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版《智慧论》选章:人的智慧与脑神经思维通路01


 

  56章   认知动机要件构成

  

  今天,有文化的一代有人仍然相信中国大清时代康乾帝王的驭人术,相信数千年以来封建统治阶级给予古代文人的那种用苦难铺就的成才之路有普遍意义,却没有真正思考过人脑思维运动还有另外的特殊规律。在封建社会“王者文化”透入人心的数千年间,中国长于抒发胸臆的官场文人层出不穷,而科技成果却只限于“四大发明”。刚刚脱胎于封建体制的中华民族,其蕴藏着的创新智慧正在期待科技管理体制全面改革,方能迎来被充分激活的新局面和新时代。

  愤怒出诗人,愤怒出不了相对论。

  坎坷出强者,坎坷出不了纳米技术。

  不平出《离骚》,不平也出不了控制论。

  只有科学头脑产生的认知动机才能推动先进科技突飞猛进。

  当深入考察认知动机构成要素即它的种种构成条件时,看到经常被人们分别称作“学习能力”、“科研能力”、“探索能力”、“求知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中的认识能力”等等那些很熟悉的一系列“力”的称谓,原来,它们的基本条件构成不是别的,恰恰是认知动机的构成条件。因此,上述所有“力”可合并为“认知指向力”。

  读者知道,认知动机是驱动认知过程完成的脑动力,它一经产生即形成人们常说的“求知能力”和“探索能力”。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是认知需求。或曰:它主要表现为人脑所凝聚所专注的认知欲望。但更充分更全面来看,认知动机构成条件包括五个方面。

  ① 人体人脑机能方面:先天的或后天成熟起来的感官感知功能、体内生化介质传递功能、记忆功能和脑记忆多中心互联机制所促成的直觉响应和自觉逻辑思维能力等,合并称为“人体人脑认知机能”。人体人脑传感性功能和人脑自觉逻辑思维功能所达到的敏度以及思维习惯构造的神经递质的发达通路可促成超越实践的想象。

  ② 认知指向和兴趣方面:指人脑必须产生模糊认知欲望或明确认知欲望,必须形成某种感觉知觉兴趣指向,必须有自发的知觉、直觉和自觉思维方面的定向信息撷取目标。可以简称为“认知指向”或“兴趣方向”的脑动力形成。它有具体内涵也有层次差别。

  ③ 大脑既有的记忆积累方面:指明显感知到的体内或外界信息进入大脑的映像概念或其他概念记忆储存,也指无明显感知的、无意识而侵入头脑的记忆积累。包括后天日益扩展充实的生活经验、工作经验以及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积累,也包括地球人无法自觉以亲身去经历的或者无法自觉实践的各种梦中映像等诸多涉及非现实概念的记忆积累。本书一以贯之地把人脑所有记忆积累均简称为综合知觉积累和自觉概念积累,在此,再合并称为“脑记忆积累”。

  ④ 认知实现方式方面:指的是将通过什么途径、何种方法或何种手段达到认知目的。是直接用眼睛看还是借助射电望远镜观察?是坐在屋里专注而宁静地想一想(思维运动)还是到现场听一听看一看?是运用单一形式逻辑方法严格论证,还是兼用多种思维方法求解?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还是抓住要领融会贯通?认知实现方式包括自然依靠感觉器官去感知各种信息的方式方法、大脑针对某种疑问而启动的思维方法、知识积累过程中的各种学习方法、运用高科技仪器探索未知的新手段新方法等,在此统称为“认知方式”。

⑤ 认知意志力方面:指人的认知意志力磨炼达成指标。认知目标的实现和行为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坚强意志力。在人的脑动力四种类型发力表现中,那种持久脑动力,即从模糊好奇演变而来的专注、专一和信念的恒久支撑,这即是一种优秀认知意志力表现。

需要明确指出:认知意志力不是认知动机发生和提升的必备条件,但却是认知动机发生和提升的可持续条件。尤其在认知过程曲折艰难时,认知意志力将为认知动机达成其所指向的探索目标提供支持。笔者把认知指向的专一恒定力统称为“认知意志力”。

按照马斯洛对行为动机的理解,人类只需要有“需求和欲望”就能产生或形成行为动机。但认知动机的产生和提升没那么简单,它必须具备上述五项条件之四的构成,才有可能形成以求索“未知”达成“欲知”为目的的“认知指向”或“认知需要”之动机。

