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爱吃猪肉丸,更爱喝肉丸汤,因为它营养丰富,老少皆宜。清道光年间,从湖南长沙移民陕南汉阴的李氏第四代李训发,在月河中拾到白色如玉、晶莹剔透的卵石,拿回家玩,突发奇想:漂亮的白色河卵石常年流淌在河水中,任凭流水冲刷,鱼虾抚摸,泥炒磨砺,吸温快,不怕烧,何不将烧红的白河石放入清汤中,使汤激沸,肉丸汆熟?经过试验,果然不错,不仅肉丸异样香酥,而且汤汁特别鲜美,比常规办法烧的肉丸汤好得多。食用后发现,白火石汆汤不仅能进补,还能去心火及虚火上升,治牙痛、咽炎和口腔炎症, 起名白河石氽汤。到了民国,李氏第七代李传泽妻子刘裕云在烧烹上做了改进,将肉丸改成薄肉饼,贴入盆底及周圈,易于汆煮,并添加了蘑菇、木耳、红枣、白菜(或菠菜)、豆腐等辅材,达到了更好效果,不仅味美,不肥不腻,而且营养价值更高,奠定了白河石汆汤基本菜型。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刘裕云将白河石汆汤的做法传给了儿媳成章霞。本世纪初以来,成章霞又有发展和提高,充分发挥辅料作用,提炼了多个养生和药膳组合,且研制匹配了香料。白河石汆汤本是汉阴城李氏家族的一道名菜,只在家宴上呈现,李氏第八代李家成出生于民国,受母亲刘裕云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对白河石氽汤的来龙去脉有深入了解,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大家共享李氏美食,根据本族系清光绪年间《李氏家谱》记载,和老人的口传身授,2007年冬写专文,首次向世人披露了李氏家传菜白河石汆汤,并定名白火石汆汤,收入2008年初出版的《汉阴风情》一书中。2011年秋,李家成在《汉阴研究》一书中,对白火石氽汤的渊源、制作材料、制作方法、注意事项、营养价值、开发建议又作了详细论述。这是截止2012年之前汉阴有史以来唯一的白火(河)石氽汤文献资料,历代州县志以及陕西境内各种《美食》出版物均无记载。2008年以来,成章霞多次示范表演白火石汆汤制作方法,并向来访者详细讲解。自2011年秋始,白火石汆汤菜名才在汉阴宾馆酒店、农家乐传播出现,并很快风靡起来,经各媒体大量转帖,普及到了乡镇和百姓。2012年4月该莱肴被陕西省烹饪协会评为陕西名菜。
有人不知白火石汆汤真原委,不谙制作秘笈,胡言乱语,闹出了不少笑话。这里有必要揭示正宗李氏白火石汆汤之秘笈。可以说有突出四大特点:一是汆石讲究纯而优,选用无污染流动河流中洁净、纯白、无青苔杂质的鹅卵石烧红作汆石,从不使用陆上白石英矿石,也不使用白石脂一类东西,且河卵石只使用一次,不反复煅烧使用;二是肉馅讲究精而细,猪肉选用当年健壮猪的里脊肉;三是汆汤讲究清而淡,选用优质无污染山泉水,经烧开作氽汤。李氏所说的高汤,是指高温之汤,实际是清汤,并不是鸡架猪骨炖制的油腻浓汤;四是汆汤辅材因人而易,发挥药膳作用,起最佳养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