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长寿治未病理论原则——阴阳证治学节选


 左占国

阴阳证治学

2018-5-1

一、文化养生法尊乾坤阴阳       养生的真谛不是养身,而是养心养性。文化养生可以通过修习经典、书画及其科学真理,可以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升华、心灵陶冶、性情修炼而调和阴阳、愉悦身心以养生。

二、生活养生法尊乾坤阴阳       生活具有社会性、时代性、现实性和具体性,与国家制度、文化、证治、经济、习俗息息相关。生活是人生必须面对和经历的过程,谁也不能置身于世外桃源。作为一个具有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社会人,必须拥有政治信仰,真正把握生活规律,有效掌握生活真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平凡的生活中锻造出伟大的人格和品格,赢得社会尊重,活的更有意义和价值以愉悦身心、和调阴阳而养生。 

三、四时养生法尊乾坤阴阳     四时养生,也叫四季养生或时间养生。因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保命全形论》),故人的阴阳气血运动和春夏秋冬的四季气候变化相通应,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遵循自然规律,从而达到《灵枢·本神篇》所说的“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的养生目的。

四、情志养生法尊乾坤阴阳      中医养生强调调摄情志,其中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养心、养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中医学认为正常的“七情”是不会有损于身心的,但是情志一旦受到剧烈的刺激,就会导致七情郁结,久而久之就会损害五脏,伤及健康。因此,人如果一直沉湎在苦闷忧虑的负面情绪中,不仅会意志消沉,精神沮丧,更会引发多种疾病。《养生类纂》中的《总叙养生》一文也有相关记载:“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也是对医学颇有研究的文士之一。特别是他一生仕途坎坷,深受颠沛流离之苦,奔波于入世与出世之间。思想深受儒、释、道三家影响,在逆境求生存的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养生思想与方法,最为突出的就是情志养生法。情志养生使得苏轼在面对坎坷多难的命运时仍能保持一颗旷然豁达的心。《东坡养生集》中近三分之二的内容均体现了“养心”的理念,可见保持心灵的宁静,不受宠辱的影响,才是苏轼在颠沛流离的一生中仍能保持豁达乐观、随遇而安、健康长寿的根本原因。“务本之法,止在善和其心,心和则百体皆和”。欲养生,首先要学会养身先养心,始终保持良好的安宁平和、坦然旷达、知足常乐、超然淡泊、移情宣泄的心态,对于提高抗压性和抵御各种困难是大有裨益的,从而达到调和阴阳——长寿健康的情志养生目的[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晋·葛洪《抱朴子》)[ 1 ].

五、体质养生法尊乾坤阴阳        主要从体质定义、体质分类、体质分类的临床应用和体质养生几方面阐述体质养生法尊乾坤阴阳。        

1、体质定义      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个体体质的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 

2、体质分类     中医从古到今有阴阳体质分类法、五行体质分类法、体型肥瘦分类法和现代体质分类法等,《灵枢·五变第四十六》有:“.......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于人乎?”《灵枢·寿夭刚柔》亦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等关于体质的论述。最具权威性的还是现代王琦的《中医体质学》的九分法,王琦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将体质分为九种:既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气虚质、血瘀质和特禀质,按照体质学分类,为养生治病提供特殊性和个性化理论依据,有利于因人、因地、因时调护。

3、体质分类的临床应用       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疾病可治。根据体质辨证,确定属于何种偏颇体质,按照体质辩证所得,亦可按照阴阳证治思维进一步进行阴阳分类,以便因人、因体质阴阳属性,或异病同治或同病异治,根据患者的体质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点,往往出现相同或类似的病机和临床证型,而施以相同或类似的治法。视体质用药。如阴虚质宜甘寒、咸寒清润,忌辛香温散、苦寒沉降,饮食当避辛辣;阳虚质宜益火温补,忌苦寒泻火;气虚质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等。

4、体质养生      九分法体质除平和质外,其它八种体质均属于偏颇体质,由于体病相关,故通过调整偏颇体质而减少疾病获得健康是体质养生基本原理。 中医体质是人体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 天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构、功能和代谢上的个体特殊性。具有体质的特异性决定着对致病因素或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体质因素决定着疾病的发展过程两方面的发病学意义,所以,通过调整偏颇体质状态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护健康体质,最终实现调平阴阳——长寿健康的中医养生目的,可谓成本低廉、大道至简。