认知动机相比绝大多数行为动机之构成条件,其所要求的更多、更严、更苛刻。因为人的认知需要及其所指向的概念判断必定要依赖人脑高级响应功能的诸多关联性基础条件的发达和发力。

比如“我口渴,想要喝水”,是行为动机产生了,你能通过多种简单方式达到行为目的。相比之下,若不是行为目的而是很迫切的认知动机(或探索指向)产生,比如“我想知道那本书里写的什么?”类似的认知动机,看起来涉及到行为方面的,仅仅是伸一下手把书拿过来与视觉接触,这也就实现了。可是,把书拿到手并非人脑认知动机所要实现的目的,而把书看明白、把信息接收存储到大脑,或者满足知觉享受,或者实现认知扩展,这才是他的动机指向。

如果是一个文盲家庭妇女,即便大脑中有多少动机产生,她也很难产生欲念:要把书拿过来仔细一读。想看书的人,之所以有条件形成此一认知动机,分解其认知构成条件,包括五个方面。

其一,他具备人体认知机能的自然响应条件,长耳朵可以听,长眼睛可以看,有大脑可以记、可以想,有感官可以体验。

其二,他有认知需要。脑记忆多中心链接机制已经响应了感官感觉兴趣指向,响应了大脑某种知觉被激活的一种现实的认知渴望;要么,那正是一种素来想知而未知、急需详知而不知的渴望。

其三,他提前积累了能够看懂那本书而必须提前构建的基本知识库存(所学记忆积累),他有响应“第二信号系统”信息思维的大脑功能、有对语法信息的掌握、有对专业术语的理解能力等。

其四,他的认知动机所选择的认知方式,完全能使应所获得的信息皆能进入本人接收范围——简单说:确实有“那本书”存在,他可以近距离实现视觉信息之响应。如果那本书尚未出版发行,他的认知动机就必须暂时打消,因为现实的认知方式不能即刻实现。

其五,良好的或者可能达成的认知动机虽然形成,但是,实现认知目标的过程并不简单,这种过程既漫长曲折又艰难困苦。此种状况如果没有认知意志力支撑,认知动机将中途疲惫或泯灭。

  在五项构成条件全部到齐之后,他的认知动机才能既产生又保持。可见,仅仅有认知需要,而没有人体感官感知能力、没有客观的“那本书”存在、没有人的大脑基本记忆库对相应信息响应能力的构建完成,他或能产生上述认知需要,但也只限于以潜在的“动机”保存自己的欲望,或者等待新的客观条件具备之后再一次唤醒同一动机指向。许多残疾人恰恰就是苦于有认知需要却无其他条件之构成,于是,才把自己的那些潜在认知需要转为对正常人的羡慕。

  在认知动机五项构成条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

与马斯洛的行为动机理论以“需求”为核心决定行为动机层次升级的规律也不同,认知动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认知需求,而是综合知觉积累和自觉概念积累两种记忆积累构建的脑功能。

认知动机是通过从映像概念积累到模糊概念积累再到精确概念积累,从点滴知识积累到知识体系积累,从自发的直觉逻辑再到自觉的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等综合方法的积累……即通过上述积累之构建的认知条件而能所达到、能所形成的人脑自然响应功能。

在人脑认知需要中,其所含的认知动机指向与人脑既已形成的记忆积累所提供的基础性链接响应条件和神经通路密切相关。高级认知指向的产生,其所依赖的脑内生化介质链接通路指标是以多向性、多层次、高敏度、高精度来衡量的。打个比喻:若把高能物理对撞机这种高科技认知方式摆在一位初识文字的人面前,他开动大脑数十天或许不会想到使用它或能撞出一个基本粒子给子孙们瞧一瞧。

  一个人的头脑能接收什么信息?综合知觉积累能敏感哪些信息?自觉概念积累能链接哪些信息?习惯性的思维链接条件能接通哪些生化记忆板块?人脑各种记忆积累构成的响应平台能实现哪些认知目标指向?均是记忆积累和思维链接习惯转为脑生化物质条件促成的结果,是响应某种信息的“对应链接条件”奠定的基础;它也被表象地解释为是生活经历、实践经验、知识储备和想象力丰富的结果。人脑记忆积累的丰富性和思维链接通路的多向性、敏锐性和准确性,不仅直接推动认知需要产生,且能帮助实现认知目标。

人脑记忆积累包括思维方法习惯性功能构造。作为认知动机形成和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其道理不言而喻。但要说明的是,认知需要在认知动机理论中依然被视为认知动机应所构成的核心要件。

