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能生慧”悟大成


 “静能生慧”悟大成

/周涧 

民间俗语“静能生慧”说的是:人在心态宁静的状态下可以生出智慧来。

北宋文学家晁迥《昭德新编》曰:“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三国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见,人生若要有所作为和成就,还是要让情致闲逸下来,让内心宁静下来。

牛顿悠闲地坐在苹果树下乘荫,惬意地享受凉爽的秋风,树枝上一颗苹果被风摇落了下来,瞬间触发他的联想,于是便有了世界上最经典的物理学理论成果“万有引力定律”。

少年瓦特安静地守在火炉旁等待水壶中的水烧开,轻烟一样的水蒸气伴着沸腾的开水将水壶盖子一下一下往上冲顶的现象,让他记忆深刻并应用到他若干年后的科学实验,于是世界上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发明问世。

心境宁静,才会有神思放飞。心境宁静,才会有灵感倏发。

然而有人却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急中生智”更有道理,甚至还撰书《优秀是逼出来的》阐述论证。其中的论点有:绝境才能逢生。催逼,可以激发你的潜能。走投无路往往才有出路。胆量有多大,事业有多大。……

吾认为“急中生智”所“逼”出来的“智”,充其量只能算是应急的权宜之智。或许能“逼”出优秀,但绝不可能“逼”出卓越来。因为,“逼”出来的“智”,实在不及“静水潜流”萌生的“慧”。正如佛经上讲:“俗谛曰智,真谛曰慧。”形象的比喻就是:“智”只是树之枝叶,而“慧”则是树之深根。

试想,当一个人处于“绝境”时,要么是四面楚歌,要么便是江郎才尽,要么或是风云突变。如果没有提前预判的准备,没有平时知识的积淀,没有过往磨难的历练,光靠“临时抱佛脚”的“催逼”,即使真的能绝境逢生,那也会是脱险之后的伤残之身!

历史上凡大成者都不是靠一时的“潜能”迸发,而是靠日积月累的静慧养成。

商朝末年姜子牙在渭水流磻溪边用直钩钓鱼,不急不躁,静待贤明君主的寻访。是因为他学识渊博,胸有韬略。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大军临城的险恶战局,竟大敞城门泰然抚琴,诈退了敌军。是因为他明识时势,善用兵法。

姜子牙以静中闲钓守待天机和诸葛亮以静中空城化险为夷的传奇故事,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平静之中的功力自显!

心境宁静,才会有信念笃定。心境宁静,才会有临危不乱。

心静的人,没有绝境处处是通途,因为他早已未雨绸缪。心静的人,不需要靠胆量也能成就大业,因为所有的事业都由心造。

所以,人生欲求大成,与其绷紧神经苦逼自己,倒不妨神安气定静修自我。即使这静修的过程或许太漫长,但最坏的结局也是大器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