物质的大小和结构组合状态;时间,可表现物质的运动轨迹和变动状态。
那么,时间究竟是什么?“你不问我时间是什么,我很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你一问我时间是什么,我才知道我不知道时间是什么。”这句话,是一位著名的宗教神父在对时间问题感悟之后的幽默“解说”,它是不是表达了多数普通人的心理感受?
时间的本质,简言之它指的是物质运动过程必然产生的运动轨迹及其线性距离的度量。物质的运动轨迹是时间的基本含义。各种物质运动轨迹所表现的线性距离和度量关系是物质运动轨迹赋予时间的不可分割的本质含义。因为时间的基本含义是“运动轨迹”,所以时间的基本形态是“线性的”是有长度的。同时它既是无限性的也是有周期性的;此外,它还有一维性和逻辑性两个特征。周期性、无限性、一维性、逻辑性四大特征都是时间的本质特征。广义的宇宙天体包括超微粒子运动轨迹以及狭义的社会事物发展变化之历程,均包含了上述四大特征——这就是时间不可颠覆的定理。
解释时间的本质含义,离不开应用逻辑。因为时间的运用与人类生活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时间作为客观性存在,早已经被融进了人类祖先和现代人的主观逻辑。因此,认识时间,还需要从应用逻辑方面整理出一系列时间概念应所包含的、非本质方面的但却与我们的生活及其时间的运用息息相关的时间特征,它们包括:时间尺度、时间箭头、运动时钟、时光轮回、时间隧道等。这些属于应用逻辑方面的时间的特征,是被时间的本质所携带的表面特征。
时间尺度——是指被人们共同选定为衡量各种物质运动距离和运动速率的某一种物质的运动轨迹。地球自转一圈约40000公里,这一圈转多久?它包含一个昼夜轮回。这一轮回的速率尺度,被平均划分为24时(1440分或86400秒),这就是我们常用的衡量时光流逝和度量他物运动时速的“尺度”之一。根据应用逻辑来理解时间的本质,不难发现:常用的时间尺度来自地球运动轨迹。
时间箭头——霍金称为时间箭头,笔者称为“时间指针”。它的逻辑含义须摆脱钟表指针含义,主要指事物运动轨迹的指向,也包括事物发展变化方向。顺时针指向未来,逆时针指向过去;向好处发展是良性指向,向坏处发展是恶性指向;两种物质运动轨迹若互成夹角指向时,其相向则偶合,其背向则远离。它很哲理。
不论时间箭头指向哪里,事物运动轨迹都具备永恒不变的“同一性”,即事物客观顺序要指向未来,人类观察顺序则可以指向过去。当然,观察就是观察,它不能改变事物本来的运动轨迹。
比如,射电望远镜在距离它一万光年的位置看到了某星系初始演变状态,而据此可得出的推论又包括:你看到的只是某星系的创生,它的现状则可能距离你的观察时间箭头(射电指向)锁定位置早已飞逝到了百万光年以外。在这里,你的主观时间箭头指向了过去,但客观的时间箭头依旧指向未来,时间不会倒流。时间指针的另一含义是:这个“针头”在运动过程和产生运动轨迹时它相当于运动实体本身。
运动时钟——泛指反映不同事物标志性运动轨迹所特有的周期性节律。人们常常把从兴奋到困倦的周期性节律称为“生物时钟”,把时速100公里左右的运动轨迹和速率称为“汽车时钟”,把树木每年加一道增粗增壮的年轮称为“森林时钟”……这些,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大自然的物种都拥有代表自己时间周期律的标志性运动轨迹。这种轨迹所表现的周期性节律统称为“运动时钟”。
大自然有多少物种(或事物)就有多少种“运动时钟”。每一种运动时钟要对应一种特定的运动轨迹和这种轨迹所表现的周期性(或阶段性)节律。如果问:“你的时间都到哪里去了?”答案是:“都流逝在我的经历中,我的经历就是我的时间,因为时间就是运动轨迹。” 新增的年轮轨迹,是属于树木的时间;日行一千公里,属于汽车的时间;从生到死、从黑发到白发、从襁褓到童年、从青春到垂暮,属于人生的时间;人生还有预期时间,这就是预期生命。不同的“运动时钟”以不同的运动轨迹铭刻着各自的时间。
此外,运动时钟还蕴含哪些道理?还有就是世界万物其运动时钟各不相同,为什么人类能读出它们各自的差别?原来,在时间领域,客观上存在着一种可共识可通用可统一的时间尺度。
时光轮回——它指的是时间周期性特征在应用逻辑方面的表述,也是指所有物质运动轨迹都有周期性表现。比如大的周期,从“宇宙奇点爆炸到黑洞”——约137亿年时间史轮回;小的周期,如春秋轮回为一年、月圆月缺为一月、昼夜轮回为一天,如此等等。为了表现这种周期性,前辈把时间钟表设计成圆型的,让时针转一圈又一圈,无限轮回,这便是对应客观时间尺度的真实缩影。
时间隧道——到目前为止仍属于幻想设计中的所谓帮助人类逃逸黑洞险境或穿越时空从现实环境回到历史环境的载人机器的运动轨迹或运行通道。这种高速通道以光速为起码条件。
从黑洞险境中逃出,是霍金的设想;依靠时间机器从现实回到过去,也是霍金的畅想。前一种设想推后评论,这里首先问:后一种畅想依据是什么?霍金错误理解或者不善于解释物质实体与其运动轨迹两者间的辩证关系,即并没有确切醒悟到:某一物与其运动轨迹可以相处于现实的同一时间点。
当某一物与其运动轨迹均处于现实时间点时,虽然此物的运动轨迹可以保留此物某些特征,但运动轨迹绝不等同于此物的现存的实际状态;保留了此物某些实况特征的运动轨迹也绝非等同于现实物所处的过去环境或历史环境,而且两者都是现实!这就像今天的古罗马遗址,它是一个辉煌王国从兴盛到灭亡留给现在的运动轨迹,是遗迹。你来到这里,你就等于生活在了古罗马王朝么?非也。它与现代社会同处于一个时间点,你依然没有回到过去。人类可以守望运动轨迹但不可寄望实况停留。
现代高科技观测宇宙所获取的数字影像——这种影像也绝非等同某一物的现实实况或历史实况。比如:“热成像技术”可以看到犯罪嫌疑人过去的身影,但刑侦人员所拍摄的现场,却是没有犯罪嫌疑人的现场,现实实体已经转移,留下的是运动轨迹。
再看射电望远镜发射电磁波,它可以追踪到某星系创生时的数字影像信息,但是,其成像技术所反馈的“影像”也并非该星系的历史实况被依然保留在那一观测点所在的空间。换句话说:“时间隧道”即便可以载人穿越某一段时间并追踪到某星系曾经留下的运动轨迹,然其我们能所切实把握的也只是可以数据成像的磁波信息。你能回到的“过去”不过是看到了宇宙天体留下的运动轨迹。
胡志平
2010年8月22日第一稿
2014年2月26日第二稿
2018年4月27日第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