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章 霍金写时间简史,我写人脑简史
截至前章为止,有关意识起源第七阶段——创新思维方法积累阶段作为意识起源全过程的最后一座里程碑已完成本书阐述。
在对有关人脑综合知觉自发响应可与自觉概念思维相互链接的成功范例总结说明中,本书要再次提到那位拥有杰出想象力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他是坐在轮椅上探索宇宙星空的传奇人物。
霍金对《时间简史》的描述是对宇宙演变周期的描述,并非是对时间无穷的描述。通过霍金的精彩论述,即使不懂天文物理的人也会惊异自己仿佛能看到茫茫天宇深处的一切变化,看到宇宙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神奇演变,时间简史富含哲理。能写出《时间简史》的人,你不会怀疑他就是震惊世界的“黑洞理论”猜想的创立者。
从宇宙大爆炸到黑洞——这是霍金确认的“时间简史”(笔者注:实际是时间周期性简史)。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如果真像当代物理学家从理论上或是服从数学逻辑推导中所看到、所猜想到的那样:是起源于“没有昨天的一次大爆炸”,“结束于天体靠近黑洞的那一天”,那么,马克思主义便就基本丧失了科学真理地位。人们都要拜倒在实证主义脚下——无数学验证或无实践的终极验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就不可视为真理。那时哲学思想有多乱!你可知霍金的优势是单纯服从发明数学公式而偏重于对时间周期的把握;哲学的智慧,却在于针对知识点实现全面链接响应的顶端思维方法的运用。
不管霍金对“时间简史”如何做演算下结论,科学首先点赞他的那种可贵的探索精神和大胆求证的假设,从他这里,笔者才深受科学联系哲学的启发,怀疑许多人所信奉的:时间“结束于天体靠近黑洞的那一天”。既然有爆炸和扩张然后有黑洞和收缩,那就必然在缩成奇点之前之后有“霍金辐射”,更会有新一轮爆发式膨胀。
在那无边无际星云茫茫粒子奔流的空间里,“从宇宙大爆炸到黑洞”的时间史,绝不止于霍金于今所阐述的唯一一次“创世纪”。猜想:宇宙时间史是在轮回中创造着宇宙星云无限多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显然,“黑洞理论”之于人脑的创新力是有限的,辩证唯物主义及人脑简史的撰述之于人的创新力才是永恒的。
(2008年加注:由于当代人难以摆脱单一形式逻辑思维,上述一段话由作者讲出风险很大,也考问着各级驾驭复杂局面能力能否在概念用法上首先过关?此段加注前的一段话尤为深刻,多数人脑可能会依照概念形式做出别样判断。)
(2008年加注:所有概念形式定则均存在与事实相对应的误差;在形式逻辑面前悖论成堆,在辩证逻辑面前悖论却很少。一语双关的思想醇厚只有后者能做到。兼用概念形式定则另含事实寓意的双重性把握是哲理语言的基本风范。)
(2015年5月6日加注:我们从霍金最新出版的自传中可看到,他在实时间领域并未否认宇宙时间史的无限,普通读者容易误解的是他的所谓“虚时间”概念,像爱屋及乌一样,崇拜霍金的新一代青年学生也很难免对“虚时间”概念狂热追随并且囫囵吞枣。)
(2015年5月6日加注:霍金没使用通俗语言告诉青年读者所谓“虚时间”不过是一种假设,是服从时间周期算法手段所必要的大前提假定。就像格林威治时间被假定为地球每日0时一样,不假定一天起始就不能确认一天结束。一天一夜的“公理”在哪里?)
(2015年5月6日加注:所有数学公式的发明都需要假定前提条件,而宇宙时间史难觅创生起点的客观性限制了数学公式的发明,也只有霍金才会生出“虚时间”的大胆创意构想。他的发明若验证可行就是公理而不是原理,原理是任何物质运动都有周期性。)
笔者的加注达不到物理学专业水平但符合辩证法思维。先进思维方法像“黑洞”一样拥有超引力可兼收并蓄数以亿万计的新旧知识点,在其收缩成奇点之后又酿成新一轮知识爆炸和高速扩张。专业知识学问只能决定系统内知识点的正确把握,辩证唯物论统帅和决定着所有知识点的兼收并蓄、吸引聚拢和自旋压缩,然后“爆炸”!