因为,人脑认知动机达到何种层次,其主要标志就是认知需要和认知目标的指向和范围。衡量一个人的认知动机处在什么样学识水平,只看看他在什么知识范围产生了哪些具有创新指向,且拥有能力去实现、去达成的认知目标指向和范围即可做出准确判断。

  上述衡量一个人学识水平的指标和方法,是相比文凭学历等标签更客观更科学的综合指标和判断方法,它一定含有可操作的衡量标准。当今应试教育只考察死记了哪些知识点,很少检验其学识水平应所重点包含的创新能力能否通过认知动机充分表现出来,这显然可判定应试教育以往试卷衡量标准其对认知能力的考察不准确。

  此外,认知动机的产生与意识的起源遵守同一规律。

从意识起源的整个过程来看,人脑生化记忆积累及其链接功能所显示出的进化和提升线索,也恰恰是意识起源的基本线索和人脑功能代代增进的遗传线索。从初始响应积累到复合映像积累,从综合知觉积累到情感映像积累,从模糊概念积累再到精确概念积累……意识起源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人脑记忆积累的功能性扩展和延伸。

地球人进化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生生不息、承前启后的基因传代和认知成果的积累传代。那些智人先祖依靠自身感觉知觉响应外界信息——他们增进了记忆积累;其后发明结绳记事——是为了记忆积累;又发明文字记载——还是为了记忆积累;现代人再发明大型图书馆藏和高科技高容量电子记忆存储器——都是为了记忆积累。

  地球人的记忆容量始终在延伸在提升在趋向发达!

  这种积累,属于智人种群传宗接代之积累,属于人类自我提升生命质量之积累,属于代代相传的劳动创造之积累,属于实践发展之积累,更属于认知指向和范围高速扩展之积累。总之,是人脑响应外界和体内信息的积累,是一代推进一代的遗传进化之积累,是代代传承和丰富的文化积累,也是人类开创文明史以来所有科技成果的积累,更是被原始记忆积累推动的认知动机不断向前延伸、又循环往复推动创新意识不断发展其所演绎的永无止境的脑功能积累!

一切信息积累(包括幻想与梦想记忆),只有通过人脑记忆积累才能促成认知动机产生并实现认知目标达成。一切信息积累,又能链接转换为体内脑内神经递质传感并激发出认知脑动力。

就此,人们很容易产生一个共识:意识的起源和发展首先是依靠人脑自然响应条件完成了自然响应积累,而社会实践的需要又深化扩展了记忆积累;接着提供了适应更高实践水平的大脑响应条件,也酝酿并形成了可持续可更新的认知需求。认知脑动力促使人的认知水平世世代代获得延伸,由此而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

  能否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脑综合知觉积累和自觉概念积累既是人的意识不断进步的阶梯又是认知动机指向和水平不断提升的台阶,它也是人类大脑整体响应条件不断完善脑功能的登天之路。

  根据意识起源所走过的漫长过程判断,人脑自“模糊意识”产生那一天,恰恰是模糊认知指向形成的那一天;人脑“精确意识”产生那一天,恰恰是自觉而明确的认知动机已经形成的那一天。在此,最简单的理论概括是什么?认知动机总的提升规律有充分理由与人类意识萌发之日、与抵达意识起源最后一座里程碑而对应同步。

  两者的对应关系可表述为:

  从意识产生到完成意识起源应经历的阶段是——

  模糊意识——精确意识——创新意识

  而认知动机从低级向高级方向提升的阶段是——

  模糊认知指向——明确认知指向——创新认知指向

  

两个关系密切的“阶段式”无疑容纳四点含义:一是表明研究意识起源之规律应包含探索认知动机形成和发展之规律。二是表明意识的起源和发展包含了人脑功能的提升和进化。三是人脑响应功能的发达和完善包含了记忆积累的丰富和发展。四是新知识积累的代代增进又推动了认知动机持续指向科学前沿领域不断扩展和冲刺。

上述分析使本书研究探讨人脑认知动机构成条件的理论思路在不知不觉中又回到了研究探讨“人脑简史”的基本线索上。

  回来得正好。因为地球人的祖先们在约定俗成或统一定制语音、符号等自觉概念体系之后,即预示着人类拥有不同精确度体系的符号概念开始大量进入传代积累过程,预示着意识起源已经跨入第六阶段即自觉的精确概念积累阶段。在此基础上,意识起源的最后一个基本里程——第七阶段将要顺理成章被完成。这最后的积累阶段,既是意识起源的终点又是创新意识汇成大江大河奔腾不息的起点。