六、饮食养生法尊乾坤阴阳       中医的饮食养生的理论渊源要追溯到《周易》的“观象取义”,其原理是“象形药食”与“象义药食”;《周易》的损益理论启迪着人一生的药食营养阴阳损益。中医讲“药食同源,药食互补,药食互用”,如水生药食多具阴寒之性,长在山体阳坡的植物多具阳热之性。中医认为,非节令的蔬菜水果,外形虽好,然其味不正,比如反季蔬菜水果。故孔子《论语》曰:“不时,不食。”药物也如此,采备必须应时。运气七篇主张食岁谷,既是指食当令的谷食。服药时间如以“盈虚消息”“子午升降”为准则药效将会倍增。因子时一阳升,午时一阴升,顺其自然之事也。《易·损卦·彖》曰:“损益盈虚,与时偕行。”药食有五味,脏腑有五气,五味和五气皆分阴阳,五气应五味,同气相求,阴阳互补。象啥补啥,象阴虚补阴性药食,象阳补阳性药食,象阳盛补阴性药食以制其阳,象阴盛补阳性药食以制其阴,以平为期。      

七、性爱养生法尊乾坤阴阳       《孟子·告子上》曰:“食,色,性也。” 性,是人体三大本能之一,遵道而行可以长生,违背之则足以损命。性科学是研究性的生理病理及其临床表现的学科,是医学科学的一个分支。中国性科学源远流长,古人对生殖器的崇拜是最早的性文化。通晓养性之术——房中还精补脑之术的道学始祖——彭祖,相传高寿八百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七损八益,最早记载于马王堆出土的医书《天下至道谈》,是专指房中之术的的术语。而《荣成阴道》二十六卷的《玉房秘诀》、《仙经》、《素女经》、《玉房指要》为系统阐述房中术养生的专书。七损,是指对身体有害的房中术。一曰闭,二曰泄,三曰竭,四曰萎,五曰烦,六曰绝,七曰费;八益,一曰治其,二曰致沫,三曰知时,四曰蓄气,五曰和沫,六曰积气,七曰持赢,八曰定顷。创立了房中固精功、房中导引功、房中采阴阳功等气功用于性爱养生,皆遵循于阴阳损益理论以平衡阴阳——长寿健康为目的。

八、心理养生法尊乾坤阴阳       心理养生主要是加强人生修为,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哲学智慧,理性工作生活。养生的真谛不是养身,而是养心养性。心态决定状态,心态好、心情好、精神好,身体自然就会好。病由心生,心理平衡,阴阳气血调和,可增长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嗜欲深者天机浅,心静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静能生慧,慧能忘忧,超越功利和庸俗,则内心世界安和。心藏神,心静则神安,神安志定,志定神闲,则五脏阴阳平和有利于健康长寿。否则急功近利、五志过激化火、妒火攻心、心神烦乱而导致阴阳失衡——疾病丛生,必然损伤健康。人体心理与生理之间存在着反馈作用,心理既可促进生理衰老,也可延缓生理衰老。故注重在生活中的心理养生,会起到健康长寿与预防衰老的双赢效果。

九、动静养生法尊乾坤阴阳       阳主动,阴主静。动则生阳,静则生阴。按照阴阳损益原理,根据人的体质状态,阴虚、阳亢或阳虚、阴盛,来确定动静养生原则。或阴虚或阳亢体质者要少动多静养阴以抑阳,既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或阳虚或阴盛体质者要多动少静杨阳以消阴,既以火之源以消阴翳,通过动静养生法尊乾坤阴阳,最终实现平衡阴阳——长寿健康。

十、形神养生法尊乾坤阴阳      形神学说是中医学在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基础理论之一,形神是标志形体与精神关系的一对范畴。形与神俱不可分离,是中医理论重要命题,形与神是生命活动整体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形,是人体一切有形之质的概括,又称形体;神,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外露的特征。狭义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及其功用。中医学中的形神关系,实际上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形是体,是本;神是生命的活动及功用。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能。而人的形体又须依靠摄取自然界一定的物质才能生存。所以《素问·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中医学理论中的形神统一观,是养生防病、延年益寿以及诊断治疗的重要理论根据。故曰:“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素问·遗篇·刺法论》);“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独立神守,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素问·上古天真论》);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中说:“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故欲养神者,不可不谨养其形”。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把这种关系称为“形与神俱,不可分离”,并提出了要达到这种健康状态的许多具体法则。如养神全形、养形安神、养形全神、以神御形、形神共养、形健神旺等。老子倡“抱一无离,形神一体”;庄子言“守一处和”、“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嵇康的《养生论》认为:“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即养生应从形与神两方面入手,达到“形与神俱”的理想生命状态,如此则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把“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列为早衰的重要因素。形与神,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形健神旺是正气充沛、身体健康的标志,故法尊乾坤阴阳形神共养才是养生长寿治未病的根本要义[2]。

参考文献:

[1]、喻麟淇,薄彤·《东坡养生集》情志养生思想探析[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36(2),101~103.

[2]、马烈光·形与神俱 养怡百年[J],《中国中医药报》,2014,11,26,星期三,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