霍金先生:你写的是时间简史,我的《智慧论》写的是人脑简史。人脑简史经历了意识起源的七个阶段,它从初始响应积累开始起步到完成创新思维积累结束周期。它在树立起意识起源最后一座里程碑后又精心设置意识发展的新起点。它原本是依靠综合知觉积累产生直觉判断,接着演变出遵守自觉逻辑规则的思维判断。自觉逻辑又裂变成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继而涌现出人脑无穷无尽的创新智慧。
中国智慧大师很早阐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朴素哲理被大自然推演的人脑简史展示得淋漓尽致。人脑简史何止能演绎出“黑洞理论”,它更演绎出了人类的灿烂文明!这里,道指自然法则,一指人脑机能,二便是物质与意识相互作用力。
1974年,霍金还是一位年仅32岁的青年人,却在国际天文学讲坛上发表了令科学界为之一振的宇宙黑洞学说。霍金于发表“黑洞理论”当年即入选英国皇家学会;5年之后,受聘于剑桥大学任终身教授。霍金半身瘫痪,说话困难,他的科研活动不得不坐在轮椅上依靠思维运动来完成,思维过程超出他的实践过程。他的黑洞效应之理论演讲,被誉为“物理学有史以来出人意料的最漂亮的论文之一”。国际数学界和物理学界普遍认为:任何一个科学家,如果能有像霍金那样的理论猜想,就足以使他在科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了。
霍金妻子曾讲述丈夫工作时的那种令人痛心而感奋的状况:“他有惊人的顽强的意志力,大脑总是不停地思考。起初,每当脑子里涌现出什么时,他都要去自己拿笔,可是无法拿住笔。于是,他就设法记住自己的想法,然后用十分简练的话说给我们记下来。”
霍金,用他那出彩的思维运动创造了科学奇迹。他用数学家的想象力“看”到了遥远的宇宙空间137亿年的扩张态势和收缩险境,他用人脑多个记忆中心的互联机制改变了地球人已持续30多年的宇宙观!他所描述的时间简史也证实了人脑简史的伟大创新力!
当今日社会无比崇尚自然科学带来了新技术革命浪潮时,笔者仍然要提醒:没有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不会有自然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当代人都赞赏自然科学所发明的新技术具有直接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的可操作性、有显著的实用价值和商业可比价值。
但是,可否仔细掂量过:当人们都在关注“物”的技术革命时,谁来操作“人”的脑神经介质运动呢?按常理,霍金的理论猜想毫无技术应用价值,但他的理论却启开了全球科学界新一轮宇宙探索工程,他有效操作的是微观领域大批科学头脑的创新思维运动。
实验课题(NO:93)科学理论针对人脑微观物质运动的技术操作形态何时解密?
在人的心理技术层面上(即人脑生化物质运动微观领域),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同样具备可操作技术性能。只不过传统科技概念不认为它是针对“物”的形态操作而被社会忽略了它的技术价值。按照意识起源和意识形成规律分析,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恰恰是针对人脑微观介质运动领域的“微粒子存储结构形态”和“相互链接状态”的技术操作。它们无数次实现了刺激和改变人脑生化介质激活反应状态,无数次完成了针对微观领域脑神经介质运动的有效驾驭。
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自己的领域里所提供的每一种突破性的创新理论信息,均能通过人脑生化物质积累转变为拥有创新智慧能力的生化物质响应条件。宏观世界的一切巨变均源于微观领域各种精细结构的改变,包括人脑生化介质记忆组合的微粒子结构变化,其变化结果都将导致宏观领域物质结构巨变或社会面貌发生巨变。
马克思(不同于黑格尔)的对立统一科学思想原创、弗洛伊德的意识与无意识分析、爱因斯坦的辩证时空观,近一百多年以来一直在通过信息与响应的物质运动中间环节有效操作人脑创新思维路径和科学思维运动。自然科学用物的技术操作物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用思想概念艺术形象信息输入改变人脑生化介质存储状态。
针对脑神经介质运动存储结构和链接方式的技术操作过程,其与改变可见物质形态的道理是相同的,都是信息与响应的物质运动中间环节奠定了改造物质形态的技术基础。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各类信息针对人脑健康状况和创新思维完成了生化粒子结构的技术性改造,便就否认它的技术操作性能。你今天看不见总有一天会看清楚。
遗憾的是,中国过去数十年间对那些开启新思路和新思维的科学理论,视其作用于社会的“身价”功能就好像作曲家和词作家不能登台表演一样,而对理工新技术则好像面对模样漂亮的通俗歌手一样。可知若无前者为后者提供展示演技的表现空间,后者何来好歌好曲赢得商业利润?人们忽略了没有好歌曲支撑好歌手,任何好歌手的演艺才华都会迅速枯竭。没有理论猜想针对人脑智慧填充“第一个馒头”,那第六个可产生技术效果的“幸运馒头”永远无法出笼。
社会对两者之间的可比价值采用一轻一重的分裂性认可,显然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这从另一方面也看出,中国社会主流阶层还未能做到自觉运用信息与响应环节来解释一切物质运动在技术操作层面的共有规律;说明我们所处的当下时代,适应创新思维并拥有记忆板块多根系多层次链接机制的头脑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回望全球发达和不发达国家科技发展之路,除中国过去20多年偏于浓笔重彩渲染“技术至上”外——原因在于密切联系财富增长的应用技术曾经落后,改革开放后不得不走过一段“拿来主义”必由之路,而放眼多数国家科技发展之路并非单纯“技术至上”。
恰恰相反,科技领先国家总是依靠理论猜想引导技术创新。20世纪之初,如果没有相对论开创理论物理先河就没有今天的原子能技术时代和空间技术时代;60多年前,如果没有美国人创立《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这些并非属于技术层面的理论,就没有今天的信息化浪潮和充分体现系统工程的航空航天事业的发达。
面对世界各国技术创新的跨越和腾飞始终离不开理论创新指路引路的规律,本书有理由给当代中国提出一问:在美国,那些获得过或者没有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大奖的杰出经济学家中,有几个不知道马克思、不知道《资本论》的?几乎没有。他们都知道、都佩服。但是,出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压力和其他政治因素的掣肘,多数美国经济学家不会在公开场合点赞马克思。所以,那些经济学显见于技术层面的创新成果究竟因何种外因而受益?世人并非完全清楚。
一些拿到了诺贝尔大奖的经济学家公开表述是:“马克思著作写得很粗糙”。不错,作为具备开创性价值的理论著作,它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开启和引导新一轮应用技术的创新思维,它把更细化的经济指标和算法手段交给了技术操作领域和经济学界的继往开来者。科学史观绝不赞赏那些受前辈启发发明了经济运行算法手段也拿到了经济学大奖然后则说别人粗他很细、数典忘祖抬高自己的人。
《资本论》率先运用数理逻辑阐述经济理论,再怎么“粗”也是百余年前即已创造性指明了经济学基本层面创新发展方向的理论源头。作为技术创新自然要比理论创新细致一些,但两者的粗细关系是不是可比关系?不是。两者之间是造型车间与机加工车间的关系,是上道工序与下道工序的关系,是车工之后的精磨关系。不可因一件新产品经过技术加工成熟了,可以装配使用了,可以卖出好价钱了,便就指责那个做造型的:你做的毛坯远远没有达到商业用途!
如今中国学界尤其是高校经济学殿堂,但凡属于技术层面的学科成果容易被多数专家教授视为经典。其实,那其中的多数专业知识仅属于该领域的应用技术学问,也是该学科领域中已经走到相对末端、相对细化、相对可操作的专业知识,它们并非是技术创新源头。真正的源头是实践成果,更是那些指明了突破性方向、提供了普遍适用原则、展示出实践和应用发展前景藏有巨大空间的理论猜想。
高等院校专家教授尊重应用技术的商业价值无可厚非,却也该懂得“取法乎上”道理。“上”不单指“上乘”,尤其是指上游理论成果以及事物发展源头的真理和真相,要从那里汲取创新源泉才是真正的“取法乎上”。如果只善于模仿被细化的末端技术来设定大前提并在之下无休止演绎,那就得不到上上,只能得下下。《资本论》是指导经济学创新的理论源头之一,它不是经济学的末端成果。如果把它看成是“结果”,结果就会出现中国“极左”年代因思想僵化导致的不良结果。但凡新的科学理论和判断皆不能视为最终结果。
严密的形式逻辑思维运动、跳跃的辩证逻辑思维运动、神奇的直觉逻辑思维运动——三种思维方式是人脑微观领域生化物质运动所表现的三种唤醒知觉和记忆的神经通路。其在人脑中可以构成生化记忆板块之间神经介质相互传递的复杂响应系统和运行机制。
它们把脑内多中心记忆积累有机联系起来,在微观领域模仿宇宙天体运行之规律,既要让“地球”围着“太阳”转,又要让“月亮”围着“地球”转,还要让“地球”不停地自我旋转;接着“太阳”还要带动它的“星系们”顺应银河系星云应力而旋转,“银河系星云”又自动在宇宙空间展开幅度无限的时空膨胀与收缩大循环。
人脑微观领域中的生化介质组合恰如宇宙星云系,是包容了无数个“小小太阳系”的有机体。当其内部完成了创新意识发现之后,它必然要推动更多人围绕客观世界去旋转,客观世界的变化又再次推动和带动人类社会展开了波澜壮阔的物质主动高级运动大循环。
而能够把从“宇宙星云系”到“人脑存储中心”这样一个层次复杂的巨循环、大循环、中循环、小循环和微循环可有机联系为一个整体的,是谁?它就是信息与响应这位值得尊崇的“上帝”。
在本书结束之时,笔者真诚感谢卡尔·马克思有关吸取全世界一切先进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胸襟和思想。如果没有西方世界近百年的科学创新成果与现代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人类社会就不会有今天的灿烂,中国之发展不会有今天的辉煌!
当一个国家突然醒悟过来,自己仍然处在为别国科技实践所推动,而不得不参与被动高级运动大循环时,她就一定会想到对“知行合一”的哲学观点如若不约定在先进思想领域运用,则将使民族在其整体上停留在认知需求的第三层次;她便要重新来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中应所包含的更深刻含义;她便要郑重告诫自己:跟在他国之后引进的科学技术——那是不能自主、是股权折半、是红利流失的生产力,那是别人的“第一生产力”;她便要更加深沉地审视自己国家在“科教兴国”中还存在哪些肤浅认识必须深化!
国家的强盛,需要国民拥有整体性优秀响应条件。
民族的振兴,需要形成主动高级运动的全民意识。
世界的潮流,需要用认知动机优先推动行为动机。
科技的发展,需要以微观物质运动驾驭宏观运动。
人类的未来,需要包容天下的马克思主义博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